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本土化”:东盟地区汉语进阶式推广

2017-05-30 10:48吴英成惠蕾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1期

吴英成 惠蕾

提要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一带一路”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对汉语国际传播将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以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主体东盟地区来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一区域以汉语作为二语/外语/国际语学习者人数将会持续上升,这为汉语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汉语在东盟地区推广工作将面临的种种挑战也将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或地区汉语推广问题的缩影。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全球化的大趋势,与东盟地区本土特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以汉语进阶式推广为较为可行的模式,对实现汉语的“全球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东盟地区;全球本土化;进阶式推广;双组合师资培养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汉语国际推广整合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各種政治斗争、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之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重大的政策调整,实行改革开放,国家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建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也乘势而起,自2010年开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超越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积累长期经济成果之后,中国逐步从“请进来”阶段,即资本、技术输入国,步入“走出去”阶段,转型为经济输出国,进而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景观。近年来,由于“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提出,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的创建,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使得中国在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范围日渐扩大,人民币汇率走势升降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二)汉语国际推广的两个阶段

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步,汉语国际推广也经历着相似的两个阶段:“请进来”,即“对外汉语教学”,外籍人士到内圈(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原”地区)学习汉语;“走出去”,即“国际汉语教学”,通过开办孔子学院、孔子学堂等形式,将教学范围扩大到中圈(海外华人区)及外圈(外语区)(吴英成、林惜莱2009)。

中国目前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并行模式,但是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语言推广,都更加侧重后者,并一直在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向世界证明自身的软实力。

二、汉语全球化发展道路

英语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作为世界通用语,可谓公认的强势全球主导语。通过分析英语作为全球语言的过去和现在,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汉语全球化的未来。

(一)英语全球化进程

历史曾无数次证明,唯有具备强大的政治、军事或经济影响力,一种语言才能成为世界性的交际媒介(Crystal 1997/2003)。英语凭借过去其自身“压力”与“吸引力”的共同作用,在全球范围迅速发展。“压力”的产生主要体现在19世纪英国对外军事扩张与殖民统治,这促使英语遍布全球,成为许多前英殖民地国家的官方语言(Crystal1997/2003)。“吸引力”主要体现在20世纪美国崛起后成为二战后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主导世界的政治、军事、经济走向,同时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促成的强大“吸引力”,进一步提升英语的国际地位,使其成为傲视全球的语言,并拥有不断壮大的非母语使用者人数。

(二)汉语全球化核心动力

汉语、汉文化目前在全球各个领域广泛而快速的传播与中国国际化进程紧密相连。尽管以当前世界经济、政治、人口的发展状况来推测,汉语将取代英语的主导地位仍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的是汉语有巨大潜力发展成为继英语之后的第二个全球语言。

当前席卷全球的“汉语热”主要是受中国经济飞速增长所驱动的,而“与该语言内在结构性质、词汇量大小、是否曾为伟大文学作品的书写工具、是否曾与伟大的文化或宗教联结都无关联”(Crystal1997/2003)。中国经济在为全球经济增长或复苏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为汉语、汉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外语学习者凭借汉语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汉语在全球市场的价值和国际地位。然而,与英语全球化仰赖其背后的英国“压力”与美国“吸引力”不同的是,汉语未来全球化推广仍主要以中国经济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作为支撑。

然而,在语言全球化发展道路上,出现各种语言变体是必然结果,而语言变体的孳生也对语言本身起到一种丰富其内容的作用。只要是“活”的语言就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当中,英语在其全球化过程中与各区域国家本土语言文化相融合而孳生出的各种语言变体就是最佳的例证。虽然英语有其最合规范的现代标准英语,正如汉语也有规范的普通话作为标准体一样,但是推行语言规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语言沟通障碍,并为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和全球化推广服务。然而,一种语言要达到真正的全球化,就必须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对各区域语言变体怀有包容、开放的态度,这正是汉语为何应参照英语全球化经验,走出一条富有汉语特色的全球化道路的原因。

三、汉语推广的“全球本土化”

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是指将全球化的构思与本土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意味着普世化/共性与个别化/个性趋势并存,且两者共同起交互作用(Robertson 1995)。这一概念着重探讨跨国产品或世界服务公司在致力扩张全球版图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结合本土化市场的特定需求进行相应调整,而这对于汉语的国际推广也同样适用。汉语推广在顺应“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方针并在全球范围持续推广过程中,也需结合每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本土语言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全球化

1.汉语三圈共同作用

一种语言的全球化不仅视其内圈和中圈使用者人数,更重要的参考依据是不断扩张的外圈使用者人数。就目前汉语三圈使用者人数来看,内圈与中圈的人数趋于稳定。受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驱使,外圈学习者人数一直在不断地增长,而维持外圈使用者数量的持续扩张也是汉语全球化进程的重点所在。

不过,外圈范围的大小只是标识一种语言全球地位的最佳体现,但该语言的全球化动力却来自内圈。有鉴于此,语言全球化的程度终究取决于内圈的实力能在多大程度上传播到中圈和外圈。

汉语教学可依据全球汉语三圈理论(吴英成、林惜莱2009)进行划分。对于内圈(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而言,汉语为官方语言及社会经济场域主导语言,且在教育领域不仅为一门学科(“语文”/“国文”),还作为教学媒介语。对于身处内圈的外籍学习者所进行的汉语教学,中国大陆称为“对外汉语教学”。与在非汉语环境下学习的中圈(海外华人区)及外圈(外籍学习者地区)的学习者相比,在汉语环境下学习的内圈外语学习者属于浸濡式二语学习,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至于在中圈及外圈所进行的汉语教学,中国大陆统称为“国际汉语教学”,即指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外地区所进行的汉语教学。根据学习者的社会背景与语言背景不同,在中圈进行汉语教学,可视为华人的族裔语教学;在外圈(非华人地区)进行汉语教学,可谓真正的外语(信uly foreign language)(Jorden&Walton 1987)教学。可是,汉语外圈使用者人数的多寡却是作为衡量汉语全球化成败的重要指标。

2.汉语推广助力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了与沿线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2014)。“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提出不仅为中国在海外直接投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汉语全球化发展带来新契机。

至于在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汉语在原为英语主导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已广泛应用,主要表现在汉语互联网、汉语搜索引擎网站(百度、谷歌、必应等)大量涌现,以及美国开发的主流软件都提供汉语视窗操作系统和微软汉字文字处理系统等辅助配件。汉语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受经济利益驱使,中国庞大市场的吸引力足以促使以英语为主导的信息产业界采取“全球本土化”模式,积极研发原有产品的汉语版配套以满足中国用户的个别需求。也就是说,汉语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为依托,不仅是交际媒介语,而且本身也是一个商机无限的庞大市场。第二,计算机与英语之间原有的紧密联系被打破,使用汉语也能够在全球互联网平台方便、广泛、有效地进行沟通,这无形中对汉语、汉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化:以东盟为例

1.东盟地区特征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当中,由于地缘关系,东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主体,同时也与印尼总统佐科(Joko Widodo)2014年倡议打造的“全球海洋支点”(Global Maritime Axis)战略对接。可见东盟地区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面虽然很广,但无论是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都离不开入的因素,这也就是习近平所提出的“五通”重心——民心相通,看似最软,却是实现其他四通(政策溝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做好民心相通工作,急切需要语言铺路。

就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区域东盟来说,华人数量众多正是该地区相较于“一带一路”其他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最大优势。作为当地社会的中坚分子,华人可以有效地为汉语本土化提供支持,拉近汉语、汉文化与当地社会主导语言与文化间的距离,充分发挥华人在这一区域扮演的中介者的重要角色。

如果说当前“一带一路”的大形势以及众多华人为这一区域的汉语推广带来较大优势,那么沿线国家及地区语言种类繁多就形成了汉语国际推广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以东盟十国而言,官方语言就有11种,其中新加坡有4种,文莱同马来西亚皆以马来语为国语,其余国家语言也不尽相同,这给汉语在这一地区的推广带来了巨大挑战。

2.汉语推广动力

2014年10月,中国出资500亿美元建立新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亚投行本来只是个区域性金融机构,但由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在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继加入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行列之后,亚投行的影响范围也变得更加国际化。

东盟十国作为“海丝”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亚投行筹备之初就全数加入了创始成员国的行列。除此之外,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的完成,并朝着“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逐步迈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一定会更加紧密,汉语在东盟各国的使用空间也会随之扩大,这为汉语在这一区域的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本土化

在分析了汉语全球化推广的国际形势以及汉语在特定区域推广的整体共性后,我们将就不同国家的本土语言生态,分析在当地成功推广汉语所应具备的个性条件。

1.语别化

鉴于二语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过程中必定会受其一语/主导语的影响,而将学习者的一语/主导语与目标语完全分离是不切实际的。再说,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和语言的双向融合必然会出现学习者的目标语处在一个由全球化到本土化的连续区间当中。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师培训、教材设计等领域应基于学习者一语或者国家主导语差异提出相应的语别化教学方案。为满足东盟地区各国国家主导语的不同需求,应积极编纂马来语版、泰语版、越南语版、缅甸语版等语别化汉语教材。

2.国别化

由于各国汉语政策、社会主导语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汉语在当地社会的实用价值等的不同,形成各国汉语学习情况的差异。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为例,论述如下:

(1)语言政策实施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与种族挂钩,即华族学生自小学一年级起必须修读汉语作为二语。而且,修读汉语也是强制性的,即凡符合要求的华族学生,其族裔语(新加坡称“母语”)必须是汉语而非其他语言(吴英成、黄志远2015)。因此,新加坡华族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掌握汉语。

(2)社会主导语的国际影响力

同属东盟地区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由于新加坡的社会主导语英语的国际影响力远高于汉语,而马来西亚的社会主导语马来语的国际影响力和汉语相比明显较弱,因而新加坡华裔代际之间双语能力的更替相对于马来西亚华裔而言就越发快速和显著。

(3)汉语在当地社会的实用价值

在新加坡社会,由于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达七成以上(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0),再加上新加坡与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双边关系紧密,交往频繁。因此,相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新加坡华人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更能突显出其优势,所以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相对较强,应用汉语的机会也更多。

3.族别化

由于东南亚是华人聚集的区域,他们以汉语作为族裔语学习。由于当地的社会语言生态、华裔的世代、家庭常用语、教育背景等因素,对个体的族裔代际双语衍变过程以及对汉语、汉文化的认同也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族裔语学习者还涉及国籍、血缘、族裔语言与文化的多元身份认同问题,这直接影响华人学习汉语、汉文化动机(吴英成、邵洪亮2014)。

(四)“全球本土化”

“五通”是贯穿“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重要理念,而语言相通为实现“五通”的基础。李宇明(2015)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但是,问题是哪种语言最合适作为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再说,“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落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李宇明2015)。面对如此纷杂的语言类型,到底应该如何应对?

由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紧密,汉语在这一区域的使用空间必会越来越大,可见汉语最有潜力成为“一带一路”的通用语,这为汉语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更大机遇。然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由于各国国家语言种类繁多,给汉语在东盟地区以及整个“一带一路”沿线的推广带来了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进阶式汉语推广模式,共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可以采取“借力打力”的方式,通过借助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力量,加快汉语“走出去”的步伐。但是,前提是要从“顶层”开始推广,即先从东盟高级官员教起,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处于这一阶层的人士英语(作为一语/一外)基础足够好。《东盟宪章》第34条规定,东盟的工作用语为英语。从亚投行的官网以及相关文件,可以了解到亚投行的工作语言也是英语,这就为借助英语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汉语教学创造了可行性。其次,这个层面的人士往往权力及影响力足够大,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并带动所在国其他民众学习汉语。

对于这个地区更广泛的民众,需要视情况而定。柯安竹(Kirkpatrick 2010)把东盟十国分为英语中圈国家(包括新加坡、文莱、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英语外圈国家(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由此可见,对于处于英语中圈的四国民众,我们同样可以考虑借助英语的力量;而对于处在英语外圈的其余六国,利用英语进行汉语辅助教学就有些不切实际,应直接运用本国语作为辅助语言。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双语师资力量的培养(吴英成、邵洪亮2013)。一方面,中国要加大培养既精通汉语又熟练掌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种的双语教师(汉语一、当地语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地区华人众多这一优势,将东盟当地华人培养成为既精通当地语,又熟练掌握汉语的双语教师(当地语一、汉语二),使他们成为中国与其所在国之间语言与文化传播的纽带,成为东盟地区汉语推广中不可或缺的后备力量。进入第二阶段,有了足够的双语师资,就可以直接采用东盟国家本国语作为辅助语言进行汉语教学。

四、其他待开展领域

(一)汉语网络教育平台的开发

在“互联网+”的时代,充分利用互聯网的优势和已有的师资力量,可以更有效地为汉语学习和推广拓宽途径。与汉语环境下的内圈学习相比,中圈和外圈的目标语(汉语)使用环境不尽理想,而开展汉语网上学习就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既顺应了“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又为缺少实际汉语使用环境的学习者创造了更多的接触汉语、汉文化的机会。

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既可为学习者提供诸多便利,还可以缓解现阶段优秀双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最大化发挥目前有限的优秀师资的潜能,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网络即时更新教学资源,惠及更广泛的汉语学习者,打造最快捷便利的汉语学习方式。

(二)发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专业汉语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的具体实施,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各重点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动力、制造业、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产业等的合作一定会更加深入。为满足各专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发展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汉语,更能体现汉语在这个地区的实用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中、外圈人士学习汉语。然而,专业汉语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者的通用汉语基础上进行,并不适合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修读。只有在学习者具备基础汉语能力以后,加入专业汉语的学习才能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

(三)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研发

在教材方面,现有的汉语教材整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在目前出版的汉语教材中,内圈教材仍占据主导地位,缺少中圈及外圈出版的优秀汉语教材。内圈编者由于不够了解中圈和外圈的社会语言生态以及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教材往往带有强烈的内圈思维,摆脱不了自身作为一语学习者学习模式的束缚。

二是现有的少量相对优秀的海外汉语教材大多仍为通用语教材,尤以英语为主,缺少满足东盟各国实际语言环境并以东盟各国本国语作为媒介语的高质量的语别化汉语教材,这会直接影响这个区域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是满足学习者专业需求的专业汉语教材数量很少,并且不够完善,专业的划分也过于笼统,教材不具针对性。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专业汉语教材的需求量将会扩大,因此研发出满足各专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汉语教材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如果未来想要加快汉语全球化的步伐,汉语国际推广的自身建设还应不断完善。

(四)大力发展语言服务业

“一带一路”建设在提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更加紧密接触的机会的同时,也为这个区域语言服务业(如口译、笔译等)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这个区域语言服务业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断培养出更多的汉外双语人才,为“一带一路”提供优质的语言服务,铺平沟通交流的道路。

汉语国际推广的最终目标也是培养出更多的汉外双语人才,不断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汉语、汉文化的了解。国际汉语教学未来应该从单纯的二语教学转变为双语教学,并重视学习者双语对译技能的训练。随着汉外双语人才的日益增多,一定会进一步推动汉语、汉文化的传播,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间更好地沟通交流服务。

五、结论

语言影响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建设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是,汉语全球化的道路并不平坦,仍会面临种种阻碍,需要一一攻破。

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东盟地区在汉语推广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也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和地区汉语推广问题的缩影。本文通过分析东盟地区特点及汉语在这个地区今后推广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现阶段可以采取进阶式汉语推广模式,这对于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地区的未来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今后,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除了必须紧跟中国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外,还需要每一个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携手努力,为汉语全球本土化发展的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