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起来 理解深一层

2017-04-28 01:36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滴水直觉动手

张 琪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新增的“动手做”板块就是在学习了相应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的途径,进一步巩固并深化所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一、“动手做”的意义

1.培养操作能力。

紧跟着相应知识内容之后安排的“动手做”部分,让学生边回顾所学知识边利用知识展开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动眼去观察、动手去操作,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动脑去思考,口头来表达。例如三年级上册学完《平移和旋转》之后做风车,并观察它是怎样旋转的。再做一个风车,看旋转时有什么不同;学完《轴对称图形》之后设计并剪出美丽的图案等。

2.培养探究意识。

有探究才有发现,在“动手做”板块,也有很多个带有探究意识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回顾总结的过程。经历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或提升。例如三年级下册学完《年月日》之后的框数游戏,可以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四年级上册学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后的1元硬币滴水实验,通过估计、验证、得出结果的探究过程,体会到“不确定”里有“确定”的统计思想。

3.沟通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多个“动手做”板块主题,展现的都是与生活有关的场景。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二年级下册学完《时分秒》之后制作圆盘记录不同时间段太阳影子的位置,即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估计日常大致时间;四年级上册学完《升和毫升》之后借助制作的1升的量器,学会估计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

二、“动手做”的实施策略

1.扎实的知识基础。

知识掌握得牢固,运用时就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在开始“动手做”之前,对所用的知识进行复习回顾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手做”部分:利用小正方形组成的几种不同图形拼成大正方形或长方形时,要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动手做”部分:用多个小正方体摆立体图形时,要复习观察物体的注意点等。

2.充足的学具开路。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学具的操作使用,能够使学生通过初步大量的直观感知获得感性认识,建立表象,诱发学生积极地探索,从而最终内化抽象成为科学的概念。因此,在“动手做”的课堂上,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去操作所需要的学具。以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为了测日影需要使用硬纸板、橡皮泥、小棒制作一个圆盘。如果能给学生时间去动手,教师在旁监督制作过程并给予指导,对于测量的准确性会有更大的提升;学完八个方向之后制作方向板,有了方向板才能利用其指认生活情境中的东南西北,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加深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了角的三种类型之后让学生带来一副三角尺,四人一组用两到三块三角尺去拼出直角、锐角和钝角。这样的操作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及三种类型角的认识。

3.兴趣的直觉引领。

数学直觉思维是发现、发明的源泉,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要想对学习素材产生直觉思维,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素材的兴趣。例如在学完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之后教学“动手做”部分的“框数活动”,其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出示月历表,选择一个学生和自己进行求和的比赛。让其余学生在月历表中任意选择三个连续的数,教师都能比学生快而准确地报出这三个数的和。配上教师神秘又得意的神情,学生开始产生疑惑:老师为什么每次都能算得又快又准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规律!

这时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想不想知道老师掌握了什么法宝?

学生立即兴趣大增地答道:想!

师:只要你发现并掌握了这一法宝,你也能和老师一样做到又快又准!让我们开始探究之旅吧。

师:观察这张月历表上的数字排列,你有什么发现?

生1:横着看,它们是连续的,后面的数字比前面的数字大1。

生2:竖着看,下面的数字都比上面一个数字大7。

教师横着任意框出三个数:你能发现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吗?

……

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和好胜心理,激发了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对月历表的初始观察和发现,可以让学生产生初步的直觉感悟,并为后面规律的发现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兴趣的激发和引领是学习成功的开始。

4.充分的操作、探究空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力。”例如在教学“动手做”1元硬币滴水实验时,可分为如下几步进行,首先进行估计,“在水不外溢的情况下,最多能滴多少滴水?”记录下自己估计的滴数。其次,给同桌两人分工成为滴水员和记录员,进行四次这样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中。接着,观察四次统计的数据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和你估计的一样吗?最后,带领学生回顾完整过程,交流自己的体会。整个过程不吝惜时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空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估计会与实际有些差距,但不能太大;四次实验的结果(1元硬币上存水的滴数)不完全相同,但差不多。而更深的体会是:估计是否正确,要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只有实践,才能获得真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馆训,这是一个中国谚语: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可见,动手做对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是多么重要。认真钻研并上好每一个“动手做”部分,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感悟、在“做”中提升。

猜你喜欢
滴水直觉动手
我也来动手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拉马努金——天才的直觉
有趣的滴水实验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动手画一画
小水滴
滴水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