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类型辨析

2017-05-30 20:03姚小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组织模式

姚小萍

[摘要]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三种组织模式:实验班、项目计划和精英学院。在已有的研究和实践中,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概念相似、相互混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种组织模式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实践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发挥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精英学院;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12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22社會的发展需要拔尖创新人才的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涌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受到从国家、社会到大学本身各个层面的重视与反思,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背景下显得意义重大。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由来已久,其组织模式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模式有哪些、各组织模式间有何关系与区别等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

一、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

纵观当前各高校的“精英化”人才特殊培养,主要存在以下组织模式:实验班、项目计划和精英学院。从本质上看,这几种组织形式均是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实验班

实验班是我国进行人才特殊培养最早的组织形式。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与政府关注到我国早慧儿童(天才)的教育问题,中国科技大学最早成立“少年班”对该类学生进行特殊培养,在经历了近6年的实践后,教育部于1985年决定扩大试点,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 13 所重点高校开办少年班。虽然少年班在各种质疑声中逐渐淡出视野(目前仅有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仍在招生),但其实验班的组织形式成为了我国高校初期进行“精英化”特殊培养的选择,如教学改革的“教改班”、创新培养的“创新班”、各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的“基地班”等等。可以说实验班是我国高校进行人才特殊培养的中坚力量。

实验班,顾名思义是以班级为组织形式,将选拔的部分学生集中进行培养,具体运行以及培养模式根据不同高校以及实验班成立目的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采取虚拟组织模式。学生归各专业学院管理,在原来普通课程的基础上,在实验班进行额外培养课程的“补习”。二是学院层级的实体班级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由专业学院统一负责管理,单独组班,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强化和提高,如重庆大学在机械、电气、经管3个优势特色专业开设了实验班。三是学校层级的实体班级模式。这种模式与精英学院最为接近。实验班一般由学校直接负责和管理,挂靠教务处运行,以利于各项资源尤其是教学资源的有效调配。这种模式更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所有教学培养计划与普通班级相区别,由专家教授统一特殊制定,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培养模式。这种实验班模式的采用通常在具体运行中涉及多方利益,以单个学院的能力与力量很难协调,如西南大学的吴宓班和袁隆平班。

(二)項目计划

项目是指一系列有明确目标和目的的、独特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活动,并依据规范完成。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在其出版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PMBOK)中将项目定义为“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计划是管理学的名词,通常包含两种解释:一种是动词,即为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一种是名词,指一种具体的行动方案,是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所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 [1]。在这里,计划作名词解释,是一种具体的行动方案。从两者的定义可以看出,“项目”和“计划”都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所进行的特殊行动方案。目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国家计划和校本计划,如国家层面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在高校层面,大多数项目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培养计划而进行的,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南京大学的“英才培养计划”等。这些计划是在各高校针对中组部的“珠峰计划”进行的具体举措。同时,也存在部分“校本计划”,如南昌大学的“本硕实验班计划”、江西师范大学的“中正学子计划”等。但不得不提的是,班级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单位,如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计划”,设有数学班、物理班、钱学森力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

(三)精英学院

精英学院作为近年来高校的新型内部机构,学者还未系统、深入地对其进行界定和剖析,这一点从已有研究文献中模糊混淆的概念界定中即可发现。例如:陈金江(2010)将本科精英学院定义为在本科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以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导向的一种特殊的探索性组织机构 [2];易萍(2014)认为,精英学院是指高校为了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特殊培养而特设的组织机构 [3];廖颖对精英学院的界定是从重点大学里衍生出来的,不以学科专业为界限、在教学管理上相对独立、针对智力拔尖学生开展特别教育的组织机构,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特殊教学组织 [4]。以上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精英学院的特点,但却未完全揭示出精英学院的本质与共性,甚至在一些研究中,各种精英班、实验班被列入精英学院的研究范畴,造成研究对象的混乱。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佛勒在其著作《教育的语言》中提出了三种定义的方式: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及纲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对对象实际是什么做出的回答,是对事实的描述;规定性定义是使用者自己所界定的,是创制的定义;纲领性定义是对事物应该是什么的表述,反映了人们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5]。三种定义思维路径各不相同,描述性定义是客观地解释一种现象,规定性定义是基于个人的独特理解,而纲领性定义则是陈述一种价值规范。

基于精英学院是高校内部1个实体性机构的特点,笔者采用描述性定义的方法,旨在客观地描述精英学院的事实,揭示精英学院的本质特征。通过对实际对象的研究分析,认为我国高校精英学院是指高校内打破以学科分类的传统专业学院壁垒,选拔部分优秀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培养模式创新进行特殊培养,以期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并且具有相应实体建制的二级教学单位或二级机构。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等。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中共有62所高校设有精英学院。

总体来说,我国本科高校的精英学院具有生源选拔性、目标精英性、培养特殊性、建制实体性的特點。

1生源选拔性。精英学院的首要特征表现在学生的来源上,与高校普通学院的学生高考志愿报考录取不同,精英学院的学生多数是通过二次选拔、自主招生的方式进行录取。虽然各高校精英学院的选拔范围、形式以及标准各不相同,但其选拔性的生源选择方式是精英学院的一个显著特点。

2目标精英型。所谓目标精英型,是指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精英類型,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当然,这里的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指广义上的拔尖创新人才。毕竟不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从理论和实践上而言都是不同的,但其核心本质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旨在突破高等教育现状下的培养质量。

3培养特殊性。“特殊”,即与“普通”“一般”相对,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培养特殊性主要是相对于普通学院的学生培养而言的。在培养模式上,精英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拓宽培养体系;在培养资源上,精英学院普遍通过教师的优质化、学习的自由度、奖学金名额占比、各种海外学习机会等各项软硬件资源优先配置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4建制实体性。相比于其他类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精英学院的核心特点是它的建制实体性。在具体实践中,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普遍组织形式的实验班,多数是依附于专业学院或某行政部门之下(如教务处、团委等),以获得更好的运行与发展。“学院是具有实体性、主体性、自主性特性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形式和管理模式” [6],精英学院通过采用新型学院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原来相应组织形式的依附性、狭窄性。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相似概念辨析

目前,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的研究中,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作为相似概念,一直处于混淆的状态。荣誉学院最早出现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校中的一些精英学院也将自身定位为荣誉学院,根据笔者对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调查,62所高校精英学院中有14所定位为荣誉学院。那么,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国荣誉学院与美国荣誉学院是否相似,又有何区别呢?为了清楚地了解拔尖创新人才组织模式研究开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前景,笔者将从我国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的比较、我国荣誉学院和美国荣誉学院的比较两个层次进行重点剖析,以诠释相似概念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的比较

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国内学者对“高校内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以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这类新型的内部机构并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概念,目前主要存在“精英学院”和“荣誉学院”两个概念。“精英学院”这个概念大多出现在硕博和期刊论文中,其主要突出“精英”的特点,指代“学院”的组织形式,具体论述前文已经涉及,这里不再过多赘述。而“荣誉学院”这个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一些高校对学院自身性质的定位,以及对这些学院的具体研究中,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上海大学的钱伟长学院、中南大学的升华荣誉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求索荣誉学院等。从已有研究的研究对象来看,“精英学院”的研究中通常涵盖了“荣誉学院”性质的高校。

从实体学院本质来看,通过对国内已有的这一新型学院进行分析和比较,那些将自身定位为荣誉学院与未做出定位的两者间并没有显著的本质差异。首先,在生源上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在培养模式上区别于普通学院,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实体运行的独立建制。除了这些特点,荣誉学院还在课程和学位授予上加入了“荣誉”的特点。但对于国内的荣誉学院,仍未有明确的内涵界定,更多地局限于自己的定位。按照这样的逻辑而言,严格意义上讲,“精英学院”应该是“荣誉学院”的上位概念,即“精英学院”包括“荣誉学院”,“荣誉学院”是“精英学院”的一种,在实践层面上并非所有的“精英学院”都定位为“荣誉学院”。

(二)我国荣誉学院和美国荣誉学院的比较

谈及美国的荣誉学院,首先必须要了解美国的荣誉教育。美国的荣誉教育是指 “大学和社区学院为了寻求和满足最能干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提供大量的机会和经历。荣誉教育的目标包括选拔出那些能力卓越和志存高远的荣誉学生;为这些荣誉学生提供挑战自我的学术机会,让他们在最高的水平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7]。这一理念于1921年由斯沃斯莫尔学院的院长弗兰克·艾戴乐首先提出。经过长期的发展,美国形成专门为全国的本科荣誉项目, 荣誉学院以及参与荣誉教育事务的教师、 学生等提供支持和服务的协会组织,称为美国高校荣誉教育理事会(NCHC)。据NCHC数据统计,美国目前已有1200家高等教育机构加入该协会,而荣誉学院是在大学内部独立设置1个专门实施荣誉教育项目的二级学院 [8]。

在内涵层面,根据NCHC官网发布的荣誉教育项目以及荣誉学院的特征描述,在生源选拔性、师资聘用条件、学习硬件设施和参与各项科研实验室的权利等方面,美国的大学与学院都予以了特殊的政策支持,与我国较为相似。另外,在两者产生的辐射性和示范性作用上也颇具一致性。如,荣誉教育项目的特征中指出,“荣誉教育项目为全校师生提供示范作用,展示如何培养优秀的学生,如何达到优秀的标准” [9],而在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被视为荣誉教育。吕成祯、钟蓉戎认为,我国荣誉教育的模式主要包括荣誉学院、荣誉项目、荣誉计划、实验班、基地班、特色班和卓越班等 [10]。可见,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与荣誉教育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美两国的荣誉学院分别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和荣誉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或模式,都属于独立运行的特殊二级学院,在学院地位、制度、培养、经费等方面具有相应的自主权。当然,因为美国荣誉教育历史较为悠久,以及各国高等教育背景的不同,两国的荣誉教育与荣誉学院并非完全相同,两者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两者本质内涵的相似性。

在事实层面, 2012年10月30日“大学荣誉学院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10多所高校的荣誉学院院长及代表出席,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常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以及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次日,新华日报报道了此次论坛。从出席论坛的高校来看,包括了美国大学的荣誉学院、我国高校的荣誉学院,以及一些高校自身并未直接定位为荣誉学院的精英学院。可见,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精英学院与荣誉学院属于同一领域概念,而与美国大学的荣誉学院具有相似的性质。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织模式的比较

实验班、项目计划、精英学院作为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组织模式,其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又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實验班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项目计划是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特殊行动方案;精英学院是独立的特殊二级教学单位,在大学的组织结构中具有实体建制的地位。严格地说,精英学院是在各种实验班和项目计划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实验班是项目计划和精英学院的具体实施单元,是最小的“活动细胞”,具有组织灵活性,实践操作性强;精英学院具有规模性,覆盖面广,其实体建制较之具有更多的职能和更大的自主权,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项目计划介于两者中间。为了更好地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笔者将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纵向比较

假设在1所高校内同时包含实验班、项目计划、精英学院三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形式。此时,精英学院是核心的管理单位,相应的项目计划和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均在精英学院内加以组织实施,如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二)横向比较

假设1所高校内仅包含一种特殊培养的组织形式,三者在组织运行、组织架构、学生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各自普遍的特点。根据对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现有的拔尖创新人才组织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实验班主要挂靠在专业学院或教务处等部门进行实体运行,其组织架构属于虚拟状态,实验班的学生主要由专业学院管理;项目计划整体情况与实验班相似,严格意义上讲是由多个实验班组成;精英学院与其他两种组织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建制的实体性。通过采用新型学院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原来相应组织形式的依附性、狭窄性,大部分精英學院独立运行,并设有相对完善的组织架构。具体的关系比较如表1所示。

表1实验班、项目计划、精英学院三者的横向关系比较

组织形式组织运行组织架构学生管理实验班学院层级(隶属学院)、学校层级(挂靠教务处)虚拟架构由专业学院管理项目计划挂靠教务处或相关部门,组织相关机构运行;或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虚拟架构由专业学院管理精英学院绝大部分独立运行,少数学院依托相关部门运行有实体建制,部门

机构设置相对完善主要由精英学院自主管理,存在特殊合作形式的,由精英学院和专业学院共同管理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模式愈发多样化,实验班、项目计划、精英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发挥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拔尖创新人才组织模式类型的厘清与辨析,有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其特点与相应的问题,对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汴生.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87.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9.

[3] 易萍. 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精英学院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10.

[4] 廖颖. 高校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走向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11.

[5] 王枬.教育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8.

[6] 杨如安. 学院制的内涵及其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2011(3):41-44.

[7] 沈蓓绯. 荣誉学院:美国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0(4):59-63.

[8] 吕杰昕, 夏正江. 美国高校荣誉教育项目的缘起、现状与借鉴[J].全球展望,2013(9):53.

[9] NCHC.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ully Developed Honors Program[EB/OL]. http: //nchchonors. org/faculty directors /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 fully developed honors program,2012-7-15.

[10] 吕成祯,钟蓉戎. 荣誉教育: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55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组织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民用飞机项目强矩阵组织模式初步分析与探讨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中“学员队”的职能和作用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