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不妨“切实”一些

2017-06-08 16:03毕泗建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文本情感

毕泗建

一、贴切充实的教学内容

文本解读要合宜贴切,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学生受认知水平低和阅历感受少的局限,如果教师有意将对文本的发现思考和感受领悟逾越学生的认知领域之上,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把文本解读故意搞得玄妙艰深难测,学生就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堕五里雾中,学生的智慧之门将很难开启,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分析焦母的性格根源时,某位教师采用西方精神分析学说——“集体无意识理论”,由于这是在大学课程中才能够接触到的文学理论,课堂上学生听得晕晕乎乎、不明所以。这与学生认知储备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最终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无效和毫无价值。

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充实丰赡,常见一些教师上课时容易陷入务虚的境地,不是紧贴地面步行而是在云端跳舞。例如,在教学《我不是个好儿子》时,读完一遍课文后,教师便迫不及待地带着学生远离文本,让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的“亲情”故事,变成了亲情教育课;教学《陈情表》时,去组织学生讨论“今天的我们如何做到忠孝两全”;教学《宝玉挨打》时,竟然联系拓展到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教师不去思考斟酌语句背后的意蕴,不去体会玩味文字背后潜藏的情感,语文课堂本该具有的充实内容逐渐被剥蚀,课堂变得逐渐虚浮化、浅表化、无根化。很难想象,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究竟会有多少,对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技能会有多大的帮助。

二、恳切真实的情感取向

恳切意味着相信学生,对学生坦诚相待,而缺失了真诚,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完整的真正的人的教育真谛便无从谈起。真诚是教育生活离不开的空气、土壤、雨露、阳光,它能滋润培植学生的心灵,能带给学生温暖和馨香,照亮学生的人生前行之路。在真诚的人际交往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无须提防戒备他人,学生的潜在能力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修养表现会尽情绽放,学生的心态会更加阳光向上和向善达观,学生会变得愈加自信,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展示自我。因此,语文教师要多一份真诚之心,多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看待问题,进而给学生搭建更多成长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对天使的翅膀自由翱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带给他们的荣光。

语文课需要的是真实的情感表达,不需要表演做秀,也不需要虚假作伪。例如,教学小学语文课《十里长街送总理》,就要在黑板中上部张贴总理遗像, 佩上黑纱,缀上松枝白花,贴上挽联。为了营造一种肃穆的场景,有必要这样大费周章吗?那是不是意味着为讲清《陈情表》的孝道,就要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去做:煽情的音乐配上动人的场景,给父母下跪、磕头、洗脚?一旦如此,教育就會被异化成不合人情的仪式和表演。教师把学生当成了表演的道具,把课堂当成了展现自我的舞台,通过自己淋漓尽致的表演,最终学生成了配合教师演出的木偶,已不再是真实的自我存在。

三、亲切朴实的教学风格

亲切意味着与学生保持亲近关系,而不是疏远学生。例如,在课堂上响起这样的声音:“老师发现你们班上的同学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看哪个愿意来为这位同学释疑?”乍一看,学生的质疑精神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和表扬,教师即兴到位的引导点拨也是亮点。其实认真分析一下,教师的表述存在的瑕疵也暴露无遗:“你们班”无形之中拉大了师生的距离,似乎师生间形同陌路,无法拉近与教师情感上的距离。

语文教师要俯下身子,增进并密切与学生的关系,语文教师要将亲和力视为自己生命的核心要素。教师只有走到学生的心里,让爱的清泉汩汩流入到学生心田,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博爱,缝合师生间的心理罅隙。具备较强亲和力的教学风格,会指引学生树立对教师及课堂的信任感,逐渐融化教师语言的坚冰,得以消除彼此间的隔膜,使学生乐于悦纳对方和吸收异见,内心就会变得静谧和澄澈。

语文课堂不需要流于形式的花里胡哨,“朴实”才是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语文教师既要“朴实”做人,更要“朴实”教学。例如,有这样的一堂公开课,在教学《道士塔》时,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假如让你来担任本场的主审法官,由你来审判‘敦煌文物流失案,你会如何审判?请你书面拟写相关的审判词,并数说他们的罪行并公开宣判。”教师安排好分组,然后派各组代表在讲台上模拟审判。一个个“审判者”轮流上台,有的慷慨陈词,有的喜感强烈,有的旁若无人,有的造作忸怩,有的动作夸张,说:“本庭宣判——判处王圆箓死刑,立即执行!”“中国相关官员犯渎职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我认为应当让外国强盗蹲一辈子监狱!”台下的学生则随声附和,指指画画,起哄声、笑声不绝于耳,拍桌子砸板凳,整整一堂课上热闹异常。

其实,读完《道士塔》,人们胸中涌上的是愤懑、无奈、伤感之情,带给人们的是深思、反省、忧心,由此教学重心应放在鉴赏感悟语言上。没有对文本语言的深入咂摸与回味,就难以体察作者饱蘸的情感指向和人生感悟,就难以体会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担忧。因此,真正符合文本的课堂不应该是笑声不绝,热闹嘈杂,不应该是平面展开,陈陈相因,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宣泄、炫酷,而应该是严肃冷峻的品味、深思和探寻。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