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2017-05-13 07:23梁媛
新一代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梁媛

摘 要:在新课标“大语文观”的引领之下,阅读教学逐步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语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呢?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拓展

在新课标“大语文观”的引领之下,阅读教学逐步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拓展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已成为越来越多語文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有效拓展延伸呢?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把握拓展延伸的时机

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变化,把握拓展延伸的时机。那么,何时拓展延伸最有效呢?

(一)释疑。当学生面对一篇课文、一片陌生的知识领域时,凭借有限的知识储备,要理解一些深刻的或者超出其知识范围的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当学生有疑不得释之时、有难不能解之时,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补充相关资料,对于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帮助。

(二)补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补足省略意义,培养他们个性化阅读能力。如读《囚绿记》,从文本本身的意义看,本文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华北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命运,以常春藤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联系实际,对文章的主旨有没有新的理解?有的同学从作者“爱绿”而“囚绿”以致差点“毁绿”中读出“爱它不是占有它,爱它就让它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样的解读又有什么不可呢?

二、选择拓展延伸的内容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面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该如何选择拓展延伸的内容呢?

(一)研读文本,把握内涵。课堂上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我们不应该剥夺学生阅读文本的权力,更不应该只是把文本作为“敲门砖”,改弦易辙或另起炉灶,拓展一些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甚至把语文课异化成地理课、历史课、表演课。教师只有立足于文本内涵,才能精选适合的材料与教学内容链接。

(二)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的灵魂,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拓展延伸,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如果把语文课堂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教学目标”是主干,“拓展延伸”则是枝叶,无论枝叶多么繁茂,也要向主干聚拢。

三、控制拓展延伸的程度

拓展的次数、容量和时间,拓展横向展开的广度和纵向挖掘的深度,拓展的难度与高度都要严格控制。适度性既是有效拓展的特点,又是有效拓展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内容适量。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典,教师可拓展延伸的切入点可以说数不胜数:从文本切入,我们可以从发散的角度拓展,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和疵点;可以从纵深的角度拓展,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可以从求异的角度拓展,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从学生切入,教师可抓住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点,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点,学习方法的点拨点等进行拓展。但如果内容过多过滥,则会本末倒置。

(二)难度适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在一次市级公开课中,一位老师执教苏轼《新城道中》,在分析这首诗歌诗境的生成方式后,出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用“移情入境”或“物我情融”的方式写两句诗。对学生而言,写打油诗尚且是难事,更何况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按要求做诗,结果展示的学生作品都不理想,究其原因,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整合拓展延伸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文本内涵、拓展点特征和学生实际,整合适当的拓展延伸方式。下面是常见的几种:

(一)阅读联想。阅读联想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内容。如学习诗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进而体味情感。

(二)比较鉴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延伸阅读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比较阅读,通过比较,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较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对弟子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从而更全面认识孔子,更全面认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作文(说话)训练。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课文的理解,而应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方法等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师不妨以读促写,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说话)训练,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迁移延伸。1.仿写,仿造文本的精彩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进行写的训练,如《劝学》通篇用喻证法说理,我就让学生当堂写一句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2.改写,把古诗改写为记叙文,把课文改编课本剧,把长文浓缩成对联、小诗或短文等,如学习完《项链》,我让学生拟一副对联概括玛蒂尔德的命运;3.研究性写作,就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研究价值的某个问题、某个作家、某部作品等深入研究并诉诸文字。譬如学习了鲁迅的《祝福》,可以以“祥林嫂究竟有没有反抗?”为题,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这种立足于阅读的作文(说话)训练,是提高学生表达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梅.高中语文课堂同步拓展阅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2]周瑾.期待视野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