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7-05-30 09:18何春林
高教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我院教学内容教材

何春林

摘 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模式逐步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在此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质量。加快课程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对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定位、现状与不足、课程建设的内容和实现手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134-03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ing mode in our country, local universities transformed fr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applied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combine their orientation, seek specialties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application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Speeding up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aking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as an exemplar,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im and orientation, status and insufficient,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y;civil engineer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我国高校主要以地方高校为主,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6%。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模式逐步由教学研究型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在转型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德、美等发达教育模式靠近,逐步突出“地方性”、“应用型”、“技术型”的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教育的最终效果取决于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因此加强课程建设是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1],对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对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进行有益探讨。

一、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

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建设目标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师资队伍培养、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导、强化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精品教材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以工程技術应用贯穿始终,来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建设,把课程培育成具有应用技术型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主要工程材料的性质、用途、使用方法、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法,为后期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工作提供合理选择材料的技能,也为以后从事土木工程材料试验研究与检测奠定基础。

我院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主要以省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为平台,强调与当地需求对接,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把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联系起来。

二、转型背景下课程建设现状及不足

(一)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师资结构不合理

地方高校教师的招聘由于受到职称、学历、科研等条件的限制,教师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师资构成不合理。当前,地方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师主要以博士学历的研究生为主并有相关的科研要求,从而把一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人员拒之门外。应该说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强,接收新事物比较快,但成长经历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同样,在师资结构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年龄、职称分布不合理、在学缘结构上“近亲繁殖”现象仍普遍存在[2]。

(二)课程教学内容庞杂陈旧,理论实践教学脱节

现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气硬性无机胶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及屋面材料、建筑钢材、木材、建筑塑料、防水材料、绝热材料和吸声隔声材料、装饰材料等。部分建筑材料知识陈旧,有些建筑工程材料在实践应用中已很少出现。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虽然众多地方应用型高校均大幅提高实践课时,增加试验项目及课时数,但是由于材料试验周期比较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明显,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仅满足实验报告的完成,缺少工程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缺乏应用特色,落后工程技术发展

土木工程材料本身的发展非常快,针对材料的标准和规程也时刻改变着,同时检验方式也有所不同,教材内容也明显滞后于工程材料的发展。如在节能利废材料方面,大量的科研人员对固体废物中再生混凝土、建筑石膏、植物秸秆等建筑材料的发展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研究,获得良好的效果,但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教材对新材料缺乏介绍。这使得学生的对于相关新材料方面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能力差,不利于新材料的推广与应用。

(四)忽略课程应用特点,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

随着土木类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总学时被大大压缩。我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由原来的64学时调整到48学时。由于教材章节多,内容庞杂,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授课主要以“满堂灌”的方式为主,未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对工程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课程建设主要内容及实现手段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

师资力量是地方高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有着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是本课程对任课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理想的课程师资队伍应该在职称、学历、年龄及经验构成等方面比例合理。鉴于此,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和构建:一是建立完善的“以老带新”制度以及“青年教师下基层”制度。为了帮助年轻的博士教师尽快成长,我院实行了“1+1”的导师制度,长期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突出、工程经验足的老教师担任新进年轻教师的导师。新进教师必须经过二年的导师指导与培训方可担任教学工作;另外,为提升教師的实践能力,在青年教师晋升高级职称之前,学院要求必须有1年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且在该年度年底考核时,无需教学工作量要求,让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工程实践中去。二是建立高级访问与企业挂职交流制度。对于那些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骨干教师,我院主要以选送高级访问学者或企业挂职(中层)交流的形式加以培训与学习,时间至少在1年以上,从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积累工程经验;三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平台,聘请建筑企业中实践工作经验丰富和学历较高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执行分段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做适当的精炼与拓展。我院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主要以遵循《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为基础。该规范明确了本课程必修内容,包括9个核心知识单元以及6个必须掌握的实验知识点和技能点。该规范也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针对应用技术型特点,我院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还作了适当的调整:一是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并积极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工程需求。如在理论教学上,增加对轻质高强材料、保温隔热墙材、绿色节能材料、新型高分子防水材料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上,对有关材料的试验规范、规程等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促进了学生对试验规范、规程的理解。二是教学内容强化职业资格考试要求。我国建筑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实行。本课程的很多个知识点在建造师考试、注册结构以及注册岩土的基础考试等都有所涉及。在教学过程中,我院主要围绕注册考试内容的讲解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三是教学内容与科研相结合。要求授课教师应结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堂,保证课堂教学的先进性和前瞻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以研带学,以学促研,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的特点,我院教学团队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探讨。如材料的基本性质,可采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将材料组成、性质、用途等采用列表方式进行归纳,区分各种材料;对水泥、混凝土、钢材等常用建材,可采用实物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及时接触材料,提高感性认识;对于材料的用途,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和工程事故分析来进行说明。要改被动灌输式教学变为主动学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等手段的革新,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院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规范操作,试验后期报告的整理。在完成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探索、完成创新性实验。如在混凝土和易性试验及强度试验基础上补充进行混凝土抗渗、抗碳化、抗冻融实验等,延伸与深化实验教学。

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CDIO模式是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的概括和表达[3]。我院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与改革过程中已初步开展CDIO模式的教学工作,如对于普通混凝土的技术性质的教学,采用CDIO模式所设置的项目式教学如图1所示。采用该方法教学对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一是我院在原有建筑模型室的基础上新建了构造模型室,建立了建筑材料的实物模型。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和介绍,可直接观察和体会材料的特点以及相似材料的区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建设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课件、试验视频、指导书、试题库、材料技术规范、注册考试相关资源等,并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新材料、新工程、新标准的最新动态。

(四)针对培养目标,优化教材建设

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的水平,教材质量的高低体现一个学校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4]。教材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课程目标、实施课程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条件。应用技术型地方高校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来制定培养方案,以“技术应用”为目的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材体系。

目前我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教材建设工作。首先根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地方性、应用性及技术性特点,综合考虑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及适用性来选取教材。我院主要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品教材《土木工程材料》作为课本,该教材引入了新的技术标准,章节编排合理,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并附有大量的知识链接,适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提高。其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院也注重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自编教材主要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国家最新颁布的一些建筑材料的标准和规范予以编写。课程内容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系统性、技术性和实用性。教材章节按“基本材料+专业方向材料+新型材料”三个模块编写,供不同专业方向学生选用(我院主要为房建和路桥两个方向)。适时将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引进教材,通过大量工程实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学校也高度重视教材的编写及评价工作,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教材评价反馈体系和评优的激励机制并出台了一些有利于教材建设政策和经费保障与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编写有地方高校特色的专业教材。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对教材的适用性进行研讨和反馈,确保教材的应用技术型特色。

(五)建立合理评价体系,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技术应用型课程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生对于本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要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工程实践应用与拓展。课程评价要考查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在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上,我院对传统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一考定成绩的考核办法加以改革,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全过程考核办法,形成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学习全过程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技能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以《土木工程材料》为例,课程考核主要结合课堂讨论与分析、项目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与结果评价、科研小报告、基础理论测试等;采用分阶段测试检验教学效果,降低传统的期末理论考试所占比重,增加实践应用能力考试的比重,促进教学内容由理论化向实践性和应用性方向转变。

四、结束语

在转型背景条件下,地方高校通过开展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彰显技术应用特色,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特色是非常必要的。我院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建设成果已初见成效: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内容合理、教学体系完备,教学方法合理、教学考核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和老师的好评。这也将为相关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03:4-7.

[3]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3:1-6+9.

[4]陈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发展[J].高教学刊,2015,24:172-173.

猜你喜欢
我院教学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
人本位理念在我院体检中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