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16 22:28孙金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阳江 529566)

摘要: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基于工作岗位研究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与产业中的岗位要求对接,以胜任岗位必须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引导,设置专业教育内容,实现专业与岗位的无缝对接。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等基本概念界定出发,简述了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已有成果,介绍了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内容。

关键词:岗位;财经;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76-02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培养人才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一直是教育部门、教育研究院(所)、各高职院校、各专家及各专业研究的重点内容及方向。

一、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在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问题上,我国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刻阐述。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的系统工程。周远清(1998年,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追溯到1983年。当时,文育林[1](1983.7)在研究论文中最早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尔后,首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后,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急剧增加。在知网中以“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检索,可以得到近7万篇成果。

从职业教育领域来看,《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教高16号文)的出臺,掀起了职教界的学习和研究热潮,也打开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门,从此有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迅速增加。知网检索中,如果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复合检索条件进行检索,则检索结果也有1.7万多篇。

二、需要界定的几组概念

1.关于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从笔者看来,人才培养模式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之分。宏观的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称之为职教国家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育工厂,澳大利亚的TAFE等能在世界职教领域成为标杆及示范作用的职教模式。中观的校级人才培养模式,指某学校主推的一类方向性、原则性培养模式,校内各专业在此指导下,结合专业特点再进行二次开发(即特色研究与实践),这种模式可以称之为学校培养理念,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推行的“校企双主体”模式,该校会计专业则据此开发设计了“以财金类专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双主体的‘二双·一三人才培养模式”等。

2.关于基于工作岗位的界定。在我国职教领域,众多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的着力点就是岗位。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岗位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等入手。

3.财经类专业界定。最新的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设有“63财经商贸类”。本文界定的就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简称“财经类”专业。它包括财政税务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市场营销类、电子商务类、物流类共9个二级专业类别。各二级专业类别下分别设立不同的专业。与其他高职专业相比,财经类专业存在其独特之处。

三、已有的关于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综述

简单分析已有的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成果可以分为:

一是研究综述类。如郭扬、王琴[2](2008,1)分别从培养目标、过程、内容、方法、学制和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之路;张琼、谭素娴[3](2013.12)对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做了综合性阐述,并以此为基础,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做更进一步的综述。

二是对模式的设计与阐述类。如陈尚金[4](2014.2)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是“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创新教学手段”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三是各校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类。这是最多的一类研究成果。如张莲苓(2011.8)提出的“双规并行、三步实训、四个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黄佑军(2012.12)用AHP分析影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业的因素并进行了有效的实证分析,提出培养创业型财经类毕业生;陈明(2008.12)提出了独特的“柔性培养模式”;周慧(2011.10)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出了“专业经营化”的新设想并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的新模式;孙金平(2012.11)提出了基于工作岗位设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模式内涵。所谓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层内涵:一是直接以行业的职业岗位做为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二是在设计培养体系的时候,不再按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直接设计岗位课程。每个学生规定至少选择一个岗位进行精修,允许其选修其他岗位,实行“1+n”的岗位学习方案。

2.基于工作岗位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介绍。笔者所在的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开发设计了“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岗位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阳江市特色产业“五金刀剪制造业”为“1”;以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为“2”;以“课证相融,技能梯升”的课程体系、“两维四象,校企耦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人人参赛,赛训结合”的技能竞赛体系为“3”,以“往来岗位、成本岗位、税务岗位、资金岗位”的培养方向为“4”,形成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突出特色。

猜你喜欢
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
财经日历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财经阅读时代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财经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