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体系下诚信与感恩教育工作思考

2017-04-26 22:22邓志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9期
关键词:感恩诚信教育

摘 要:诚信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之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但是,高校资助体系下,高校应该正视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分析资助体系下诚信与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拓展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途径,构建资助体系下诚信与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资助体系 诚信 感恩 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的学生也走进了大学校园。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0%,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奖、助、勤、贷、补”在内的资助政策。近年来,更是加大资金投入和资助力度,使得受助学生的数量和比例明显增加。与此同时,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虽然较好地发挥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功能,但在此工作中对学生的诚信与感恩教育却不尽如人意,在贫困生认定、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审以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等过程中仍然存在信用缺失现象,学生“等、靠、要”心理依赖现象严重,自立自强意识、感恩意识亦比较淡薄。因此,高校应该正视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分析资助体系下诚信与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拓展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途径,促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资助体系下独立学院学生诚信与感恩缺失的表现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利益分配不平衡,加之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发生错位,很多大学生缺少了应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在资助体系下,受资助的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感恩意识缺失严重,主要表现为:

1.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

国家开展助学贷款工作帮助许多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但部分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或是受社会失信现象的影响,再加上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和国家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对违约学生的约束性不强,致使这部分学生出现贷款违约现象,这给承担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银行造成呆账、死账。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20%。可见,国家助学贷款貧困生的诚信问题还是相当严峻的。

2.贫困资格认定中造假贫困证明

目前许多高校对贫困生的资格认定,仅凭学生提供的一纸生源地政府或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收入证明为依据,在实际贫困资格认定中方法单一,无法进行调查和核实。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加大,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少数部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故意隐瞒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到村委会及民政部门出具虚假贫困证明以图获得助学金。

3.获助后高消费资助金

原则上,国家资助政策规定助学金主要用于解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问题。但一部分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后,开始无节制消费,购物,吃喝玩乐,并没有将奖学金、助学金合理地用于基本的生活费支出,而是进行不合时宜的高消费。

4.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感恩履责意识弱

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学生在获得资助时,无须承担一定的义务,这些学生认为因家庭经济困难获得资助理所应当,这种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不对等导致他们没有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也缺乏履行义务和责任的意识。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对资助者态度冷漠,不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承担社会责任,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感恩意识缺失原因分析

诚信与感恩教育一直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资助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诚信感恩意识缺失现象,通过分析,其主要原因如下:

1.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开放,古今中外各种思想都会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转型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出现诚信缺失现象,恶化了诚信感恩教育的外部环境,部分学生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袭,利己主义较为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常常只顾眼前利益,言行不一。其次是学校诚信感恩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不够科学,教育没有时代特点,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理想。加之,某些家长看到国家资助大学生的优惠政策,鼓励并帮助学生伪造贫困证明,获得相关资助,家庭诚信感恩教育缺位。

2.高校资助工作体制不完善

在国家、高校、社会共同努力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缓解了目前较为突出的高校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但我们也看到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资助体系本身也引发了学生的诚信与感恩缺失的现象。

从资助工作的目标来说,国家和高校都更重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较少关注受助学生的情感、心理疏导、价值观引导等精神层面的资助。这种过分关注“经济资助”,忽视“精神帮助”与“能力帮扶”的工作目标不利于受助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培养,也不利于受助生的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从资助工作制度来说,在贫困生资格认定上,虽然认定的条件、申报、审核的程序步骤都很明晰,但是对于学生填写的非真实信息,弄虚作假现象的排除依然没有具体可行的办法,且对资助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何有机地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建立长效的感恩教育的机制缺乏考虑。

三、拓展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的路径

有效开展资助工作不仅要重视满足对受助学生的“经济资助”功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帮助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又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拓展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既要解决学生经济之贫,更要解决学生思想和能力之困。总之,高校应积极拓展资助体系下学生诚信与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功能。

1.通过实践加强学生感恩教育,促进学生诚信自觉性

学校应该改变国家资助政策中权利与义务相分离的状况,给受助学生发放受助手册,明确受助学生每年必须参与的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暑期“三下乡”、义务支教、慈善募捐、公益劳动等课时量;每学年必须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受助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认真总结并填写在受助手册中。系(院))通过审核学生填报的信息,将感恩的要求落到实处,促使受助学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和帮助他人的快乐,获得被接纳的归属感,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将感恩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诚信行动,进而强化感恩意识和形成诚信习惯。

2.营造良好的诚信感恩校园环境,构建诚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感恩教育的重要保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充分运用校园广播、院报、网络、宣传栏等平台,广泛宣传诚信感恩的意义,树立诚信与感恩的典型,在教室、寝室和公共场所适当设置诚信格言、警句牌,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成立诚信教育专栏,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等等,让学生在这种诚信感恩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受到教益。其次,校团委、学工处可以抓住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契机,开展针对性强,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诚信与感恩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寓诚信、感恩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着力打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三是充分利用资助工作中申请、审核、获得的不同阶段,精心设计,有效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将学生是否有承诺履行应尽义务作为是否给予资助的重要参考,及时召开受助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树立诚信感恩的典型,还应经常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和校园义务劳动等等,充分利用资助体系中的具体环节,使感恩在受助者承担的义务中具体化、实践化,构建起诚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3.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降低“假贫困生”现象

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必须严管贫困生证明和身份认证。二是辅导员在认定工作中须认真负责。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真实掌握班上学生的贫困程度,并能对学生的贫困程度进行等级排序。三是在班级建立诚信教育监督小组。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情况、学习表现情况来辨别学生的贫困程度和诚信状况。师生一起共同监督,维护诚信环境,虚假贫困便无处可藏,有不良想法的学生没有了可乘之机,“假贫困生”现象便能降低,慢慢杜绝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

国家奖学金、助学金金额较高,对学生的诱惑较大,加之失信的“风险成本”较低,所以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发生率较高。因此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完善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自学生入校起,就对他们的诚信状况进行记录和考核,最后将学生个人在校期间的诚信记录和考核结果纳入个人档案,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失信行为会影响其个人档案,以增强学生对诚信的重视。二是形成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把学生的诚信状况与各类评奖、评优、评先和入党等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失信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以增强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促使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养成诚信习惯。

5.建立受助学生“精神”家园,通过精神帮助及能力帮扶促进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生活背景的艰难,容易滋生自卑、孤僻、虚荣、多疑、敏感等不良心理。不良心理又影响到受助学生的人际交往及能力的发展,常常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建立受助学生“精神”家园,即经济困难学生社团(如自强社、励志社等)。由于生活背景相似,受助学生容易对社团产生归属感,对社团工作热情较高。利用社团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感恩教育、心理辅导、素质拓展、感恩实践等等活动融入到社团的日常活动安排中,让受助学生在社团中锻炼成长与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促进受助学生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同时也应看到对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社会、高校、家长共同参与,改进和完善教育手段,丰富和充实教育形式和内容,不走形式,不空谈,不断摸索资助体系下诚信与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国家资助政策落到实处,营造诚信感恩环境,保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華.探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

[2]马陆亭,徐孝民.国际教育投入与学生资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周杰,鲁雷等.当代大学生诚信课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杨鹄.新资助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39).

作者简介:邓志平(1978-),男,广西桂林,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先进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感恩诚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