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当先

2017-06-07 02:54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张久亮图片提供
中老年保健 2017年4期
关键词:内经血脉西医

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 张久亮 图片提供/壹 图

脑卒中是造成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占死亡人数的11%左右,同时也是造成残疾的第一大原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人群发病率为150~200/10万人·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比率为1.2~1.5:1;死亡率为100 /10万人·年;致残率为60%~80%,主要包括语言、智能、运动等功能。此外该病的5年复发率为25%~75%。如此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对社会和家庭来说,均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的60%~80%,是医疗界防治的重点之一。为了人类的健康,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缺血性脑卒中,以帮助人们主动、正确地预防该病,将患病风险降至最低。

本文将从中西医两个角度,简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治疗要点,并着重介绍中、西医的防治,以期提高读者对该病的认识及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治方法。

西医、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在我国,医学分为西医及传统医学(中医),其理论体系迥然而异,各有特点。现分别介绍西医、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严格来讲,缺血性脑卒中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症候群,它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死亡,继而造成相关的神经功能丧失。目前,根据引起脑缺血的原因,从缺血机制角度大致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4种类型,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分水岭梗死及腔隙性脑梗死。如果再从血管角度分析,则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由于血管病变所引起,其中包括小动脉及中动脉的病变,导致脑缺血。第二是由于心脏及大动脉病变,产生栓子堵塞于脑的供血动脉,导致脑缺血。

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从整体上而言并不乐观。全世界已经投入了数百亿美元进行研究。迄今为止,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在脑缺血的超早期进行复流治疗,复流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以及禁忌证的限制。复流治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药物治疗,也就是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20年以前证明的唯一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其绝对有效率为12%。溶栓治疗要求在发病3小时之内进行,现在有研究证明发病4.5小时之内亦可进行,但是出血率会有增加。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溶栓率为16%~20%,而我国的溶栓率不到1%。第二种是动脉内的取栓治疗。要求在缺血6小时之内。如果血栓在大脑前动脉A2段之前,或大脑中动脉的M2段之前,可以通过配备取栓装置的导管,将栓子取出来;对于椎基底动脉内的血栓,取栓的时间窗还要宽一些。取栓治疗开展较晚,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取栓的再通率高于溶栓治疗。2015年以后,该项治疗才被写入卒中的临床治疗指南。目前对缺血性脑卒中,发达国家的指南是“溶栓+取栓”的综合治疗。取栓治疗在我国尚未广泛推广,只有少数拥有卒中治疗中心的医院可以进行取栓治疗。

由上述分析可知,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扩大卒中疾病的认知宣传、提高超早期的就诊率、增加医疗投入、提高医疗水准的同时,调动群体的能动性、做好预防,亦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及治疗要点

在中医体系中,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中风范畴。从《黄帝内经》角度而言,凡没有明显致病因素作用而突然生病,病因均可以归属于“故邪”。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符合《内经》所述的故邪致病。“故邪”一词首先在《灵枢经·贼风篇》被提及。故邪就是人体在多种因素(包括寒热、饮食、情志等)作用下形成的,可伏藏于人体血脉、分肉(指肌肉)等部位的致病邪气。患者虽然身有故邪,但平时并无明显的异常表现,在遇到情志波动、寒热变化等情况,或者没有明显诱因,突然发病。其致病的机制如清代名医黄元御所述:“旧有湿气,或有恶血,阻其经脉,梗而不流,偶因喜怒饮食乖常失度,伤其脏腑。”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认为人的运动、感觉、情感、思维,均属于“神”的范畴。这个“神”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的主宰。在《内经》体系中,再将“神”分为五种,即“神、魂、魄、意、志”。此五神分别寄存于五脏,如《内经》所述“形藏四,神藏五”。在这五种神中,心神主认知,肝神(魂)主运动,肺神(魄)主感觉,脾神(意)主思意,肾神(志)主意向。此藏神之五脏均有经络为其输布气血,如《内经》所述“阴络荣其藏”。气血的正常运行是“神”进行生理活动的前提,如《内经》所述“气血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如果藏在五脏血脉中的“故邪”扰乱了该脏血脉正常的气血运行,使该脏失去了气血的濡养,则该脏所藏之神亦随之而受损,继而失去了正常的功能,同时生火、生风。

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有:涤除血脉中的故邪(痰瘀),补益该脏的气血,清火熄风,平衡整体的阴阳状态。然而,中风病属于顽疾之一,迄今亦未找到服之皆效的灵丹妙药。

由上述介绍可知,缺血性脑卒中对于医学界而言仍然是一种难治的疾病。目前,医疗界非常强调预防,这也正是《内经》所提倡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及中医预防

西医及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各有侧重点,现分述如下。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从西医角度而言,脑卒中既然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所以方法亦应针对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律失常(主要是房颤)、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高脂饮食、过度饮酒等。

在这些危险因素中,临床医师根据体检数据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而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有效地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确实可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而患者需要做的则是坚持合理的饮食结构,如低脂、低盐饮食等;同时需要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注意休息等。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

按照《内经》观点分析,故邪的构成主要就是“痰瘀”,即是痰瘀故邪。故邪的产生在前文已有介绍。如果从整体角度分析会发现,患者整体是处于“本虚”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生成故邪,此故邪藏于血脉之中。所以针对卒中的预防主要就是涤除血脉中的故邪,或者阻止故邪致病。通过涤除故邪、阻止故邪致病来预防卒中,是患者自己无法完成的,需要找到专业的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予以药物治疗。

而患者可以自己做的,则主要是个人的保健。现将个人可做的一些要点介绍如下。

1 情志正确调控

情志波动是故邪致病的诱因之一。对于气血的运行中医著作中有一句谚语—“气如橐龠(音“驼越”),血如波澜”,其意是气推动血液在经脉中运行。如果人体的气机出现过度的变化,就会引动故邪致病。关于气机的变化,《内经》曾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所以保持心情的平静、安和是阻止故邪致病的方法之一。心情的平静、安和也是保养元气的方法之一。如《内经》所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进一步解释,心情的平静、安和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的;如果刻意控制,即是告子之“不动心”。

2 寒热

这里所述的寒热是指环境的温度。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要避免过寒、过热。《内经》认为人与天地相参,古人有天人感应之说。如其所述:“天温日月,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脑卒中高发于秋冬寒冷之际,也印证了《内经》所述的正确性。所以,预防脑卒中的方法之一是保持适当的着衣,避免受寒及过热。

3 饮食起居

对于饮食起居,《内经》总的原则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其中关于饮食,一方面强调多种食物,如其所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另一方面也强调食不过量,如其所述“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而对于饮食不均衡、过偏的后果也做出了分析,认为其是导致疾病及死亡的原因之一,如其所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关于起居方面,在《素问·四时调神论》中讲解得较为清晰。具体就是春天时,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夏天时晚睡早起;秋天时早睡早起;冬天时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

由上述的介绍可知,西医的预防主要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实验室指标进行控制预防,并且改变个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中医的预防则包括根据医师的药物预防,也有患者精神状态、顺应四时气候(寒热)及饮食结构、作息时间等方面的预防。将中西医的内容联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防线。呼吁中老年朋友与医生联合起来,共同构建预防脑卒中的防线。

猜你喜欢
内经血脉西医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血脉里的眷恋
血脉之恋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