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谈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

2017-05-13 11:20吴丽华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体系构建工匠精神

吴丽华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产业与流通产业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我国制造业将突破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这更加需要以流通产业为依托。然而,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分析工具、理论依据、研究定位还很薄弱,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更是亟待完善。基于此,本文先系统阐述了西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影响,随后从资源配置、产业关联、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结构转型、体制深化六个方面定位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从而明确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和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创新我国流通理论方法研究。这不但要体现出流通产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流通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

关键词:流通理论核心概念 流通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体系构建 工匠精神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以及推动我国制造产业从科技和质量不断创新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逐步实施,流通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更加迫切,流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先导性地位日益凸显,这也更加迫切需要确定流通理论核心概念以及完善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一直以来,流通经济学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学科,但是,流通理论因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流通经济学未能与时俱进。同时,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受到西方经济学没有深入研究的影响,造成了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和理论概念发展的滞后现状。然而在现阶段,制造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流通产业也发展升级为“国之重器”,因此,流通产业作用和地位的提升,使其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领跑,更已成为我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从科技到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体现。所以,重视流通产业的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至关重要,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理论依据,更是催生“中国制造2025+双创+互联网”这一新工业革命的“催化剂”,由此可见,本文对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重新界定,和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碰撞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就显得更为重要。

西方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核心概念解读

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也是基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的演化而来,受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等主流经济学,以及空间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等非主流经济学的影响深远,因此,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定义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构建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将使我国流通经济学理论持续占据主流地位。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概念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将货值与经济加以区分,其主要代表人物均认为应加速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并肯定了流通是财富的源泉。因此,西方古典经济学对流通的重视使得流通理论得以快速发展,与其相关的交换、劳动、市场等都成为了构建流通理论的源泉。当然,如果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延续流通理论的研究,流通产业必将成为经济学发展中的极重要组成,但是在古典经济学对流通理论概念的研究触及“天花板”后,新古典经济学转向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淡化了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持续探讨。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概念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爆发了“边际革命”,偏离了古典经济学,淡化了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使流通理论失去了其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并且受流通过程复杂的影响,在触及“天花板”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转向市场均衡的研究,将分析范式和内在假设作为其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了以价格、市场、竞争为核心的学科体系。这一严重的偏离致使流通理论淡出了研究视野,这也是导致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研究迟缓和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亟待完善的“始作俑者”。

(三)非主流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概念

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淡化,形成了其发展中的自身缺陷,不但饱受质疑,而且为非主流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非主流经济学应需而生的过程中,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到非主流经济学中,并因为非主流经济学各种理论都与流通密切相连,奠定了非主流经济学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翘楚地位。

首先,在制度经济学中,提出了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新理论,交易理论成为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核心,使得交易理论在市场资源配置、商品交换成本等方面的含义更加宽泛。虽然,交易理论与流通理论仍有差异,但交易理论已经涵盖了部分流通理论,可以说是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一次升华。

其次,在新新古典经济学中,流通理论中的专业化和分工化得以回归,在新新古典经济学中批发分工、零售分工、贸易形成、流通演化、产品交换、流通渠道等领域,皆被纳入到專业化的理论研究范畴之中,形成了从资源配置研究向经济和市场组合的新研究范围,为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工具,更使流通理论核心概念重新返回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中。

再次,在城市经济学中,明确了流通交换与发展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区间贸易有利可图。并且从商业集聚理论中揭示了流通产业与城市集聚的内在关联,为流通理论与运输经济、密度经济、范畴经济、城市经济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流通理论服务于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在空间经济学中,空间经济学理论研究使流通理论核心概念得以涅,重新回归于主流经济学主导研究地位,形成了流通理论在空间均衡和空间配置上的理论基础。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为成本问题,这为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现阶段我国围绕“四大流”成本缩减的研究,都是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可以说空间经济学在业态空间理论、要素流通理论、空间贸易理论、空间市场理论、空间要素理论等方面都为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和初步定位,更为我国构建流通理论经济学体系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崭新视野。

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流通理论核心概念

我国经济经过近40年的突飞猛进,已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消失、要素价格上涨、价格优势削弱、环境亟待修复等问题凸显,虽然我国经济还在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但环境资源、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禀赋,已经难以承受粗放型增长,迫切需要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流通产业必然要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体系中担当更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所以,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定义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就显得更为迫切。

(一)从资源配置、产业关联和技术创新来定位

首先,从资源配置来定位,流通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流通产业随着分工的细化、深化、专业化,其产业链作用基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生产与消费的对接日益凸显。从而使流通产业在自然资源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等方面实现了高效配置与充分流动,并通过识别消费者的偏好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反馈,降低了盲目性投资,减少了错配性资源,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毫无疑问,流通产业分工的细化、深化,柔性化、模块化使各类需求信息实现快速传播,满足了《中国制造2025》1+X规划体系和11个配套指南的规模定制需求,也因此流通产业成为了市场资源配置、上下游信息传递和产业价值不断创新的核心环节。

其次,从产业关联来定位,流通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协同度持续提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其供应链渠道、品牌、营销、物流等实际流通能力。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就是要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但在现阶段,我国产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增加值依然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设计缺失、研发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匮乏、信息渠道不畅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国内人资成本上升、要素成本提高、环境约束加大,这也都使我国制造产业从科技和质量提升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可见,没有流通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没有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分级关联,中国制造业是无法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攀升,更无法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品质革命”。

最后,从技术创新来定位,中国制造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质量提升,而流通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正在持续体现。众所周知,我国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实现从技术创新角度化解产能过剩,而流通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但降低了流通成本、节约了交易费用,而且提高了流通效率,整合了流通资源,为制造商和消费者架起了一架互惠双方的桥梁。并且在“十三五”期间,物联网、互联网、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技术创新将彻底改变现代流通格局。信息流的整合,产品运输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性都将发生巨大变革,甚至改变原有流通方式,形成流通领域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在流通全过程中的一体化进程。

(二)从信息技术、结构转型和体制深化来定位

首先,从信息技术来定位,我国流通产业是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开放型流通格局。这不但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领跑,而且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了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网络化正在将传统流通模式的低效率、高成本和远距离彻底颠覆。信息技术的互联网时代彻底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电子化定制式营销的今天,已经基于现代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形成了全面开放式的流通新格局。因此,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制造总值上,更要表现在流通能力上。所以,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要解决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流通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现代化。

其次,从结构转型来定位,现阶段我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持续落实,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绿色制造和工业强基的发展强劲,制造产业调结构和转方式明显改观,但补短板依旧进展缓慢。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依旧是我国流通能力的不强。因为流通的不畅导致了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产品流通不能有效衔接,因此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科技与质量结构转型要求来看,我国流通产业依然不能保障制造产品的顺畅运行,更不能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流通能力不强所产生的制约很大。

最后,从体制深化来定位,加强流通能力、提升制造质量,是我国制造业从低端价值链迈向高端价值链的根基,更是《中国制造2025》1+X规划和11个配套指南实现,以及从科技和质量迈向制造强国的保障。现阶段在国际市场中产品价值链、分销渠道、品牌格局、利润分配皆被跨国公司掌握,我国制造业失去了升级的动力,唯有依靠流通产业才能加快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虽然在“十八大”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一揽子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理论层面来看,我國缺少主流经济学的路径依赖和理论支持,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一直低迷发展,较难从理论层面推动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更难对流通产业形成实质性帮助。基于此,加强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研究,提升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流通产业的桥梁作用,更能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

在西方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中,流通产业被逐渐边缘化,批发、物流、零售、贸易等行业成为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而流通理论并未被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因此,西方经济学中流通理论的淡化和忽视,直接导致了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长期低迷,然而流通是现实存在的,其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从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关注足以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转型升级,为了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须尽快明确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然而在现阶段,虽然有一些非主流经济学中的流通文献被我国引进,但流通核心理论依旧很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构建我国流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已成当务之急,基于此,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碰撞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领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

只有先明确了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才能碰撞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因为,流通理论核心概念是对流通学科定位和流通理论研究的概括。在国际社会中,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总和,用交易作为核心概念过于抽象,而且随着流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拓展,交易这一基本分析单位难以对“四大流”做出准确解释,与此同时,无论是商流、物流、资金流还是信息流都是以商品流通和交换为基本宗旨,基于此,本文认为“流通”一词就可以成为其核心概念,因为,流通就是流转通行,流通这一概念不仅反映出了四大流的本质,也体现出了学科发展的特点,其中既包括商品交易的基本分析单位,又覆盖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中的不同层次,可以说将流通核心理论概念高度定义为“流通”,可使很多现实经济中的问题和现象迎刃而解。

(二)明确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构建

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决定着我国流通学科与流通理论的发展前景,而确定我国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搭建体系框架的基础和前提,从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的研究来看,流通主要是商品从制造商到消费者而形成的一组交易过程,可以主要分为流通的主体、流通的客体、流通的要素、流通的结构、流通的业态和市场关系等。基于此,本文从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来明确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

第一,流通主体的构建。通过四大流的演化、特征及结构和功能来看,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的主体应该为批零企业和制造企业,并包括相关的业态演化、商品集聚、零售经营、价格传递、市场关系、交易行为、要素流动、电子商务、空间布局等一系列活动。第二,流通客体的构建。基于四大流的服务特性对不同商品的流通进行差异化分类,其主要包括流通服务、流通业态、流通模式、流通渠道、流通要素等问题。第三,流通要素的构建。主要以四大流作为流通要素构建的中心,以充分发挥四大流的功能为基准,对流通的主体和流通的客体进行细分,进而研究流通主体的基本功能和研究流通客体的辅助功能。第四,流通结构的构建。以四大流的社会行为作为关注点,重点研究流通与经济、流通与社会和流通与各产业间的关系,重塑流通组织、流通行为、流通绩效和流通结构。第五,流通的外部性构建。基于四大流产生的外部影响,主要包括流通的国际化、社会化、政策化等外部贡献的研究。第六,流通的内部性构建。基于四大流的内部比较与评价,主要包括对流通的贡献率、规模化、信息化、设施化、效率化、现代化、竞争力等进行分析。

(三)创新我国流通理论方法研究

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碰撞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就是要不断创新我国流通理论的方法研究,形成严谨规范的流通经济学核心理论,搭建逻辑一致的流通经济学体系框架。然而,在我国现有的流通理论中,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较多,定量分析略显不足,实证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不但弱化了我国的流通理论规范性,更加影响了我国流通理论的科学性,基于此,在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西方古典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中的理论规范性,可以从国际贸易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商业集聚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等持续规范我国流通经济学理论。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我国流通核心理论的科学性,运用假设原理结合现代工具将计算机技术、现代数学理论有机融入我国流通经济学体系架构之中,促成我国流通理论核心概念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方法。

总结

从流通理论核心概念碰撞我国流通经济学的体系构建,既需要以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又需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作为指导,这是因为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流通理论的优秀成果,汇聚空间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地理经济学理论等崭新成果才能丰富我国的流通经济学体系,为我国经济的持续领跑,为《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以及制造业与流通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完备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只有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经济学体系和流通理论核心概念,才能持续完善我国的流通理论研究,从而使流通的业态、流通的空间布局、流通的规模、流通的演化等充分融入到我国的公共政策、要素禀赋、市场关联、空间集聚之中,奠定《中国制造2025》的实现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爱东,刘静,王登海.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商贸流通理论概述与对比[J].商业经济研究,2016(2)

2.鲁品越.流通费用、交易成本与经济空间的创造——《资本论》微观流通理论的当代建构[J].财经研究,2016(1)

3.裴宏.马克思的“适应性”货币流通理论及其在现代的变化——一个基于金融资本的观点[J].经济学家,2016(5)

4.糜红缨.基于马克思流通费用构成理论的我国商品流通费用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

5.王娟娟.一帶一路经济区新兴产业流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7(1)

6.祝合良,李晓慧.对流通理论与流通经济学科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2

猜你喜欢
西方经济学体系构建工匠精神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