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从寻找到生成

2017-06-12 23:00薛元荣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儿童思想学校

薛元荣

素材,是一座生生不息的矿藏;它在那里,不管你用还是不用。当婴儿呱呱坠地睁开眼睛的一刹那,他已经生活在素材之中,并且开始感知素材。如果说,狭义的素材意识的觉醒从儿童会说话开始,那么,习作——用文字记录素材——是开启素材这座富矿的钥匙。素材的从陌生到熟悉只能依靠习作实践。

一、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感知社会的纷杂和丰富

一般而言,社会离儿童稍远,儿童是最需要社会呵护的群体,而事实上“社会”无处不在,靠得很近;况且,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培养适应和改良社会的本领。

记录近距离的社会。如亲朋好友这个群体之间的所有种种,平时的交往、工作、情感交织、矛盾纠纷、对时事的看法等。要知道,这个圈子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价值观等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十分大。儿童生活在怎样的素材里,自己便会变成怎样的素材。当教师告知儿童,习作无非是记录素材时,素材的匣子便打开了。

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主要不是指导学生发现素材,而是关注他笔下的素材——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从而和他开展对话,努力陪伴在他成长的左右。

近距离的社会还包括儿童行走的旅途所见。从家庭到学校,一路是素材;星期天跟着父母去购物,一路有素材;一个人坐公交车,它是素材;放学后到小摊点买一份烤红薯,它是素材;节假日,和家人去旅游,旅游几天几夜,素材就是几天几夜——可以这么说,儿童就是行走在素材中。

记录远距离的社会。远方的人和事,来自于家人的口耳相传,来自于电影电视,来自于朋友圈,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世界虽然大,但也很近。听来的、间接看来的,当然也是素材。即便是重复别人的,对于儿童自身都是新鲜的,都是第一次。

教师鼓励儿童记录远距离的社会,儿童便会打开一个又一个“世界之窗”,素材便会扑面而来、应接不暇。

是不是所有的素材都可以記录?是的。对于儿童来说,素材即题材。教师要相信,面对海量的素材,稚嫩的眼睛、头脑会自动识别和选择。教师需要做的是尊重他们的选择。

对于个别实在写不下几行字的学生来说,记录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告诉他:如实记录就行,流水账也是作文——真实的流水账远胜过不真实的堆砌的文章,流水账尚有“文献”价值。

二、如实地记录校园生活,体验创造素材的乐趣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生活在儿童的素材中占着最为重要的位置。学习生活的质量决定了素材的质量,学习生活的内涵决定了素材的内涵。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文化知识,也包括学习道德规范和团体生活。观察、感受别人的学习是素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素材—— 一种更为温暖的素材。走进校园的一刹那起,学习就开始了,素材随着学习生活的展开自然地流淌着、生成着。从哪位同学第一个到校、分享昨晚回家作业的情况到早读、上操、上第一节课、午餐直到听教师布置回家作业、放学等等都是素材。这些最朴素、日常的素材中,都有着教师的身影。教师,是保证校园生活素材鲜活的关键。

学校的文化、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校园生活素材的内质。学校的文化本身就是素材,记录素材并不难,难的是提升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背景下的学生笔下的素材是不一样的。优秀的学校文化孕育了优质的素材,素材的品质决定了习作的品质。我们与其说唤醒儿童的素材意识,不如把精力放在培育优质的学校文化上。不少学校的高品位的活动、以生为本的设计、儿童立场的课程设计,为提升素材的内涵奠定了基础。优秀的学校文化建设有赖于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团队有文化,学校才会有文化;教师团队的文化品质高,学校文化的品质才会高。教师在校园里行走、站在讲台前授课、在办公室聊天辅导学生都是素材——学生眼中的素材;而且,教师这个素材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深刻地影响儿童的成长——影响着另一个素材。

具体到学科的学习,非常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比如数学学科的严谨、严密,训练儿童的思维、教授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搞题海战、一味地应试练习;那么,这样的素材是有深度的、是专业的,笔下的文字就有厚重感。比如语文学科,推荐给儿童优质的阅读材料很重要,那么,怎样的材料是优质的,那是由教师的阅读积累、阅读眼光和阅读辨别力决定的。如果,语文教师经常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材料是优质的,那么生成的素材无疑是高品位的。这涉及到学习素材的科学性,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科学的教学,才会产生科学的素材。

是的,儿童不是机械的素材的搜寻者,还是创造者。鼓励儿童投身于学习之中,在学习中体验乐趣,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当儿童成了学习的主人,自己也就成了素材的主角,体验越深,素材越独特。因为体验有着个体差异,因而呈现的素材也会多姿多彩。这就是生成素材的意义。鼓励儿童组织、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去,让自己成为学校活动的一分子,成为素材的创造者,充实素材这座宝库。相信儿童对于自己的创造一定倍加珍惜,往往也是如此,自己参与的,笔下的素材最生动。

三、如实地记录自然环境,体察它们也是他们

它们不会说话,然而,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说话”。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书。那么,这本素材书需要打开,打开者是成人和儿童。

如实地记录自然环境,也是儿童睁眼看自然的延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日月星辰、山川江海,看得见的土壤、看不见的空气,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的一部分。它们影响着人的生存、思考模式和文明的进程,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以在细微处进行指导,比如,每天观察天边的云、记录天边的云,如果坚持一年,便会发现,在不同的季节、每天不同的时刻天上的云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形状、颜色,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向我们昭示着什么、预告着什么、无声地向我们诉说什么,怪不得不少童话和云有关。

忠实地记录动物,谁走得越近,谁的素材越丰富。走近动物,才能了解甚至理解动物。当下的儿童,除了天然的良善,也受到成人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明白动物也是生命,善待生命正逐渐成为儿童的素材。法布尔是儿童值得学习的榜样,昆虫在他的眼里是人类的远亲。因为热爱,他的关于昆虫的素材是最美的最丰富的发现——大约只有他发现了这个宝藏。动物,对我们人类来说,依然是个谜。解开这个谜的过程,也是生成素材的过程;当然,过程本身也是素材。

同樣的道理,一棵树、一片草、一朵花、一粒种子,都是生命,蓬蓬勃勃的生命,都是最好的素材。《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对于玫瑰的驯养,使得他们彼此无法分离。驯养,是用自己的珍贵的时间关注它、呵护它,即便植物们不说话,情感也在里边了。因此,素材问题,也是情感问题——你投入多少情感,自会产出多少素材。

为了让儿童“正确”地把素材搬到作文本上,不少教师喜欢“指导”。笔者强调一个词:记录,即让儿童自由地记录即可。其记录的顺序、重点由儿童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决定,不要用成人的观察和感受来替代。热心的“指导”,是儿童在素材面前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以致儿童看不见素材、不愿看素材、没有兴趣成为素材。

四、忠实地记录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话属于自己的素材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向哪里”,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面对世界有很多问题,面对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人是一个世界,自我当然也是一个世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一世界的素材。面对自我,如何认识、应对?自己的心思终究要靠自己去消解。

忠实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人是思想的动物,儿童也不例外。小小少年有烦恼,儿童的思想和情感也异常丰富,关键是,教师要还给儿童的思想的权力。快乐的、无边的思想的前提是自由。儿童天生是个“思想家”,对世界的好奇,需要思想;对人事的好奇,思想便开始了;对自己的好奇,也伴随着思想的诞生。记录,是为了让思想走向更深处。对于儿童,幻想是他们的所思所想、梦境是他们的所思所想。心理活动固然值得写,梦境的记录也难能可贵——只要坦诚如实记录都是真实的。

因为儿童的好奇,儿童的思想便五彩斑斓。儿童也有社会责任感,也会积极参与班级事务、学校事务甚至社会事务,思想便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思想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儿童的责任感。撰写小论文、发言稿、辩论提纲,发表对公共事务的看法,都是锻炼,也都是创造素材,而儿童自己也行走在素材之中。

思想的火花还来自于阅读。阅读是对话,阅读经典是和高尚的人、智慧的人的对话。对话也是思想的过程。阅读,使得儿童的思想绽放更绚丽的火花。写读后感,是为了走近作者、走近文字,寻得更多的素材。由一本书,牵引出另一本书;由一个人物,牵引出更多的人物;由这个作者牵引出另一个作者;由这个素材牵引出另一个素材。

对于儿童——刚刚拿起笔来的儿童来说,遍地是素材,鲜活的、原始的、五彩的素材比比皆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寻找素材、创造素材,最终自己也成了素材的一部分。他们的笔法尽管稚嫩,但绝对可靠、忠诚。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呵护儿童自由记录素材的权力、创造自由记录素材的环境,鼓励他们真诚表达。儿童学习画画,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涂鸦,这个过程不能缺失,不然儿童永不会创造。一样的道理,儿童学习写作,也需要一个“涂鸦”的过程,写作的“涂鸦”,就是老老实实地记录素材。教师还应该做的,是鼓励儿童去发现属于自己的素材,鼓励儿童努力靠近素材的核心地带,鼓励儿童创造素材,让自己也成为美妙的素材。

寻找素材、创造素材,都离不开师生的教学实践。实践,是儿童走向素材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儿童思想学校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阿吾(一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