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人本教育思想研究

2017-05-30 20:21黎佳佳董文浩黎瑛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汤显祖

黎佳佳 董文浩 黎瑛

[摘要]汤显祖不仅是位有着真知卓见的文学家、戏曲家,还是位有见地的教育家。本文首先梳理了人本教育的发展历史,然后以汤显祖创建的贵生书院、相圃书院和作品《牡丹亭》为对象去分析其中包含的人本教育思想,即:主张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贵重;肯定人生而有情;强调依注解书,学生自会;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汤显祖;人本教育;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49.2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2-0147-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2027汤显祖,字义仍,江西临川人,生活于明代中晚期,长期投身于教育实践,关心教育事业,其人本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顺应人身心自然的发展,弘扬人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强调人的重要性。汤显祖的这些人本教育思想对当时有着重要影响,对当今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牡丹亭》是汤显祖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戏曲文化知识,对戏曲、文学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同时也不乏许多当今值得借鉴和倡导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汤显祖的人本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牡丹亭》中,但并未有专章论述,而是散见于各处。贵生书院和相圃书院分别是汤显祖在徐闻县和遂昌县的教育实践成果,也体现了其人本教育理念。

一、人本教育及其历史发展

(一)人本教育的概念界定

何为人本教育?各教育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语言解释,但所持有的内在理念却是一致的。都肯定教育的作用在于尊重人的价值,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注重人的完整性和内在需求。王希尧(1999)认为“人本”就是重视人的价值,肯定人的作用,承认人的能动性,立足于人的本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应懂得理解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1]。李润洲(2010)认为人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他认为人本教育具有全纳性、整体性与生成性,在教育目的上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方法上强调人的自主发展[2]。费新岸(2013)认为人本教育即是遵循生命本性,促进生命成長,追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促使人和谐、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3]。综上,人本教育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和情感,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理解人、关怀人、为了人的教育。

(二)人本教育的历史进程

先秦时期人本思潮的出现。《易˙系辞传》最早把“人”与“天”“地”并列相称,这是首次对人的地位作出了肯定,后在《 尚书》中记载“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靈。”春秋时期《管子·霸言》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言道称王之始,应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本更多指的是种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性。而后我国教育鼻祖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进一步肯定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本思潮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人本教育思想。春秋时期的“人贵论”思想直接影响到了当时的教育。人本思潮注重人的价值和地位,因而人本教育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教育,“人性”即人的本质、本性。如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同时对学生要“知其心”,才能“救其失”,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提出的教学方法是“存心养性”。朱熹继承张载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重人性论的观点,认为“天命之性”即禀受“天理”而成,“气质之性”是“人欲”的表现,“天理”和“人欲”是相对立的,所以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天理,灭人欲”。

明末时期工商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建立在其基础上的思想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萌芽。随着“西学东渐” 浪潮所带来的科学教育思想涌入中国境内,陆王心学以及反理学思潮开始发展起来。陆王心学主张“致良知,不假外求”,即教育就是“致良知”,要顺应人的本心和自然天性。

二、汤显祖及其人本教育思想

汤显祖是位有见地的教育家,有着丰富的办学、从教经验。这与他热爱教育事业、从小所处的环境不无相关。汤家在临川是有名望的书香世家,“家有藏书数万册,并有汤家私塾”[4]。

汤显祖十三岁便能在家中讲学。之后,万历十二年,汤显祖在南京任职太常寺博士期间,有时会到寺庙去读经、讲经。其师罗汝芳来南京后还曾与其一起在城西小寺讲学,“从学者甚众”[5]。汤显祖被贬广东徐闻县之后,为当地民众创办了一个书院,以使当地百姓勿轻生、知礼仪,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他亲自登堂授课,“日日津津不厌,诸弟子执经问难靡虚日,户履常满”[6]。明万历二十一年,在遂昌又大办教育,创办相圃书院,建学舍、搭射台、兴藏书楼、置学田,“经常与生共讨,谈学习射,并为生批改文章”[7]。汤显祖49岁辞官归隐开始戏曲创作,之后便开班教人学戏,传播戏曲文化,并在家乡修建崇儒书院。《走进汤显祖》中记载,汤显祖归隐之后还有许多慕名前来求学之人,有位广昌黄太次中举之后学业数十载不见长进,特前来拜其为师请求指点,“汤显祖从读书、习文、到游历、交友一一指点”[8]。当今海南的徐闻,浙江的遂昌,江西的临川、南昌及汀州等地都有留下汤显祖关心教育事业的碑记及其他文物[9],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创办的三所书院,还是从其身体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来看,汤显祖都无愧于“教育家”这一称号。

汤显祖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他在顺应新式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人本教育思想。

(一)知生则知自贵

汤显祖被贬徐闻之后见当地居民轻生好斗,便想以教育化民成俗,希望通过教育使当地居民懂得珍惜生命以及尊重他人的生命。汤显祖在《贵生书院说》中提到:“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10]天底下人的生命最为珍贵,大成之学始于知道生命的珍贵,了解到生命的重要性之后才懂得珍惜光阴爱惜自己,由此才能推己及人,懂得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

汤显祖创办贵生书院,体现对人生命的关怀,尊重生命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人本教育思想的基础与前提。因为只有在人有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只有在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的基础上,人才能发挥他的自觉与自信。

(二)人生而有情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

汤显祖在《牡丹亭》第二章《训女》一出中描绘杜宝训斥杜丽娘的场景。杜宝当得知女儿白天睡觉时,便训斥道:“你白日眠睡,是何道理?……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11]女儿白天打盹而被挨训,可见家教之严格,但被训斥的原因也只是他日嫁到夫家去得知书达礼,这是父母的荣耀否则夫家就得说有失家教,有损父母的颜面了。正如《诗经》中所言,女子受教育的目的在于“永言配命”,即以父、夫、子为纲。完全不把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只是附属品,束缚其个性和身心的发展。

单从“训”字就可看出是对人性的压抑,“训”是蛮横的、强硬的,没有尊重人应有的独立性与身心发展特点。在第十六出《诘病》中杜宝也提到其为杜丽娘请陈最良来教书,是为了拘束其身心。

2顺应学生自然天性

汤显祖在第七出《闺孰》中描述陈最良讲解《诗经》:“论六经《诗经》最葩,闺门内许多风雅。……,不嫉妒后妃贤达。有风有化,宜室宜家。”[12]陈最良选择《诗经》作为教学内容只因《诗经》开首便是讲述女子德行,适宜女子学习以后在夫家和睦相处的礼节。当讲解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香发问君子为何逑淑女时,陈最良却怪之多嘴,对《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避之而不谈。

春香在其背后骂介:“村老牛,痴者狗一些趣也不知。”[13]汤显祖借春香之口实指出反对陈最良的迂腐教学,以封建礼教来压制青年人的正常情感,全然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然本性。折射出汤显祖尊重“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的自然天性,提倡教师在课堂中应贯穿情感教育,认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的乐趣以及所学知识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依注解书,学生自会

汤显祖在《闺孰》中提到杜丽娘在学习《关雎》时说:“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14]汤显祖对杜丽娘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出了肯定,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理解,有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汤显祖评传》中记载汤显祖注重与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相圃书院中增建的“启明楼”,这也可看出汤显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留别贵生书院》中记载贵生书院设有12间课堂,分别命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格物、致知等,从汤显祖对贵生书院课堂名称的设置就可看出,其强调在学习中要广博地学习理论知识,敢于质疑,并且要进行谨慎和独立的思考,明辨是非真理,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以探究精神极物穷理,以达到对事物的认知与了解。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本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不唯书是从,不唯师是从”。

(四)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

汤显祖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进步教育观,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重视学生智育的培养

汤显祖重视智育,在《牡丹亭》的第五出中,汤显祖借杜宝之口引用《礼记》中的话“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以诠释对智育的重视。在《汤显祖评传》中记载,其来到遂昌县上任三天便探察当地学舍庙宇情况,见“讲堂破旧无藏书”便自己出资建学舍,且在书院中建立了图书馆,名为“尊经阁”作为藏书之所,以便学生扩充阅读量,扩展知识面。

2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

汤显祖在《贵生书院说》中提到“君子学道则爱人”,学习真理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关怀他人。把“学道”和“贵生”联系在一起,以达到育人的作用。汤显祖在相圃书院中还建立了“明伦堂”,顾名思义是学习人伦思想、待人之道、接物之道、处世之道的地方。后又建“象德堂”,意为要弟子学习像佛祖或圣人一样的德行。

湯显祖非常重视人伦道德,如《牡丹亭》中就显示了杜丽娘的孝:“……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15]在第二十出《闹殇》中汤显祖描述杜丽娘因梦见柳梦梅而一病不起,想着自己如果一命了之便无法报答爹娘的养育之恩,心中因而愁闷烦苦的心理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杜丽娘对长辈的尊敬与孝心。《牡丹亭》的独特之处在于,倡导爱情的自由,身心的解放,但与传统的孝道并不相违背,其中处处显孝心。汤显祖所塑造的杜丽娘虽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没有因此而弃父母于不顾或与父母反目成仇。

3重视学生体育的培养

汤显祖来到遂昌发现当地无射堂,便出资建射堂,让学生学射,可见其重视体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汤显祖在《遂昌县相圃射堂记》中说:“为弓矢以射天地四方。必先有志於其事, 勉所以不愧为男子者”。学射有助于男子立志,培养大丈夫志在四方的情怀,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即以体育来促德育,以明志、以律己。

三、汤显祖人本教育思想的影响

(一)对当时的实际影响

汤显祖极力从事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在当时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汤显祖创办贵生书院之后,使当地居民有所改变,不再好斗轻生,而是相互尊重、珍惜光阴、兴兴向学。其好友刘应秋在《徐闻县貴生书院记》中记载徐闻之人士,早已知晓义仍之名号,都争相来书院当其弟子、门徒以承其学问。《五夫子宾兴条例芳名碑》中同样记载自明朝汤义仍先生来徐闻创建书院之后,徐闻县的百姓都兴兴向学,受其教育者都“掇巍科登朊仕,后光辉映”。

汤显祖创办相圃书院时,亲自到各农户家里劝村民一边耕种一边读书,使当时的遂昌县逐渐形成了读书的民风。《汤显祖诗文集》中记载了当时相圃书院中的情形:“士相师友而游,至夜分,莫不英英然,言言然,讲于诗書六艺之文。”[16]可见当时的读书风气极盛。

(二)对后世的影响

汤显祖主张“人生而有情”的观点在文学上对“对《娇红记》、《长生殿》都存在着影响”[17]。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作为小说以文本形式被后世传阅,也可作为戏曲以观赏形式起到教化移情的作用。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有提到黛玉在行酒令时口出 《牡丹亭》的内容,可见对当时女子闺阁教育有影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到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些理念都与汤显祖所主张的“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依注解书,学生自会”等人本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王希尧.人本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2.

[2]李润洲. 人本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建构[J]. 教育学术月刊,2010(7):34.

[3]费新岸.生命身处的力量——人本教育的本质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4]李真瑜.汤显祖[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3.

[5][6]黄芝冈著.汤显祖编年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1):9,15.

[7]徐朔方.汤显祖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91.

[8]鲍宗武.走进汤显祖[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9):42.

[9]徐雪凡. 从碑文看汤显祖的戏剧观与教育观[J]. 戏文,2007(5):53-56.

[10]王小岩. 汤显祖贬谪徐闻与他的《贵生书院说》[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110-114.

[11][12][15]赵山林.牡丹亭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11,6.

[13][14]汤显祖.牡丹亭[M].黄仕忠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02:20,18.

[16]徐芳朔栈校.汤显祖诗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17]姚文艳. 汤显祖的至情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文学教育(上),2009(3):64-65.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汤显祖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家族墓重见天日起风云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汤显祖《邯郸记》的喜剧色彩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