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2017-06-06 08:13黄志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5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黄志刚

摘 要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存在着培训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转移劳动力,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其拓宽就业渠道,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等问题。高职院校應利用硬件教学资源优势、双师型师资优势和职业技能鉴定优势,为酒店行业培训开发课程体系,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建立评教机制,进行培训质量反馈;承办行业技能大赛,扩大社会影响力;采用多维度培训模式,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深层次发展。

关键词 农村转移劳动力;酒店行业培训;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5-0021-04

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区域空间流动,到就业岗位的选择,再到进入城镇后工作和生活的适应与融入,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推进,离不开“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扶持以及各类职业岗位的供给。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三大职能。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先锋,不仅要根据专业设置状况向社会各行业提供服务,参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培训,还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针对农村劳动力学员的学习特点,形成完善而有效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体系。

一、高职院校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培训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

尽管目前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各个地区和各种文化程度汇总在一起的培训班,不仅学历参差不齐,总体文化水平还是不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习惯于校内全日制学生的课堂教学,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生源,缺乏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由于学员大班集中授课,缺乏严格的考勤制度,授课时间少和授课周期短等因素,学员并不能在短期内消化和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因而影响了培训质量。大多数农民缺乏一定的文化底蕴和基本知识面,因此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文化素养也与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培训模式存在不衔接之处。

近年来,酒店行业发展迅猛,由于其技术含量不高的特点,是众多较低学历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城的首选岗位之一,这就更加使这个行业存在了大量文化程度较低的务工人员。酒店行业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专业技能却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教师对酒店行业学员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培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部分学员无法理解教师的某些授课知识点的情况,从而造成了教与学的沟通不畅。更深一层次的酒店企业文化理念之类的培训课程,更是难以达到酒店方和院校方共同期望的培训效果。

(二)高职院校未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是使务工农民成为会技能、有文化、素质佳的岗位适应者,但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职业培训实现就业[1]。高职教育通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逐步建立起面向高职生源的完备而又通畅的各类就业渠道。不管是中介机构、人才市场,还是专业对口的用人单位,高职院校都掌握了一手的用工信息和就业需求动态。农村转移劳动力虽然文化层次较低,但也是技能型求职者,通过高职院校的岗前培训和用人单位的在职培训,可以实现就业。然而,高职院校只是专注于职业培训,没有将培训和就业通道有效衔接,更没有形成职业介绍、就业信息动态、岗位咨询、就业安全保障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机制,从而不能使培训合格甚至优秀的农民有着较宽的就业渠道。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已使众多农村转移劳动力愿意从事此行业。2015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到达了42.4%,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社会就业总量上升的重要力量。酒店业的就业比重占据了服务业中很大的比例,而高职院校在为农民工从事酒店类专业培训的同时,并未以就业为导向,提供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餐饮、中档住宿业等宽广的就业网络和必要的就业服务,实现劳动力的实质性转移。

(三)高职院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

任何培训和学习都需要完善而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来检验结果。高职院校在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学员授课前,往往会制定详尽的培训课程项目甚至是授课计划。但由于培训周期短、受训学员文化程度不一、授课内容不丰富等因素,通常不会制定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方案,再加上培训教师以校内授课为主,用人单位或培训中介机构不重视考核的原因,有的培训班连职业技能鉴定都不开展[2]。这一现象背离了一般的教学规律,导致了农民工虽上岗就业,但业务不精湛,知识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为酒店行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的课程项目中确实包含了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主干课,再到技能操作课的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对于每个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和最终考评则并未制定详尽的计划,也有培训机构或用人企业削减此项内容的情况。例如,对于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和餐厅服务员往往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介入的职业技能工种鉴定,但对于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服务心理学这些日常对客服务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只是讲座式授课或采取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培训质量,缺乏规范的考核制度和体系。

二、高职院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优势

(一)高职院校实训场所配有完备的教学设施设备

近年来,随着政府和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以及院校的自筹和企业的捐助,各地各类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已基本配套齐全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实验实训设施与设备。这些实训场所对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日常学习、实践考核和技能鉴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学生闲暇的周末、寒暑假或是理论授课阶段,往往会造成校内实训场所的硬件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甚至闲置的状况。高职院校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时,若培训中介机构或是用工企业缺乏或暂不能提供相应的实训设施设备,可安排时间前往校内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酒店类专业的前厅实训室、标准间客房实训室、中餐和西餐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等,都充分展现了高星级酒店的真实工作场景,对农民工学员的实践技能学习很有帮助。

(二)高职院校拥有“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专业水平来说,行业的一线骨干员工可能更精于技艺,但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来讲,学校的一线教师则更胜一筹[3]。来自农村的转移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更需要懂得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师资。首先,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已较高,完全具备培训师资所需的各项基本能力;其次,同时拥有讲师以上职称和职业资格职称的双师素质的教师也在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这些教师既懂本专业的理论体系,又会实践操作;再次,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规划,高职教师人均每两年就要接受一次国家级或省级的长达一个月以上的师资培训,以便掌握行业内最前沿的知识体系。就江苏省而言,评定中级及以上职称都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所以教师由此积累的行业工作经验,更是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一大特色优势。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有在高星级酒店一线接待服务部门担任主管级别工作的经历,这就为培训教学奠定了行业背景的基石。

(三)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

高职院校的各类专业在长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学院成教部门的帮助中,在地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指导下,大多成立了本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具备了鉴定职业技能中级工和高级工的资格。而高职院校本专业的部分教师,也通过学院的推荐,人社部门的培训和考核,取得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或高级考评员的资质。所以高职院校在为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后,可以进行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鉴定场所既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实训场所,也可以选择在培训机构或是用工单位,形成从培训到考核,再到技能鉴定的一条龙服务[4]。这样既免去了行业企业申报鉴定的奔波,又可以使农民工尽快具备岗位就业的条件。酒店行业工作对应的餐厅服务员中级工和客房服务员中级工,就是需求最多岗位。在职农民工中想进一步获得高级工的员工,也可通过高职院校的再培训和鉴定取得相应证书。

三、高职院校开展酒店行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

(一)开发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要在工作岗位上能真正做到胜任,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在高职院校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课程中,除了对口岗位的专业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外,还应从提高学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以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文化情操。酒店类企业属于服务型企业,服务对象从普通市民到政府高官的各个类型和各个层次都有,这就更需要员工有着灵活的人际协调能力和较宽的行业知识面。为此,酒店类专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涉及对客服务与管理工作中每个环节的课程,形成本行业特有的“职业技能培训包”,具体见表1,使转移劳动力能在岗位上出色的表现。

(二)建立学员评教机制,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反馈

农村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不管是师资条件还是硬件设施,都不如城镇优越。转移劳动力在农村获取的各方面知识比较有限,社会视野也不够宽阔。他们在获得由高职院校开展的岗位培训时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但由于对教育理念认知的不同,往往不会主动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评价[5]。而高职院校酒店类院系在进行此项社会培训时,因为没有学校教务或督导部门的介入,也会疏忽评教这一重要环节。因此,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络方的学院成教部门,应主动建立受训学员对培训总体情况的评教机制,包括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学条件等内容;让酒店方或培训机构根据酒店的岗位工作要求,反馈培训的针对性和对客服务的效果,采取第三方评价的方式,邀请地方人社部门对整个培训工作的组织、开展和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承办行业技能大赛,扩大院校及专业社会影响力

职业技能竞赛不仅是除了技能鉴定外最佳的检验员工实践操作能力的方法,还是考量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宣传比赛承办单位形象的重要途径[6]。高职院校承办行业技能大赛,不能仅仅依托于用人单位,而要主动联系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让赛事在学校进行,以此扩大院校及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开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学院的专业系部、成教和教务部门应做好大赛的相关工作。酒店行业的技能大赛可以有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中式铺床及开夜床、规定与自创鸡尾酒调制等项目。院校和系部应主动与地方旅游主管部门、人社部门或饭店业协会联络,先从承办区级酒店行业技能比赛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和声誉,再逐步升格到市级大赛乃至省级大赛。通过这种大赛形式,可以有效搭建校政企三方合作的交流平台,让行政主管部门和更多未接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酒店了解院校及专业,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受训单位资源。

(四)提供就业信息,并进行就业跟踪

学校在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考虑受训学员的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应利用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資源和优势,向农民工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并因人而异地引导择业和就业,提供岗位介绍、企业概况、行业动态、薪酬比较、劳动保障等实时就业信息[7]。对于工作能力强但就业目标低的农民工,要激发其拼搏的精神。对于就业期望高但业务不精的农民工,则应对其适当引导和分析。院校酒店类专业在为学员提供各类型餐饮业和住宿业岗位信息的同时,还应进行就业跟踪。一方面,通过一年一次的就业工作状况跟踪,了解员工是否扎实掌握所培训知识,并调查是否还有要接受进一步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两年一次的就业岗位跟踪,了解员工是否已从服务岗位上升到酒店领班、主管等基层管理职位或是行政工作,以此作为评估该院校酒店类专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效果的一项指标,同时也可作为培训工作的人才培养业绩。

(五)采用多维度培训模式,促进深层次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能仅限于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常规知识和技能培训,还应着眼于尚未进入城镇的农民、农民创办的企业和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农民等培训范畴。高职院校可采用“培训劵式”、“专家式”、“精英式”等多维度培训模式,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8]。

“培训劵式”培训模式就是向尚未进入城镇的农民发放不同培训课程的培训票卷,类似于商场消费卡、旅游消费卡,以激发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兴趣。培训劵可以是各个行业各个岗位的培训课程,农民可以通过前期的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了进城后没有方向而消磨意志,也缩短了上岗就业的周期。

“专家式”培训模式就是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技师和骨干教师等专家型教师,对农民自身创办的企业遇到的经营、技术、管理等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和指导。如今,农业旅游的大发展造就了大量农家乐餐饮和乡村民宿业的兴起,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的培训专家组就可以对农民在经营中遇到的服务或管理难题,进行可行性指导,以帮助农家酒店更好地发展和确保农民员工稳定的工作。

“精英式”培训模式就是对在用人单位中已经担任基层管理工作的务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结构拓展和管理能力提升的精英化培训。酒店业作为服务业,进入行业的门槛和升迁的要求并不高,因此会有一部分有能力的农民工从事领班、主管等基层管理工作。学校应根据这些员工的知识结构体系、实践管理工作经验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策划一套利于他们有更大发展空间的精英培训课程项目,以实现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及运行机制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新时期下高职院校如何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