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家训

2017-06-05 14:19习翼
家庭服务 2017年5期
关键词:后辈皇子儿孙

文|习翼

漫话家训

文|习翼

聚族而居,以家庭为生活单元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居住习俗,历史长河中沿袭的家族治理体制和家庭教育习惯,成就了中国人父子相传的教育模式,“养不教,父之过”,家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古人教育的初衷。家教是教育者涵养教育源头,身体力行的教育途径,关于家教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散见于古代文化典籍。到了北朝,颜之推将前人的家教理论、经验认真总结,编著成家训,这是家训以独立形式出现的开端,为后世的家教留存了有据可循的范本。千古流传的家训反映了民族教育理念,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和人生智慧,润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不论帝王将相、名门望族还是布衣草莽,都对家训有着自己的理解和传承,让后辈儿孙依训而行,崇德向善,以保门第不衰、家道恒昌。家训中浓缩了前辈的人生经验,有对社会的观察和探索,对自己历练实践的感悟和归纳,更有对后辈的启迪和告诫。

家训已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食粮。有了这种精神给养,后辈儿孙的心灵“不空虚”,头脑“不苍白”,意志“不缺钙”。他们有上进心、羞耻感、知荣辱、守节操。高居庙堂,像屈原、文天祥一样,洁身自好,忠君爱民;身处垄亩,则行得正,走得端。诸葛亮的家训许多人耳熟能详,虽短,却精炼概括。他告诫儿子、外甥:修身、明志、养德、广才,存高志、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播下种子,更要施肥,庄稼才能茁壮,这样富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家训,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文情怀,使得儿孙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训,是一泓清泉,有汩汩流淌的泉水滋养,儿孙的心田才不干涸,灵魂才不枯萎,才会不断向善、向美追求,方寸之地才像秧苗一样绿油油、生机盎然。近年来,随着反腐倡廉的深入,一些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中央对那些夫妻唱双簧、父子搞接力的贪腐者定性为家风败坏,从反面告诫人们,家训的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根基不牢倒下来”。家训是从小打下做人的基础,自幼就唤起孩子自身的善根,并不断培育。

江海航行,灯塔和航标须臾不可离开。家训又是儿孙行走在社会上的灯塔和航标,匡正儿孙的航向。宋代欧阳修曾说:“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家训要不断地灌输,才能入脑入心。有一则故事也说明匡正的重要:清代皇帝乾隆,一天去南六所,正碰到上书房的老师王杰惩罚皇子颙琰跪地。乾隆生气地说:“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王杰丝毫不给皇帝留情面,回答说:“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乾隆听后,复令皇子颙琰跪下。为规范皇子,从康熙到雍正,父子两朝接力颁布《庭训格言》和《圣谕广训》,用心可谓良苦。家训的“力道”是靠几代人长期蓄养传承的接续。

穿越历史的家训,多为前人教育子女修身、立志、敬业、报国的真知灼见。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养,以文化人,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人生、社会的认知理解,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一家仁,天下兴仁;一家让,天下兴让。”

猜你喜欢
后辈皇子儿孙
中秋国庆喜相逢
前后辈文化,韩国人的处世之道
观电视剧《毛岸英》感作
皇子是怎样炼成的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四川火锅(外一首)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爷爷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