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解?也有解

2017-06-12 22:55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雷锋征文雷锋

一位朋友发来一则信息,问:“‘雷锋活在我身边这篇作文如何写?学校组织让孩子参加一个征文比赛。”

让孩子写这样一个题目的征文,组织方也真是让人醉了!不是对这种弘扬主旋律的排斥与抵制,倒也不是觉得不合时宜,而是搞这样一个题目的征文,实在是为难孩子了。

平心而论,“雷锋”对于当代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意义的符号,提到“雷锋”,除了知道是一个好人,乐于做好事之外,孩子能说出雷锋几个故事,没有了解,没有感知,就让孩子来写作文,还要写真人真事,写出真感情,难啊!

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在小时候还赶上学雷锋的时代,也看过有关雷锋的故事和电影,但要真写这样一个题目,并且要写好,还真不容易。我们扪心自问,是不是这样?我们写这样的文章都感觉难,写不成个样子,让一些十岁左右的孩子来写,不是成心难为孩子吗?

我们都知道,雷锋生前做过的事,都是生活中很小很小的。“雷锋坐了一次车,好事做了一火车。”那是一些怎样的事情呢?雷锋在火车上看到一位抱孩子的大嫂,主动提出替她抱抱孩子,可能还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来喂到孩子的嘴里……

这是当时雷锋做过的或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我们再对比一下现实状况:火车上,一个年轻小伙子看到一个大嫂抱着一个孩子,挺累的,就走上去说:“我替你抱抱孩子吧。”有人敢把自己的孩子交过去?如果再拿出颗糖给孩子吃,敢让吃吗?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不要和陌生人随便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甚至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我们把自己与孩子都严严实实地封闭起来、包裹起来,还要去感受、发现身边的雷锋精神,可能吗?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为什么教育孩子要有防范心理,不能轻信别人,那是因为我们如果真把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的“好心”与“热情”当成雷锋精神,那就成了傻子,成了受害者。我们再想想,虽然学校也会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学雷锋”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姑且不论“去公园捡捡白色垃圾”是不是学雷锋应有的精神内涵,扪心自问:组织的这些活动,是体验大于作秀,还是作秀大于体验?形式大于内容,还是内容大于形式?出发点都含糊不清,得到的体验、收获必然是变了味的。我们还要再去写,再去抒发?简直无语。我们的社会风气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了,却还让孩子写这样的作文,孩子的文章中充斥虛假、编织谎言也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写这篇作文,如果是一个必须面对、解决的课题呢?无解吗?怎么办?

面对这个作文题,我是这样来看待的:不能写想象中的,不能写阅读得来的,只能写生活中的、身边的人。这是第一次的思维定焦。

身边的人,父母等长辈虽然无微不至给你关怀,但不能写,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不属于雷锋精神。太亲近的人不能写,但完全陌生人的,也基本是不能写的,少有接触,就少有观察体验,上文已对这方面做了分析。剩下能写的,就是不远不近的、有所接触、又有所了解的生活中的这些人,最多就是同学、伙伴、朋友。当然,也可以是生活中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其他人。

事呢,那些特别具有典型意义的,就尽量不去考虑。因为越是典型意义的,那些事在普通人身上、生活中就越少,稍有不慎,就落入了套路作文的窠臼,卖力不讨好。那就这样引导孩子来想:你最好的朋友有哪些?为什么和他们好?把其他因素都去掉,只留下那些热心帮助你的、让你感觉温暖的、充满温馨的事情,可以写成一人一事的,一人多事的,多人多事的……特别是多人多事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又都是乐于助人之人,那就更能突出“雷锋活在我身边”这一主题,突出生活的氛围。尽管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变化,有防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与人之间总体关系还是好的,信任度还是存在的,只是极少数的、个别的不法分子,搞得人人自危、个个设防。如果从这个层面来考虑、去寻找身边的生活,一定有那些拨动我们心弦的、让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写出来,反而是充满生活化、充满时代气息的好文章。即便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身边的好人好事也有的是,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知的心灵。

无解?也有解。就看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怎样来引导孩子。

猜你喜欢
学雷锋征文雷锋
“图图话话堡”征文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学雷锋
“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展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二)
豌豆笑传之学雷锋(一)
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