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艺进校园”研究综述

2017-06-01 23:12燕翔
艺术评鉴 2017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师资评价体系

燕翔

摘要:自2008年2月教育部宣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10省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后,随即在全国逐步推广。“京剧进课堂”活动的展开,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研究的范围也延展到了戏曲曲艺这两个大的方向,各界人士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这一校园活动纷纷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目前,学界对“戏曲曲艺进校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承与保护的历史意义和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意义上;在校园实施上主要集中在课堂内校本课程与师资的研究以及课堂外如何培养兴趣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对于课堂外如何延续实践活动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应的评价体系近乎没有。

关键词:戏曲曲艺进校园 传承与保护 校本特色课程 师资 兴趣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7-0133-03

2008年以前,跟戏曲曲艺进校园相关的研究相当少,内容只是浅浅阐述推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自2008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之后,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学者们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的研究围绕着京剧这一剧种,内容主要涉及的方面有京剧传承的重要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将来发展提出的意见等。由此可见,教育部颁布的《通知》相当大程度上推动了各界对于京剧进校园的研究。2013年开始出现对其他戏曲剧种进校园的相关研究,如“越剧、粤曲、豫剧、太康道情戏、常德丝弦”等具有地方代表特色的剧种,这些研究又拓宽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丰富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上的审美体验,学术价值进一步的提升。另外,在2007年就有曲艺进校园这方面的文章,数量上相当少,从2011年李飞飞的《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之后开始有一定的价值,关于曲艺进校园直接相关的文章一共有5篇:其中李飞飞的《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是对于天津曲艺进校园的研究;权莉的《乐亭大鼓进校园》是对乐亭大鼓进校园的研究;何素英《龙舟说唱在广东佛山地区中小学的传承研究》是对龙舟说唱进校园的研究,另外,王刚的《点曲艺之灯照明日之星》和任盛奥的《曲艺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这两篇文章则是对其他曲艺进校园做了综合的研究,其他曲艺的相关研究甚是缺少。

一、戏曲曲艺进校园意义的研究

在戏曲曲艺进校园的活动中,教学一线专家和学者的贡献比较突出。对于其意义的研究较多,大部分文献都集中在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历史意义的相关研究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14条《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即就各缔约国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社会确认、尊重与弘扬的同时,必须向青少年进行宣传和传播信息的教育计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附件第7条,也制定了“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该项文化遗产传承后继有人的途径,对于活的文化传统更应该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这两个文件颁布之后,学校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更加重视了,各界学者们一致认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迫切的,也是非常及时且意义重大的,窘迫的民族文化走出了困境。其中孙小宏的《戏曲音乐进校园——浅议京剧进中小学课本》将很多国家把自己民族特色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目的就是保护民族文化。在邓琪瑛的《关于“戏曲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中提到儿童对戏曲的“传承”不仅是对民族文化实质的保护与继承,更是一种对中国优良传统艺术文明的拓展与文化精髓的弘扬。李永贞的《浅谈京剧进课堂这一政策的实施状况》中在两个方面阐述了其重要意义:使民族文化走出困境和使民族精神發扬光大。

(二)教育意义的相关研究

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表演才能,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谛,笔者认为,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大都围绕着新课标中的审美性,对其提升素质教育的美育、德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塑造了健康的人格。其中范雅鸣的《另一条途径——戏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提到实践过程中艺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儿童的集体精神和协调意识,也培养了儿童的组织纪律性和竞争意识与自信心。何素英的《龙舟说唱在广东佛山地区中小学的传承研究》提到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多学者也都是通过阐述“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来说明戏曲曲艺进校园是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有利措施。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意义的研究是有一定的深度的,在其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教育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又有着绝对的认同。然而,有些文献只是单纯的对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做了意义的理论研究,缺乏了一些实践基础做支撑,有些则通过对实践研究得出了其历史与教育意义的理论总结。

二、戏曲曲艺进校园实施的相关研究

在戏曲曲艺进校园活动实施中,每个学校都依据自己的本土特色,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实施方式。对于实践实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堂内与课堂外这两方面,在课堂内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围绕着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师资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课堂外则放在了培养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研究上。

(一)课堂内

1.校本特色课程的相关研究

实践教学中很多学者就发现对于传统戏曲的学习,选择教材非常重要,由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和曲种的不同,编写出适合全国各地的一套教材是不可能的,那么依据当地特色可以编写出一套结合当地音乐教材,选择一些有意义且易学的曲种曲目让学生们学习。于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成了各学者研究的重点,王刚的《点曲艺之灯照明日之星》和张旭东的《传统与现代携手建构京剧新课堂——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尝试与思考》就是从自身特色出发编写的乡土音乐教材,巧选欣赏内容,引领学生们感受传统音乐。秦港西《太康道情戏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与研究》则是通过课堂实践,完善了其校本课程的开发。

2.关于师资的相关研究

教育部在下达戏曲进校园通知的同时,针对15所试点学校的音乐教师组织参加了京剧课的培训,让教师不但要知道如何教、如何唱以及如何做之外,还了解了每个唱段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由此可见,政府对于解决师资培训是绝对支持和扶持的。很多学者在戏曲曲艺进校园课堂内的实践中发现,很难找到那么多符合条件且业务精良的老师来承担课堂教学这项任务,有些学校认为长期用外聘教师也不是长久之计,戏曲曲艺进校园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决师资问题。关注的焦点都集中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上,如王刚的《点曲艺之灯照明日之星》中提到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不但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菅永霞的《乡土戏曲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策略探析》中认为不但可以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还可对职前教师培训,这样也对基础音乐教育提供了保障。许多学者都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表述,阐明师资在戏曲曲艺进校园课堂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堂外

1.关于培养对戏曲曲艺兴趣的相关研究

中国戏曲曲艺艺术理应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和关注,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孩子们不喜欢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李会娟的《平山地区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得出结论:孩子们对于地方音乐文化表示不能理解或不感兴趣,于是学习的兴趣就成了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艺术的第一个敲门砖。徐超《“娃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也直接的“从孩子喜欢才是硬道理”来进一步阐述这一观点。学者们就以提升学生们学习传统艺术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探索出许多辅助的手段,比如采用趣味教学法,或者先普及戏曲知识、开设戏曲长廊、开通戏曲音乐频道和戏曲角,举办戏曲文化展和戏曲俱乐部等活动,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学生们走近传统艺术,理解戏曲曲艺艺术的内涵从而吸引他们。笔者认为在实践措施中除了提升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把握学校亮点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的实施一些吸引学生的措施。

2.关于课堂外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戏曲曲艺是视听结合的艺术,是表达和传递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了戏曲曲艺知识之后走出课堂,面向舞台。笔者整理发现有些学校以社团活动或第二课堂为载体,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课外活动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循序渐进的理解戏曲曲艺艺术的内涵。如菅永霞的《乡土戏曲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策略探析》中提到在课堂外举办戏曲俱乐部、戏迷擂台赛活动,同時还举办了戏曲文化展和戏曲文化主题讲座,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各种课外戏曲文化活动。在许志芳的《梨韵悠悠唱响校园——浅谈小学戏曲进校园的途径与方法》和罗秋霞的《曲韵悠扬孕育粤雅校园“曲艺进校园”特色实践报告》中也提到在课堂外组织学生排练节目并深入到社区和社会福利院进行文艺汇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实践能力、提升了心理素质,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心。笔者认为,通过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拓展到了舞台,提升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将戏曲曲艺艺术传递给了大众,让社会大众看到孩子们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同时发扬传播了民族文化。但是相关实践活动延续性的研究较少,缺乏了新鲜度的保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戏戏曲曲艺进校园,各界专家学者基本都是持支持的态度,其探索研究都是在意义、传承和保护、课内外的相关研究上较多,笔者发现,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的活动中,评价体系的研究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一套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对于戏曲曲艺进校园这一活动应当更加深入到这一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着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为戏曲曲艺进校园提供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才能将这一措施尽善尽美的完善下去,更好的将我国的文化发展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权莉.乐亭大鼓进校园[J].少年儿童研究,2013,(6X):26-27.

[3]何素英.龙舟说唱在广东佛山地区中小学的传承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王刚.点曲艺之灯照明日之星[J].曲艺,2014,(09):24-25.

[5]任盛奥.曲艺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的思考[J].才智,2014,(21):116.

[6]孙小宏.戏曲音乐进校园——浅议京剧进中小学课本[J].科技信息,2012,(13):282.

[7]邓琪瑛.关于“戏曲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的探索[J].创新,2009,(10):60-62.

[8]李永贞.浅谈京剧进课堂这一政策的实施状况[J].黄河之声,2014,(12):54-55.

[9]范雅鸣.另一条途径——戏曲进校园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艺术,2001,(02):64.

[10]张旭东.传统与现代携手建构京剧新课堂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尝试与思考[J].江苏教育:小学教育,2009,(02):58-59.

[11]秦港西.太康道情戏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实践与研究——以清集乡第二中学为例[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12]菅永霞.乡土戏曲文化进中小学课堂的策略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28):38-39.

[13]李会娟.平山地区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与实践[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

[14]徐超.娃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京剧,2009,(06):38-40.

[15]许志芳.梨韵悠悠唱响校园——浅谈小学戏曲进校园的途径与方法[J].音乐天地,2009,(03):21-22.

[16]罗秋霞.曲韵悠扬孕育粤雅校园——“曲艺进校园”特色实践报告[J].生活教育,2015,(16):124-125.

[17]彭婷.将常德丝弦纳入地方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构想与建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师资评价体系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