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背景下大学校史馆建设创新的思考

2017-05-25 00:37宋群豹庞蕾杨蕾
山东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史馆青岛育人

文·宋群豹 庞蕾 杨蕾

社会记忆背景下大学校史馆建设创新的思考

文·宋群豹 庞蕾 杨蕾

有关社会记忆的研究是当下世界的热点课题,也引起了档案史志届的关注。档案是承载社会记忆的主要文献载体,利用档案资源建立的校史馆是保存学校记忆的最佳场所,以其内涵丰富承载着文化育人之功能。文化育人是知识育人的发展和提升,是高校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新形势下既要发挥社会记忆的文化功能又要与时俱进,是当前校史馆建设的新课题。

校史馆的创新与馆藏具有统一性。馆藏是历史的记忆,是绝对的。创新是为了更加完善和挽救记忆。利用先进的时代理念和科技手段将丰富的档案馆藏资源更加完美地运用到校史馆当中,创造出高校独有的校史文化,更好地推进社会记忆才是校史馆建设创新的目的。

青岛科技大学校史馆在2010年学校60周年校庆之际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建筑面积400余平米,内设5个展厅101块展板。展览布局按学校发展历史划分为初创时期、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4部分。其中利用的档案馆藏有2000多张历史照片、100多件实物档案等。展馆建成已经7年,青科大部分现实的数据已远超建馆初期。为创建“双一流”大学的需要,2015年始学校决定除保留原3个历史阶段原貌外,对青科大时期60余个版面进行更新。改版后的校史馆重点突出了以下创新:

一、体现高校育人理念,发挥文化教育功能

校史馆记载了学校的创设、变迁、发展,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档案,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作为对外宣传的平台,是快捷了解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在文化育人和时代记忆中有着其他宣传与记载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有条件的高校档案机构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校史馆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早在2010年,青岛市政府就认定青科大校史馆为“全市未成年人社会课堂”,在其出版的《场馆指南》科研院校类别中,青科大排名前三,被指定为全市唯一的一所大学校史馆。青科大校史馆年接待参观学习、经验交流者近万人,成为外界了解高校的快速通道。从2015年首次举办的“百名高考生家长进学校”活动中,为了解学校历史、学科建设规模、办学水平、师资力量、考研实力,高考生及家长可直接到校史馆现场咨询,真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人们思维方式的巨变是时代的进步,不再局限于接受招生简章、媒体宣传等单一模式。事实证明采取这种方式既省去了人力的劳顿,又节约了时间,了解学校来的那么直接,等于实地全面考察了这所学校。校史馆展厅各专题既有参观者所渴求的答案,还能置身于大学的文化氛围之中。电子屏幕中显示的70余知名校友介绍,他们的事迹已经成为科大学子的楷模。还有“校训、校风、校歌、办学宗旨等展示无一不是文化育人的绝好素材”,励志教育显著,令人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精神境界得到启迪和升华。

二、调整展板结构,内容与时俱进

(一)学科建设首当其冲。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专业发展的依托。为实现创新,特将原来“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排序更新为:“学科建设——教学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将学科建设排在了首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的批准建立、挂牌,体现了高校发展的时代趋势。学校60多年发展积淀形成的橡胶工程、化学化工、化工机械等优势学科在国内高校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二)教学立校体现档案的记忆元素。学校在教学质量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成果、教材建设、研究生教育、本科生培养、实践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体现了学校的实力,是立校之本。陈列的50至70年代老一辈教师自编的各类教材、手写的备课笔记,还有散发着油墨味的油印教案,证明了学校的办学历程。这些有价值的实物都是来自于丰富的档案馆藏。

(三)科研兴校特色突出。改变了以往科研立项、学术活动、人文科学等单一的表格表现形式。重点突出学校“政产学研一体化”走在时代的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鲜明主题。目前,依托学校科研成果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在我国资本市场已经上市的6家科技股份公司有:青岛软控、烟台万华、青岛赛轮、青岛金王、青岛海力威、青岛高信。他们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光辉典范。外界称赞青岛科技大学为“橡胶界的黄埔”名不虚传。高层次奖项及发明专利等科技影像资料,彰显为我国橡胶科技、化工及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大人“吃苦耐劳,朴实无华,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是实现中国梦、对科技强国的“工匠精神”最好的阐释。

(四)突显人才的高端效应。自2002年由青岛化工学院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以来,青科大加强了高层次专家人才引进,现有8名专兼职中国工程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中外专家,20余名泰山学者,50余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名博导、国家级教学名师、专家学者。校史馆展示了他们在学科领域、研究方向、教研成果的突出贡献,体现了人才强校的主题。

三、软件模式创新,硬件设备超前

软件建设:校史馆从素材的收集到图像编辑处理全部采用数字化档案馆藏。除此之外,强化了软实力,配备1名正高级职称档案人员负责编研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从学校历史到参观礼仪接待,讲解词的更新及参观者随机提问等为讲解员做示范、答疑培训。优先录用爱国爱校、外语专业、形象较好的在校大学生做兼职讲解员,试用期后组织部分人员以现场评分的方式择优录用,解决了讲解队伍参差不齐的问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创新接待模式,以往接待参观团体由1名讲解员完成整个讲解过程,不仅易疲劳使讲解质量下降,其他讲解员还 “窝工”。现将馆每一展厅固定1人进行接力讲解,既让每个人都有共同参与的机会,又完成了各板块间讲解词的完美对接,讲解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很大提高。

硬件方面:加大对硬件设备的投入,学校拨专款增加多台电子设备。在每个专题版块结尾处增加一部尺寸为800×1300mm液晶电子显示屏,对展馆专题史料实时播放,解决了受展厅面积局限版面不足的难题,为未来几年资料及时补充预留了空间。

在纪念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时,77级校友返校参观校史馆后感言:“40年了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址校舍都变了,唯有当年泛黄的老照片、掉了漆的校徽、老师的授课手稿、备课笔记、自编教材还在,真没想到母校还有校史馆,把学校历史的东西完整地记载保存下来,唤起了我们更多的记忆。”这些发自内心的表述是对档案编研工作和校史馆建设创新的肯定。

通过运行,编者深切体会到校史馆建设对于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展现大学历史文化底蕴、构建校园文明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打造的校史馆是学校历史的缩影,可以说是高校记忆的宫殿,能体现其存史、育人、沟通、资教的价值和功能。

繁荣高校文化,建设创新型校史馆,在充分发挥其社会记忆功能的同时,突出先进的时代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对高校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爱国爱校的热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校建成“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做贡献,是大学校史馆建设的一个新目标。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校史馆青岛育人
山城老年大学校史馆建设持续推进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时代高校校史馆发挥的文化宣传作用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