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

2017-06-11 07:59孟祥明
体育风尚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体育素养终身体育落实

孟祥明

摘要: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是培养现代体育人才中的两大要素,关系密切。但在21世纪的新形式下,如何探讨二者关系,并加以有效的塑造学生,值得深思。本文叙述了两大要素的重要意义、现阶段的问题与怎样引导学生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锻炼的。

关键词: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

何谓“体育”?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们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1]。《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是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何谓“素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2]。那么“体育素养”也就是“物质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的结合体?换言之,“体育素养”即一个人的外在修为和内在修为的综合体。

十九大的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未来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的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为终身體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里的终身体育是指:“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提供参加体育活动实践的过程”[3]。

一、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的重要意义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等,都会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和目标、教师的教学观和教材的选择、学生的体育观念等产生影响。[4]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5]体育素养的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是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体育素养作为人的一种综合文化素养,核心是以人为基础。而学生作为实现终身体育的主力军,除国家、社会、家庭、学校、老师的引导以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自身的主动性,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求知需要一个过程,他们个性的塑造及主体意识与主动性的培养都离不开体育素养这一桥梁。在这基础之上终身体育才能更好的去落实。培养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的实现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体育素养与终身体育现阶段的问题

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首先要找出两者现阶段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才可实现其目标。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所指的是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现阶段在体育课堂上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灵与道德教育教育的缺失。如近几年受国家关注的校园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虽然外在因素比较繁杂,但其内在因素也不可忽视。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其内在因素就是学生心理扭曲、道德沦丧。也有不可忽视的跳楼事件,有的学生是为情所困跳楼自杀,也有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自杀的,甚至还有没收学生手机跳楼自杀的等等。二是系统理论知识的缺失。由于体育教学内容的繁杂,而其又缺乏内部逻辑性和外部的规定性。一些授课内容的重复出现,导致在有限的体育课时内接受的有效信息变少,学生难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技能,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原理战术、保健安全知识等的学习也变得难以实现。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终身体育难以落实。终身体育落实在实践中,更需要理论体系的指导。

三、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的途径

(一)学校要树立新时代的教育价值取向

学校要认识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构建新时代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价值取向是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桥梁,换言之,个体价值得以实现需要借助学校价值取向。“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学校教育工作者一人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对学校教育价值的自觉选择[1]。所以学校在构建新时代教育价值取向时,应该考虑其整体意识。要根据社会价值取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适合教师、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其不仅要关注教师学生当下的发展,也应该考虑教师学生个体长远的发展,关注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生命成长的全程及其内在心理因素的变化。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社会价值才能更好的实现,国人的素养才可不断的提升。

(二)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的目标

1.反思重建学校体育与健康培养目标。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反思重建学校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不是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升学率,不只是关注该校学生能考多少个重点大学。面对学校暴力事件、学生、教师自杀的情况等等,学校今天是不是应该真正去反思、重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目标的重建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但又不可空、大、难。难以实现。未来学校的人才应该是热爱生命、尊老爱幼、对社会不陌生、不惧怕困难挑战、具有竞争合作创新型人才。

学校应根据国家及地方课程标准,按照不同学生心理素质、个性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不同阶段、年龄层次的目标。该目标的确定要以终身体育发展方向为最终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身体姿势、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增强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还要不断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建立完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训练竞赛制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及实践能力、焕发学生对生命、社会、祖国的热爱;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完善并建立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体质、文化素养、心理健康、道德等的监测制度档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下,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校引入健身器材等设备。学校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师生的合作意识、使其成为能合作、敢合作、可合作的优秀人才。

2.教学目标的落实。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领会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将它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目标。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创新实现从量到质的变化,这是时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是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6]。它将要体育教师针对学生体能和心理素质下降的趋势,有意识改进并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吃点苦流点汗,计划有序地安排教学与训练,根据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安排运动负荷量,取长补短。从而使学生逐步培养体育素养并落实终身体育观念。[7]

3.教学内容的优化。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社会需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并对应体育教学目标,确定体育教学各学期、各单元、各学时中所选教学内容相互间的逻辑性。在有限的学时中,科学选择并合理组合教学内容,注重所选内容的衔接与递进,避免课堂上出现教学内容的乱而重复的现象。与此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斷加强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4.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的主体,未来社会发展中,他们将会成为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有一致性,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可以有效推动社会成员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每节课明确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是有目的学习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苦修,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不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当今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他们更需要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效果最佳、最有价值,而不是一味的做“苦行僧”。在教师指导下,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制定自己的锻炼方案,这正是培养体育素养,落实终身体育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需要得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面对当今的问题,学校体育肩负着历史重任。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给予了体育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活力,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我们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全面整体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道德素质。我们不仅要抓住改革的时机,也要迎接学生心理道德素质低下、理论体系薄弱的挑战,共同弥补前期课程建设的不足。体育教育改革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道德素质的发展,要在教育的改革中走“全面协调”发展的道路,不做一条腿走路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

[2]《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杨文轩,陈琦.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5]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s://baike.so.com/doc/ 7040857-7263762.html,2012,10,22.

[6]罗玲.从学生的身体素质现状反思学校体育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83—84.

[7]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素养终身体育落实
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90后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