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审美教育的渗透探讨

2017-06-01 23:08林欣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审美教育渗透

林欣

摘要:美是人们对事务的一种感悟,但这种感悟也是需要一定的培养的。音乐是能最直观的通过我们的听觉带来美的感受,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中的美,是我们音乐教师教学的基本。本文笔者就小学音乐欣赏课如何渗透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以求为该课的教学提供一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 音乐欣赏课 审美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23-03

美是体悟,能够从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来感受,这就是最基础的感知能力,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的审美是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的,音乐也是,这种人类的特殊语言,最直观的通过我们的听觉来感受,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去评价什么样的音乐能够带给我们美好的感受?这包括要有良好的审美素养,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笔者将以自己上欣赏课的拙见围绕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审美教育谈谈看法:

一、情境创设育体验之美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效益的目的。”[1]

怎么样才是良好的情境创设?良好的情境是一种审美教育,自从1912年蔡元培先生提出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美育思想就开始对社会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审美教育应该很美,它使得参与者耳聪目明、心满意足、神清志爽。”[2]施教者极力的为学生创设一个美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审美条件。一节完整的音乐课,通过良好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中,尤其是低段学生。良好的情境创设对每一首作品都有促进作用,情境创设可以为每一次的环节设计做好铺垫,情境创设怎么才能带给学生美的体验,怎么通过情境创设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主要跟这几点有关:

1.执教者丰富的体态语言

现实的课堂环境在硬件上对于情境创设有较大的局限性,执教者的体态语言在课堂的有效情境创设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七课《羊肠小道》中,聆听小驴的主题旋律时,笔者要求学生模仿牛仔做出骑驴的动作,学生踊跃表现自己,骑驴的动作幅度都特别大,而且脸上都带着满满的笑意,接着笔者要求思考:我们走在羊肠小道上,一不留神就会掉下万丈深渊,动作应该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动作幅度马上小了,脸上笑容消失了,变得凝重。通过感受崎岖的路途与小驴悠然自得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聆听牛仔主题旋律时,笔者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纱巾随音乐律动,学生既能感受这段旋律的优美,也能感受到这段旋律的节奏是比较舒展的。主题旋律同时交织在音乐中出现了两次,笔者引导学生通过两次律动:第一次是坐着感受骑驴的动作,第二次是起立做骑驴的动作并随音乐有节奏的摆动身体。对比两次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感受两段的背景的不同。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

如人音版二年级下册《单簧管波尔卡》中,笔者要求学生聆听主题音乐,首先学生观察教师的动作,抓住乐曲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每次出现时反复了两遍,第二遍的力度比第一遍更强。笔者在重音处拍手,通过两次夸张的轻拍和重拍进行对比,学生能直接捕捉到信息。此外,丰富的面部表情也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例如《羊肠小道》中学生感受羊肠小道的陡峭,笔者同时做出很害怕、很忐忑的表情,加上紧握双拳,学生的紧张感马上增强。执教者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课堂的特殊性,进行语言的调整,包括语速、音调。当描绘抒情美好的音乐时,语速可以较为平缓;当描绘紧张的音乐时,语速可以加快,同时语调升高;当给予学生评价时,应该给予学生眼神及语气的肯定等等。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感受,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得到了满足,减少了课堂思考问题的紧张感,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与落实,也有助于执教者点滴渗透审美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这里主要是音画的有效结合。如在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羊肠小道》中,作品篇幅长,作曲家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雄伟壮观、富于诗情画意的大峡谷景色。笔者在这堂课中,关注到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大峡谷”为依托,探寻“羊肠小道”的美景为线索,在导入部分,为学生展现大峡谷的风光,同时出示“羊肠小道”的陡峭险峻画面,为学生营造一个可怕紧张的氛围。音乐的听觉感受,加上视觉的冲击,学生身临其境。再比如人音版二年级下册《单簧管波尔卡》,这是一首以波兰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器乐曲,笔者创设一个音乐王国的情境,把单簧管拟人为一位有趣的魔法师,以单簧管先生在音乐王国的一天为线索,课堂中聆听主题旋律时,笔者通过使用白板一体机,出示第一主题的旋律,随音乐在白板上操作,画出第一主题的旋律线,清晰直观地展示旋律中力度、节奏的不同。

一系列的多媒体手段能够使学生置身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但多媒体只是辅助于情境创设,应始终“以人为目的”,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陶养感情。“陶养感情”这是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定义。尤其对于中高段的学生,对他们的聆听感受应有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对音乐内容的表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情境创设,应该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已知经验来描绘所感知的音乐内容: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情绪、创作背景、故事内容……每一部作品的情境创设都必须以学生为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建构联系,才能真正落实审美教育。

二、探索编创享自由之美

“美是一种创造性、过程性、体验性的存在、可以无时无处不在。美的出现有几个条件:第一,人;第二,人在实践;第三,实践中的自由;第四,自由的感性显现”。[3]小学的音乐欣赏课,应该始终围绕音乐表现与创作,通过一系列的编创活动,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所以,编创活动是欣赏课中最能够进激起学生自由的创造,自由的想象,自由的体验的一個环节。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美感之教育,而‘美感是自由的”。[4]编创活动有许多形式,在《羊肠小道》中,聆听牛仔旋律时,笔者是通过编创歌词引导学生感受随着音乐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变化而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这个主题一共有三个乐句,笔者是通过出示三幅画面,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自由讨论,每个小组编创一个乐句,画面中内容信息太丰富导致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紧接着笔者再引导学生尝试将画面中看到的事物赋予一个活动或者一个描绘的词语,让创作的歌词更美,每个组派两个代表把歌词写到黑板上,让全班学生来选择,学生很容易被美好的词汇所吸引,自然歌声也能更为动人,情感更贴近作品。

再比如二年级下册的《单簧管波尔卡》,欣赏第三主题时,一共有四个乐句,笔者把全体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笔者为学生描绘了一个美的情境:柔和的阳光下,叶子上淘气的小露珠,迷人的花香。笔者引导学生四个小组各讨论出一个动作,来表现花仙子的舞姿。二年级的表现有的动作单一,有的动作特别有创意,动作单一的,笔者引导学生再思考能不能与其他同学不同,动作多样的,笔者引导学生舞姿要與音乐契合,最终每组展示时,他们的动作都能够随音乐的旋律进行变化,肢体也更优美,并且能够带上自信的表情。可见,自主探索编创活动中,不仅仅是中年段,二年段的学生对美好的事物也有一定的体验。

又如三年级上册《维也纳的音乐钟》,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旋律中,第二声部是用钢片琴以卡农的形式出现。表现音乐钟的旋律时,笔者在初期教学环节的设计时,尝试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来感受轮唱的形式,笔者让学生评价自己演唱的效果,学生普遍感受到演唱的效果并不能表现音乐中动听的声音,笔者让一个学生敲击钢片琴表现第二声部,第一声部由其他学生来演唱主题旋律。之后笔者再尝试让有竖笛的学生表现第一声部,仍由一个学生用钢片琴来表现第二声部。三次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乐器和人声的音色的和谐美。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尝试用人声的演唱与钢片琴的配合效果更好。

在这样的创造性活动中,编创既是自由的,就应该避免死板的答案、千篇一律,学生会因为某一答案获得老师认可,思路受到局限,除了对音乐要素的答案是统一的,其他对于音乐的感受应该是多样的,此时执教者应该尽可能鼓舞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快乐,感受到创作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获得了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双方都得到了成长。“审美教育要实现的是施教与受教双方的共同进步,真正在快乐中被认知、掌握,并激发探索、实践的渴望。”[5]

审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施教者应该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愉悦课堂。而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充分积累知识经验,积极创造才能够自信的表现自己,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小学欣赏课中的审美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审美应该盈满于课堂,通过渗透美育来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课堂,逐步地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独立人格的、有正确价值观的未来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缪苗.浅谈音乐课中情境教育的创设及意义[J].思维丛书(第二辑),2012,(11).

[2][3][5]张立勇.雕琢心灵——教师美育理论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聂振斌.蔡元培的美与思想及其历史贡献[J].艺术百家,2013,(05).

猜你喜欢
音乐欣赏课审美教育渗透
民办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论音乐欣赏课提升学生聆听质量的策略选择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