浸润在语文的知性与诗性之美中

2017-04-26 16:07张冬颖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知性诗性研究性

张冬颖

摘 要:语文是充满魅力的学科,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冲击下,人们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讨论一直不停,如何才能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根据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我觉得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浸润在知性与诗性的氛围中。以下,我将从六个方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诗性与知性之美应如何实现。

关键词:知性 诗性 语文 浸润

一、语文课程的内容应以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文学底蕴的深化为目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经历了古代文明走向今天的过程中,人们曾一度弘扬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抨击传统文化,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广泛了解世界各民族文化之后,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的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成果,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同时,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青年一代,更要学好国学,学好中国古代的优秀诗篇、散文、书法、绘画等,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起来,让中国人具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和深厚的国学修养,让青年一代今后在各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成果都印上中国符号,带有中国的文化特质,那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

为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和教师的特长,加大传统文化的渗入量,精选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例如加大《史记》《左传》《战国策》的阅读量,增加唐诗、宋词、元曲的背诵量,增加一定数量的古代文论和古代哲学著作的阅读,课堂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交流时间,给学生布置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书目,以作业、讨论题、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深入交流,使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使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培养学生独特的国学气质和修养。

二、语文课堂应以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获得和能力提升的基本方法

在1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在思考:什么才是使学生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我觉得,研究性学习是整合知识,获得创新的最重要的方法。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在明确研究问题之后,需要利用电脑或图书馆查阅大量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还需要归纳整合。在归纳整合之后,提炼出观点,解决自己的研究问题,形成独特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炼材料要点以达到创新的能力,并且在研究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促进团队的合作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所以,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大量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一个学期精选三到五个研究课题,让学生围绕研究课题进行分组研究,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合作,并在集体的智慧之下,提出有创新价值的结论,那将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极大提升。学生会在研究的过程中变得知识渊博、头脑冷静、博采众长、团结协作、创新精神增强,会提出有创新价值的结论。那样,我们会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努力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我曾经做过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辅导高一学生;自己讲过三次大型公开课,都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分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歌曲内容的变化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诗国采微——意象初探》《中国古典诗歌专题研究——意与境》,这三次公开课,都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例如通过第一个题目研究了解到二十多年来歌曲的内容有了很多方面的变化:赞美和表达热爱祖国的内容增多,校园民谣歌曲流行,原生态歌曲增多,对西部的赞美歌曲增多,新生一代音乐的装饰效果更强等。通过对二十多年来歌曲的整理和分析,学生从原来只是出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上升到对其进行理性的分析,学生的兴趣经过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得到了提升。

三、语文教学应以问题的设计为备课的起点

新课程理念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这种理念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每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宏观的分析,整合知识,精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把知识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广泛交流。问题要有概括性,覆盖主干知识;问题要有深度,能够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让学生感到亲切,便于抓住话语的关键词来进行思考。所以每一节课的备课,我都会用很多精力去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来串联本节课的知识,并引发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例如,在进行《诗国采微——意象初探》这节研究性学习课时,我问:①中国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意象有哪些?请同学们从中选出五个典型的意象。②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都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含义?③中国古代诗人使用這些典型意象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中国古典诗人什么样的审美特质?用这几个问题就让学生对意象的核心内容有了把握,既能搜集典型意象,又能分析典型意象的多种含义,并能找出这些典型意象的文化根源,进而了解中国古典诗人的独特的审美特质和文化特质,既有知识的积淀,又有理性的挖掘,既积淀了文化底蕴,又获得了研究能力的提升。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说是牵出主干知识,把握住核心内容的问题。

四、语文教学的多种课型设计是能力提升的突破口

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要有规范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底蕴,要有较为深入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通过不同的课型来达成。因此,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师,要自主地设计各种课型,以达到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训练的目的。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设计了朗读课、书法课、写作课、阅读课、专题研究课、名著导读课、演讲课,把这些课型和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并设计严密的训练计划和一定的奖罚措施,朗读课主要结合《语文必修》中的诗歌单元,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演讲课教学主要是每学期让学生写两篇演讲稿,准备两次脱稿演讲,计入演讲成绩,演讲稿装入成长档案袋,演讲合格者发一级证书,所有学生必须在高二学期之前演讲结业,否则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成绩降等;专题研究课是让每名学生每学期重点研读一部名著,写二千字以上的专题研究论文,自报时间,在学期内进行专题报告,专题报告文本装入学生档案袋,做专题报告时刻成光盘并装入成长档案袋中,学期末评出最优秀的研究者,向学校推荐其论文发表;写作课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摘录本,作文必须反复修改,一个学期在档案袋中装入一篇发表的作文,如果不能发表,算写作课没有结业,以此来鼓励学生对作文进行反复修改,并养成积极投稿的习惯;在阅读课中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自主交流,鼓励学生用课件或按小组来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让学生把读、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这些课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所以完全可以认真落实,用成长档案袋、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证书等形式加以督促,促使学生认真训练,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中提升各种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五、语文教学应以诗化的语言和富于文学性的表达作为课堂的亮点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应该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整个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和学生的语言都应是具有文学色彩的,富于美感的。所以课前的导语设计,课堂问题的提出,下课前课堂内容的总结,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课堂所选取的例子都应该具有浓郁的文学气息。我在讲《流浪的二胡》这篇散文过程中,就在文学性这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选文是课外的,但是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细腻深沉,以“二胡”串联流浪艺人的一生,反映旧时代社会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而且以二胡作为一个切入点,反映旧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和文化,以点带面,以音乐反映社会,反映人性。这篇选文是我精心选取来强化语文的诗性和知性之美的。我在导语中说:“有一种声音,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它自从来到世间,就牵动了劳苦民众的心,在街头,在巷尾,它以空灵哀怨之声,传达了孑然凄苦而又心灵澎湃的百姓之音——那就是二胡。”用这样的导语让学生沉浸在对二胡的无限向往中,对音乐的无限向往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

六、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学者气质和人文素养为终极目标

语文教学是有形的,而语文教学的成果是无形的。成功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把诗性和知性之美浸润在学生的每一个举动中。在举手投足中,看到学者的气质,谈吐的文雅,知识的渊博,見解的透彻,资料的准确,表达的流畅,情趣的高雅。让每一个从语文课堂走出来的人都有一种文化的气质,从外在到内在都能有丰厚的文学知识作为积淀,能在社会生活中以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受,去聆听,去表达,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知识是有形的,学识是无形的,举止是有形的,气质和修养是无形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深深地为自己所教的学科自豪,因为这个学科不仅能给予学生学识和修养,而且能让学生浸润在具有诗性和知性之美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获得终身难忘的幸福,这是语文课堂的终极理想。

总之,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教学更博大,更丰富,更灵动,更深沉;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教学更能开启学生的智慧,濡养心灵,提升品位,磨炼品格;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教学把知性与诗性之美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问题、每一次交流中。语文的知性与诗性之美,让语文课堂成为知识的课堂,人文的课堂,审美的课堂,心灵的课堂,生命的课堂,愿我们的每一名师生都浸润在语文的知性与诗性之美中。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中语文教育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校本教研教育叙事研究[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知性诗性研究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知性优雅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从“以意逆志”到“知性知天”——孟子认知方法检讨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