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微课堂提升作文大素养

2017-06-12 22:57林君汪喜燕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动作内容作文

林君+汪喜燕

一、小微课程,灵活精巧

美国西北大学凝聚态物理学博士莫舍·尤德考斯基认为,解集作用能够引发雪崩一样的变革。所谓“解集”,就是把东西拆分成更小、更灵活的部分,使其能够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结构和体系。尤德考斯基的解集理论,虽然是基于对商业技术革命的30年考察提出的,但是也同样适合于教育课程的改革。微课堂,就是在现实场景里,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短促的学习。其学习时间在6~10分钟,每一个微课堂的单位时间,只达成一个极其微小的学习目标,知识点单一明确,技能点也是单一明确。线下微课堂,吸收了微视频的理念和优点,避开了教师的微视频制作技术的瓶颈,迎合了小学生固有的学习习惯。把线下微课堂(以下简称微课堂)这一形式,用在作文教学上,更是别出心裁,效果特别。

二、宏观设计,微处着手

设计改变教育。作文线下微课堂的课程实施,必须做好宏观设计。宏观上要充分思考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形式,充分考虑小学生学习作文的年龄特点。微观上,则要把作文教学的理念转化为行动,通过内容设置、学法指导、评价手段等,把宏观的设计落实到一次次的微课堂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设计的思维,精心设计好微课堂的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一)内容系列化和目标细微化的统一

作文微课堂,虽然只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但每一次的学习却不能是彼此没有系统关联的碎片。美国学者Eric Jensen 和 LeAnn Nickelsen 在《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中说:“倘若教师希望确保学习牢固,那么他们必须确保它植根在每位学生背景知识的坚固地基上。当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内在现存的东西(先期知识或背景知识)与正在被教授的新信息联系起来时,意义形成将变得十分有力。”学习的有效性在于它的联系和对质,因此所有的微内容,都应该是某个系列上的一个点。这个系列可以很小,但能够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下图:

宏观设计中,最大的系统是人物描写,中间的是外貌描写,最微小的系统就是眼睛描写。在这个微系统中,微课堂的课程内容就更细微了,如“眼形描写”“眼的色彩描写”“眼神描写”等等。而这些点,却相互连接(图中用五角星表示),因为它们是微系统“眼睛描写”中的一个点。

(二)材料精简化和学法简易化的统一

材料必须精简。所谓“精”,就是要求选取的材料具有典型性,是同类当中最为精粹的,具有一斑窥豹、举一反三的效果;所谓“简”,就是形状要小、数量要少,剔除无关紧要的信息,重点突出,要点鲜明。与此同时,学习这则材料的方法应尽量简单,容易掌握。只要一读、一说、一看、一听、一写、一演等就能基本理解。如张晓风《雨荷》中的一句:“我一时为之惊愕顿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言又止,将红不红,待香不香的一株红莲!”这一句描写精练却内容丰富,是写景状物中描写角度和描写内容的思维模范,也是借景抒情的一个绝好例子:“似开不开”写形状,“欲言又止”写神态,“将红不红”写色彩,“待香不香”写香味。在微课堂中,只需要读一读、说一说、抄一抄,就可完成。而对于句子所在的原文的主题和意境,则可以忽略不谈,或者一语带过。

(三)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微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应该体现在对微课堂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设计和规划,对微课堂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微课堂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些方面。但是这并非强调,为了节省时间,就把微课堂变为教师的“一言堂”。实际上,如果教师在微课堂的设计和规划上做足了功夫的话,学生也是可以唱主角的。教师可以退隐到旁边,让学生自己来讲解,照样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来达成目標。只有让所有的学生真正投入到微课堂的学习中,微课堂的效果才能保证。所以,无论课堂多么的微小,学生仍然是学习的主体,“自己想学和能学”仍然比“教师教”重要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表现在:按教师要求,自己搜索相应的材料;在微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交流、对质等等。比如在“眼神描写”的学习前,学生也自己搜索一段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想说的话就要比教师多了。

(四)“微”学有限性和“大”学无限性的统一

微课堂的时空虽然非常精致,但是毕竟非常有限。微课堂无法成为学习的全部,无法解决作文教学的所有问题,只能解决某个小问题。所以,微课堂应该精心选题,突出重点,让它成为一粒“种子”。微课堂要想变成“种子”,突破“微”学有限的时空,和更为广阔的“大”学时空对接,必须要关注学习的细节,关注思维方法,关注情感激发,引导学生自己开拓课程资源,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针对学生不会写动作的问题,微课堂可以精选关于动作描写的精美句段,从中解决动作描写的系列问题:看准动作,用准动词;看牢动作,分解动作;看清并写出动作的速度、力度、感情和结果;用一个含有修辞意义的动词;动作描写结合语言描写等其他描写。这五次微课堂,就是在思维层面指导学生观察和写作,使动作描写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但是,动作描写的微课堂,不是单纯的欣赏文本,而是把阅读鉴赏、观察体验和表达修改结合起来,而且每一段精彩的描写都标注了出处,便于学生自己继续拓展阅读。微课堂结束了,而生活的课堂、课外阅读的课堂却刚刚开始。学生在微课堂上学到了阅读的思维方法、观察的思维方法、写作的思维方法,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方法,还有自信和兴趣。在微课堂之外,他就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进入生活、阅读的“大课堂”。

三、微微课堂,深深学习

由于是微学习,占用的时间很短,一般在6分钟左右,最多不超过10分钟。因此,根据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微学习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早自习、语文课的课前或课尾、午自习或者晚自习。也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准备应该充分,学习材料应该提前发放,教学课件也应该提前待命,并且时间要固定,便于学生形成自动化的习惯。

(一)微鉴赏

鉴赏力,是言语能力的重要部分。鉴赏力低下,言语学习的能力也会低下。微鉴赏的主题同样可以非常丰富,如遣词造句的秘密、开头结尾的妙处、各类描写的方法、表达技巧的使用等等。但篇章结构的鉴赏,只能选取极为精巧的短文,否则时间不够。下面是一则幽默小品的鉴赏,微系统是“言语的生动性”,鉴赏点是“反转特点可以收到幽默讽刺的效果”。

【系统类别】生动的言语——幽默讽刺——反转

【学习点】反转事物固有特点,实现讽刺幽默效果

【时间规划】早自习 6分钟

【内容和过程】

1.默读文本

他们便找到一家门面还像样的西菜馆。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钱钟书《围城》)

2.师生探讨

师:这一段文字,为什么令人发笑?

生:汤该是热的,却是凉的;冰淇淋该是冷的,倒是热的;鱼应该在水里,却说像“海军陆战队,登陆了好几天”,说明鱼已经很不新鲜了;肉才是陆战队士兵,偏偏变成了潜水艇士兵,说明数量很少,不容易找到;醋应该酸的,偏偏不酸;而不该酸的面包、牛油和红酒,反倒酸了,说明全部已经变质了。一切都颠倒了。

师:是啊,本来该有的特点全部被反转了,所以就有了幽默和讽刺的效果。所以,反转本来该有的特点,可以让语言充满幽默和讽刺。再一次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能否讽刺一下这种情况:某同学上课私下积极说话,小动作不断;被老师点名的时候,却一句话也不说了。同桌之间说一说。

生:他窃窃私语时,总是能说会道,只有回答问题的时候才沉默是金;他玩玩具的时候,总是专心致志、精神抖擞,可是,一听课就心不在焉、垂头丧气了。

师:非常到位。

这次的微鉴赏,总共才103个字(包含标点符号),选材典型,知识点单一,容易掌握。学习方式采用“学生读”“师生探讨”,学习过程却经历了“认知——理解——运用”三个阶段,学得扎实。

(二)微体验

作文,不仅需要观察,还需要体验。只有体验,才会产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学生还缺乏体验的习惯。微课堂中的体验,介入了教师的指导,体验就从内隐层面显现出来。

【系统类别】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捕获瞬间情绪

【学习点】瞬间感受,落笔千言

【时间规划】晚放学 5分钟

【内容和过程】

一、教师布置作业(1分钟)

PPT逐行慢慢显示(1分钟):

1.词语抄写,400字;

2.试卷1大张,双面;

3.背诵《威尼斯的小艇》全文;

4.大作文一篇,600字;

(暂停30秒)

5.以上都是假作业,真作业是日记《假作业》,400字。

二、点名交流(3分钟)

师:刚才看到这么多的作业,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外部有哪些表现?

(生自由发言)

师:善于抓住自己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可以把心理活动写得细腻。同时,也记录了写作的素材。

体验来自于真实的情境。这次体验就创造了“作业负担很重”到“作业负担不重”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慢慢生成,先是“厌恶(担心等)”,而后突然“惊喜”。通过交流,学生的“体验”得以相互启发,从而培养关注自己一瞬间的体验的意识,锻炼抓住瞬间体验的能力,有助于把体验写具体、写细致。

(三)微写作

【系统类别】儿童诗写作——诗歌的语言——形象绘画

【学习点】用形象来表情达意

【时间规划】课前 7分钟

【内容和过程】

一、阅读儿童诗《春天来了》(节选)

春姑娘是从花朵里蹦出来

穿着红黄蓝紫的裙子

跳着婀婀娜娜的舞蹈

挨挨挤挤,满地都是

二、仿写《____天来了》或者《____天走了》

三、展示所写的诗歌

这次微写作,事先已经发放了阅读材料,仿写也是写在阅读材料的后面。由于仿写已经形成了习惯,加之学生的学习在课前已经进行,所以教师没有辅导,而是直接进入仿写,最后展示点评。但是,时间到的时候,有许多同学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篇章,也不再等候。这个不同步,允许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全部学习。

(四)微评改

【系统类别】作文评改——言语具体——不用成语

【学习点】用具体描写取代成语

【时间规划】早自习 5到10分钟

【内容和过程】

一、出示病文

我终于第一次做成了鸡蛋炒西红柿。自己做的,总是特别好吃,我吃得津津有味。这是中午我最开心的时光。

二、揭示病因

师:这个“津津有味”用得不好,为什么?

生:没把怎么“有味”写具体。下文说“这是中午我最开心的时光”,应该通过吃得津津有味来表现开心。

师:怎么修改?

生:把吃的时候的神态、动作和菜的味道写出来,把自己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写出来。去掉“津津有味”,让读者通过具体的内容觉得作者真的是“津津有味”。

师:试着修改。有困难的,小组合作互助,每人写一个方面,你写动作、他写神态就可以了。

生(投影展示):我夹了一口金黄色的鸡蛋(色彩美丽了),放到嘴里,真的是又香又嫩啊(把味道写出来了),里面隐隐有西红柿的滋味,微微的酸中也带着鲜(味道描写很细致)。我扒了一大口饭,口水滔滔。接着我又夹起西红柿,那鲜红的色彩、肥嫩的果肉(味道真好),看看都眼馋啊!我慢慢塞到嘴里(还舍不得吃),咂咂嘴巴,得意地转了一下眼珠,心想:我的手艺不错啊(心理活动也出来了)!

师:成语用得好,语言显得精练、干脆,但也会导致内容不具体。请大家适合使用。

这次微评改,费时10分钟。主要原因是“不能用成语”这个观点颠覆了“作文要多用成语”的观念,需要事实来直观论证,而这个“事实”需要学生思考才能补充具体、形象。但是,最终的结果和原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点点积累,慢慢生长

作文微课堂,基于作文微课程的内容建构,把作文知识、作文能力等智能目标的点,进行解集拆分,细化到学生可以简单操作的程度,让思维过程清晰呈现,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由于内容非常细微,目标也非常细微,写作的认知负荷相对于大课堂中的大而全的整篇作文寫作,也就大大降低。显然,这样解集之后的“微课程”,就是引起“雪崩”的“小石子”,它会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从而引发作文兴趣的增强,进而引起作文知识、作文能力的累积生长,渐渐引发作文素养的慢慢生长。实践也证明,微课堂受到学生的喜欢,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作文的元认知水平也在得到提高。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助力写作素养的自主生长。

猜你喜欢
动作内容作文
下一个动作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