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7-05-30 20:03向欣侯海荣唐楠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向欣 侯海荣 唐楠

[摘要]调查显示,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合作专业门类有待拓展;引进外方资源明显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尚未达标;办学管理水平差强人意;人才培养质量急需提高等。合作办学中方高校应重构办学模式、改善办学结构、加强内涵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健全外部体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调控与监管力度,推动域外优质资源与本土学情有机结合,提升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品质。

[关键词]吉林省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 G6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019-09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05中外合作办学是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1],是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选择。1999年,原吉林省教委印发了《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意見》,开启了全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局面。近20年来,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进展如何?带着这个问题,从2016年5月至10月,课题组对全省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展开问卷调查。发放项目负责人问卷16份,有效回收16份;发放学生问卷1600份,有效回收1548份。基于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出国留学网”和“全球院校库你好网”出国第一助手等机构发布的相关信息,课题组对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题组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一、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公办高校数量较大,民办院校数量较少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的统计,截至2016年底,吉林省有25所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共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均为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5个,其中研究生层次1个,普通本科层次43个,专科层次11个。开设办学机构的中方高校分别是吉林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本科层次办学项目的中方高校有20所,专科层次有6所。在25所高校中,有 “211”高校3所,普通本科院校15所,民办本科院校3所,专科院校4所。2013年以来开办机构1个,项目36个,增幅达638%。见表1。

(二)外方高校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

与吉林省合作的外方高校达41所,涉及 11个国家。包括美国10所、俄罗斯9所、韩国7所、加拿大4所、英国3所、澳大利亚3所、芬兰1所,西班牙1所,意大利1所、新加坡1所,马来西亚1所。按照各大洲来划分,欧洲高校15所,占366%;美洲高校14所,占341%;亚洲高校9所,占22%,大洋洲高校3所,占73%。由此可见,欧美、澳大利亚和韩国等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国家更受吉林省高校的青睐,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伙伴”逐渐向世界主流发达国家靠拢。

(三)招生以省内生源为主,数量趋于理性平稳

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高考生,以省内为主。截至 2016年底,16个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在校生人数为6808人,其中省内生源占7434%。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省外生源仅占37%,专科层次省内生源高达98%。从办学机构及项目的招生情况来看,2013 年以来,在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下,虽然办学项目增长幅度很大,但总体上全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规模没有大起大落,基本实现了渐进式稳步发展。以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1996年开办之初招生30人,4年后招生人数猛增到324人,2013年招生人数增到458人,到2016年招生人数控制在450人左右。

(四)学科分布较广,以工学为主,专业需求性较强

本次调查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涉及专业总数25个,其中理工类12个,占 48%;人文社科类13个,占52%。引进的专业中50%是外方院校优势专业。重复引进的专业4个: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护理,专业重复率为1667%,16个项目中专业重复的项目5个,项目重复率为3125%。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未来几年内我国急需人才的分析预测,在15个项目中,引进我国当前急需、薄弱、新兴的专业率为4762%,超过60%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所就读专业的社会需求性较强或非常强。从合作的学科结构来看,工学类招生最多(40%),以下依次是管理学类(20%)、文学类(12%)、经济学类(8%)、理学类(4%)、艺术学类(4%)和醫学类(4%),这种结构有利于促进我省经济建设发展。

另外,根据各高校2016年招生计划统计(含专业),专业分布也有这种特点:管理学类(25%)、文学类(10%)、经济学类(7%)、理学类(3%)、艺术学类(10%)和医学类(3%)。但另一个问题是专业重复率过高,达为25%,项目重复率更是高达5273%。

(五)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能够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单校园”模式(“3+0”、“4+0”、“5+0”)与“双校园”模式(“2+2”、“3+1”、“1+3”)两种。“单校园”模式要求学生在我国境内完成预定的学业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不把到境外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即“不出国的留学”;“双校园”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分两部分完成学业才能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一部分在我国境内完成,另一部分在境外完成[2]。调查显示:本科教育层次中除吉林建筑大学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合作举办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采用“5+0”模式外,其余本科教育项目均以“4+0”模式为主,有2个项目采取“4+0”与“2+2”、“3+1”、“1+3”两种及两种以上办学模式,1个项目采取“3+1”模式。专科教育层次的项目都采取“3+0”模式。由此可见,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选择需求,但采用“双校园”模式的数量偏低。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都将中外双方的教育理念、资源、设施和方法等进行了充分整合,在专业设置方面力争与国际需求同步,在课程开设上兼顾合作双方各自的优势与特色,使学院建设、运行模式国际化[2]。目前大部分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可以为就读学生颁发中、外方文凭,仅有三个项目只颁发中方文凭,但学生在完成中外联合培养方案规定的要求毕业后,可同时取得外方文凭,实现学分互认。在可以颁发中外双方文凭的项目中,在外方机构注册的学生为2333人,可获得中外双方文凭的学生比例为6535%。在问卷“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原因”中,选择“取得国外文凭或双文凭”的占2035%。

(六)课程设置比较合理,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是在中外双方签订协议或合同基础上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双方高校从教学大纲的设定到教学的全过程都投入了许多精力。调查组在教学方面主要围绕教师队伍、教材、教学过程、教学监控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1551%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学的专业课程设计非常合理,3218%认为合理,4192%认为比较合理;2653%的调查对象完全同意所就读专业更能培养实际运用能力,6064%部分同意;同意国内教材为主3056%,国内教材为辅占735%,外国大学原版用书为主1639%,外国大学原版用书为辅1323%;超过60%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情况较多或很多,4024%的学生表示能经常得到外教指导;2225%的调查对象对办学项目总体感觉非常好,3663%的調查对象感觉较好,3513%的调查对象感觉一般;2805%的调查对象对所在办学项目的教师队伍整体感到很满意,3013%感到基本满意,3765%认为一般;1762%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办学项目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非常完善,1352%认为较完善,3303%认为一般;85%以上的调查对象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前景很有信心、有信心。

科研水平主要从专业课教师科研成果和中外双方教育机构的学术交流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显示:3354%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办学项目专业课教师科研成果多且质量高,2163%认为成果少但质量高,952%认为成果多但质量低,719%认为成果少且质量低,719%觉得毫无成果,2301%不了解;3731%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学术交流方式多样且质量高,2126%认为单一但质量高,1856%认为成果单一且质量低,294%认为成果少且质量低,2004%认为不了解。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科研方面,无论成果多少、质量高低、方式单一还是多样,总体来看有一定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专业门类有待拓展

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仅有3个办学机构,其他均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模式开展。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审批程序简便、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阶段性、一次性和整体性等特点,可实现中外双方合作办学过程中零距离接触。但因其自身项目的性质与特点,对中方高校产生强烈的依附性并受中方高校干涉过多,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市场化运营,更不利于合作办学项目的长足发展。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在13个大学科门类中缺少哲学、军事学、法学、历史学4个门类,同时社会发展急需的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等专业比重偏低。对16所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就读的前4个热门专业分别是:管理类、金融会计、艺术类和语言文学类。从社会发展应用趋势和需求以及国家人事部统计数据来看,工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和专业将成为未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应用方向,但这方面项目偏少。

(二)引进优质资源明显不足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和宗旨[4]。目前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表现在合作办学数量少、层次不高。如表2所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98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830个,而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个,占比3%,中外合作辦学项目55个,占比3%;相较于全国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30个、项目186个,吉林省没有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仅有1个项目。在层次结构方面,目前吉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本、专科层次,研究生层次仅有1个项目,博士研究生层次至今还未开展,缺乏一批合作院校知名、合作专业前沿、合作效果优秀的高质量高水平机构和项目,未实现合作办学质的转变。

通过对41个合作办学的外方对口高校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以全球四大高等教育研究权威机构发布的近年全球高校排名来看,进入任一排名前100名左右的高校仅有美国罗格斯大学、美国南方州立理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3所高校,国际一流高校占比仅为75%。调查显示,我省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中一本招生的学生只有191%,这些办学项目的学生及其家长只有14%有出国或考研深造的愿望。以百分比较高的北华大学100名同学为例,本科毕业后愿意继续出国或读研深造的人数为33人,约占选择意愿总数的25%。这其中不乏经济原因,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

(三)教学资源配置尚未达标

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中明确提出了两个“三分之一”指标:第一个“三分之一”即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第二个“三分之一”即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1/3以上[5]。如表3所示,大部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引进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都能达到标准,但由于受办学成本及理工科外籍教员紧缺的影响,引进外方教师数量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在调查的15个项目中有7个项目达到标准,有5个项目为不合格,这5个项目中有4个是开设理工科专业的项目。被调查的三个专科教育层次的项目都没有达标。此外, 4237%的学生表示教学设施数量充足且质量高,2982% 的学生表示数量不足且质量低;1904%的调查对象认为就读高校与合作的外国大学关系非常紧密,3801%认为紧密,2920% 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教学设施方面,和国内其他普通本科高校没有本质差别,尤其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方面,相关设备配置未体现实践性和技能性等特点。

(四)办学管理水平差强人意

调查显示,249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办学项目的管理水平非常好,41%认为较好,2855%认为一般;1581%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所在办学项目的学习氛围非常好,3614%认为好,4054%认为一般。在“办学机构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一问中,排在前4名的选项为: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管理系统混乱;在“您认为办学机构内部管理中有待于改进的是”一问中,2012%选择学生管理,1786%选择后勤管理,1655%选择外方教师管理,1583%选择中方教师管理,还有1190%选择教学管理。以上数据表明,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水平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和完善。

(五)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如表4所示,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习,在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4个方面的评价均介于1与2之间,即介于“很大提高”与“提高”的水平区间;外语水平、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4方面的评价介于2与3之间,即介于“提高”和“有点提高”,显得较弱。在问及调查对象对自己学习状况满意度中,1823%表示非常满意,2767%表示比较满意,4323%表示一般,1087%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原因。调查显示,1631%的调查对象表示学习压力很大,4236%表示有些大,3478%表示一般,仅有6%的调查对象表示学习压力较小或很小。這是因为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学生身处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中,文化理念方面异常激烈的冲突与碰撞,常常带给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二是外语授课方面的原因。由于实行全外语教学或双语教学,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因此对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尽管这些办学项目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对学生加强了外语教学,但生源参差不齐,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的学生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勉强应付,3126%的调查对象表示不能很好地听懂外教双语课程。三是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方面的原因。中方教师多以传统方式进行教学,以知识理论为中心,在教学实践中未能突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地位。

四、建议与对策

(一)重构办学模式

1深度构建合作模式。吉林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处于局部合作状态,虽然可以推动部分高校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建设与改革,却不易于整体推广。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各方面要比中外合作项目完善一些。因此,应加强与外方的合作力度,在现有基础上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媒介全方位引进国外的前沿办学理念、最新管理与运行策略等等, 进行整体合作模式的尝试,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品质的提升。

2有效构建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指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完整的或主要的教学过程应着眼于我国境内,但确需采用“双校园”模式的也要加强境外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6]。譬如,加大引进合作方的现代大学制度、外教师资精英力量、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指标体系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达到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外方高校教师担任专业核心课程两个1/3的标准,这些更广泛意义上的“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和宗旨。

(二)改善办学结构

1大力提升办学层次。吉林省高校应在已有合作办学的基础之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合作办学。譬如,正确引导各高校精准定位,条件成熟时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举办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分类管理和重点推进等办法,制定不同层次的合作办学发展目标。调查发现,3262%的调查对象对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合作形式感兴趣,1933%的调查对象对专升本形式感兴趣,1705%对“2+2”形式感興趣,1436% 对“3+1”形式感兴趣,1314%对短期交换生的形式感兴趣。因此对于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应鼓励其向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方向努力,提高我省部属重点大学的科研水准和创新实力。对于省属重点大学,要以面向全国,服务地方,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争取建设成全国一流大学。调查显示,对于省内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来说,60%以上专科生热衷于专升本的合作形式。因此,可以积极发挥它们与国外同类型高校在实用技能性学科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大批国际化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2科学优化专业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审批和宏观调控两大职能,尽快出台符合吉林省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与优势专业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和科学指导。一方面要体现办学特色,避免与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复设置[7];另一方面注重整合中外双方的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技术和产业发展角度在新能源技术和农业领域有所突破,优化我省产业结构[8],着力弥补全国及我省当前急需的、薄弱的、新兴的乃至空白专业。

3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自2013年来以50%的年递增长率发展,虽己初具规模,但如表2所示,相较于全国各地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数量,我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总量较少,仍处于较低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将全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视作一个整体,对高校合作机构或项目的现状、优势、瓶颈等进行全面考察,从整体利益出发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宏观规划,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普通高校广泛参与。高职高专院校与民办高校也要尽力参与,各取所需。

(三)加强内涵建设

1根据合作项目的特点、优势和合作模式,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在已有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系统论证,科学编制《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培养计划及相关说明》,力求体现出吉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按照“两个1/3以上”的要求,把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心转移到内容建设方面,增多引进国外课程的数量,增大外籍教师讲授课程的权重,逐步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的国际化。但不能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简单理解为引进外籍教师授课,应侧重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核心课程、教材体系、教学名师等[9],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通过开展合作办学,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家培养各类和各层次的专门人才。

3以合作办学为桥梁,进一步发挥合作办学的辐射功能。一方面加强合作学校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硬件的建设;另一方面注重改善合作办学的软环境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具有中西合璧、国际化气息浓郁的校园环境。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中外合作办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改善型认证将成为未来国际教育质量标准认证的发展重点[10]。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务必树立新型的人才观念,即“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通过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联合的培养体系,完善危机预警机制与处理系统,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充分认识自我,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文化、科学素养。

2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根据低年级学生入学时的外语水平进行分班教学,注重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加强对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评估。对于无法适应學习的学生可采用跟读或留级办法,调整课业计划。由于合作办学的部分专业课程由外教担任,建议给每名外教配备一名中方教师,既可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又可相应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通过举办各种讲座,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创业意识;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参与热情,开发其创新能力;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创业精神的提高。

(五)规范内部管理

1教师管理。一方面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逐渐提高中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另一方面形成适应外教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外籍教师的授课态度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管跟踪。目前,河南省的做法值得借鉴:中方教师作为外方教师的助教,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外方教师对中方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使其了解引进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2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成效高低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完备程度密切相关[11]。因此,一方面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另一方面从教学目标、教学标准、评估機制、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完整监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障教学计划落到实处。

3学生管理。建立科学的心理辅导机制,由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辅导;充分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学生适时和贴心的帮助;加强校风学风建设,通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党团建设工作,重视党组织在学生管理上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

4外事管理。高效的外事团队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功的因素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应任用一批外语基础好、熟悉国际教育项目或有留学背景、具有高度服务意识、擅长与外方教育机构协调谈判的人员,保障学生签证等问题的顺利实施。

(六)健全外部体制

1建立科学规范的准入退出机制。借鉴外省市的成功经验,根据吉林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专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审批提供政策咨询、评议,宏观上对合作办学的方向性、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可行性等方面实行科学评估,在制度层面对合作双方的资质、专业水平等进行严格把关,阻止与国外一些三流甚至非正规大学接洽合作关系,树立全新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主权观,促使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2建立细致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首先,从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环节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教育部门通过立法、行政指导和审批等;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本土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建设等方面。认证机构对国外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和分类,严控输入渠道,评估组织对合作办学的实际师资水平、课程制度等方面实行过程监控,社会通过舆论效应,资源支持等手段实施输出规范[13]。其次,完善招生管理、证书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管理部门要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质量评估,认真研究出现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把评估结果作为衡量一所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验收特色专业、重点学科等的重要考核依据[14]。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EB/OL]http://gaokaochsicom cn/gkxx/zcdh/201005/20100524/92741256html2016-11-12

[2]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问题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

[3][4][5][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 [EB/OL]http://wwwmoeedu[7]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质量、效益及其相互关系[J].教育研究,2016(7)

[8]薛卫洋质量建设进程中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9]陈曼丽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10][11][13]郭丽君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监管模式——问题与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

[12][14]范燕,潘磊,张晓如江苏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4)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
教育国际化中的学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