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习作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2017-06-12 23:04杨海燕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习作素养儿童

杨海燕

当下教育发展,“核心素养”一词成为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直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着力促进儿童的真实发展。对于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来说,习作教学仍令众多语文教师迷茫,总是不知从何入手,只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许多学生不喜欢写,也不会写。那么,儿童习作教学的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又应如何精准指导呢?当然,找准儿童习作的核心素养,必须基于儿童、了解儿童。

我们首先来看语文核心素养包括的四个要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点中,最直接对应习作的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确如此,笔者对一百多位在习作上感觉比较困难的孩子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你觉得写作文时最困难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很明显集中在以下问题:生活平淡,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想写一件事,不知如何写起;总是写得干巴巴的,不生动。这三个问题,恰恰与“语言建构与运用”高度相关。那么,从儿童本位出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点出发,笔者认为“选好习作素材——有事可写,构思习作内容——乐于表达,提升表达质量——写得有意思”是核心目标,与之相对应的发现力、构思力、表达力应是儿童习作的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践,做如下思考实践:

一、发现力,敏化儿童的心灵感受

习作中的发现力,是指儿童通过感官和思维对生活中的事和物所蕴含的习作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对于儿童习作来说,有话可写是起点。其实,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为何下笔前却无话可说呢?“新鲜有趣的东西本来在那里,我们不容易见着,因为我们的习惯蒙蔽住了我们的眼睛……”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朱光潜先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视觉瘫痪”。对于习作发现力来说,仅仅以视觉去发现还是不够的,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听、闻、摸、尝,都是发现的重要渠道,而其重中之重,还是敏化心灵感受,捕捉习作的发生点。

(一)拓展发现的视野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大的范围里随时随地留心观察。让孩子们开放自己的“五官”,保有自己的好奇心。各种人、各种事、各种物、各种情景……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摸,尽量把它们装入自己的“习作仓库”里去。观察的对象也应尽量放宽。就拿大自然来说,有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天有阴暗,月有圆缺等等诸多景象。将平时的观察所得,点点滴滴,片片段段的,记在观察笔记上,按观察对象进行归类,既可以经常练笔,又可以帮助记忆。当然,从小伙伴的交谈、父母的聊天、电视电脑媒体、书籍的阅读中,也可以获取许多值得发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班级中就安排了“习作发现一分钟”交流,让孩子们轮流分享他们发现的、感兴趣的内容,时间一长,孩子们的视野自然拓宽。

如果是命题习作,就要从无意发现转为有意发现,确立一个目标,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和思考,而且要有个性地去发现。写自画像时,要发现独特的自我——发现自己的长相、表情、个性等;写情绪时,发现内心的情感——高兴、悲伤、不安、紧张等;写春天时,发现春天来的乐趣——蚂蚁翻身、春天的声音等;还有饥肠辘辘的滋味、等待的感觉、望着星空的冥想……引导孩子们拓展发现的视野,不知不觉中,基于习作的发现就成了一个个探索的游戏,让人乐此不疲。

(二)提升發现的能力

童话《小王子》中有这样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只有用心看,才能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如何捕捉内心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发现的能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 定格法。将要观察的事物定格放大,才能感触各个细节,事物的形貌就会有声有色地出现在面前。于是,秋天树叶上的虫洞成了“脚印”,阳光成了绚丽的光点跳动活跃……

2. 实践法。“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发现的关键在于,腾出更多观察、思考、发现、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儿童,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如惊心动魄的护蛋行动开始了,怎样保护?用棉花做个小窝,穿上泡沫铠甲,还是小心翼翼放在贴身的口袋……普通的鸡蛋成了最亲密的伙伴,无论是成功后的喜悦,还是失败后的懊恼,都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且细腻。

3. 感官法。五官并用,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变得多元起来:“热是什么感觉?什么东西给我们带来‘热这种感觉呢?开放你的感觉器官,去发现吧。”学生体验观察,有了丰富的发现。“热是可以看得见的,酷热的阳光、晒黑的皮肤、滴落的汗珠……热是可以听得到的,枝头扯着嗓子的蝉鸣、风扇呼啦啦地工作……热是可以摸得着的,晒得发烫的栏杆、渴盼的冰饮进入口腔的感觉……他们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发现了一片独特的、美妙的天地。

二、构思力,打通儿童的说写通道

有了生活中的习作素材,如何写出来呢?下面自然是构思,这里的构思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精心布局、精妙谋篇。指导儿童进行习作构思,其实就是儿童思维梳理的过程,表达渠道的问题,使得儿童将眼里的“这一个”落笔为文字的“这一篇”。这样的构思更多是随性的,重点在于“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己写自己的故事,具体应该做到:

(一)宽容的讲述情境

故事首先要讲出来,教师应创设宽容安全的讲述情景,选择儿童贴近而又感兴趣的主题,让孩子敢讲,乐讲。如特级教师吴勇开发的故事性写作系列课程就有“勇气的故事、说谎的故事、牙齿的故事、哭鼻子的故事”等。和儿童慢慢回忆、聊天,让每个儿童愿意讲故事,积极讲自己隐秘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和别的儿童一起做忠实的倾听者、应和者、欣赏者。讲述场景是慢慢变暖的,儿童先是等待观望,然后是轻轻试探,接着是积极参与,最后是融入其中,宽容与等待在此最为紧要。

(二)通畅的描述过程

我们看到不少儿童说得热闹,但文字却不能将事实描述得清楚明白,即有话写不出。提起笔来,常常中断,挤牙膏般写完,也总是颠三倒四、缺少内容,让人听了一头雾水。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积累的字或词语较少,运用的时候时常遇到困难,应该让学生先不管字词是否正确、书写是否美观,先流畅地将自己所说的话记录下来,完成后再回头朗读、改正、查字典等;二是思路不清晰,习作前要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通过这个故事我想告诉别人点什么。思路就是藏在文字中的故事的“线”,最自然的顺序莫过于故事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当然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将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在开头。为了帮助想清楚,可以画出情节曲线,把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简要地标出来,让思考的过程形象地展现,这样表达就会越发流畅。

(三)生動的交际过程

讲故事要有对象感、交流感,给儿童一个清晰的讲述对象,长此以往,交流意识自然根深蒂固。教学中,教师不妨强化各种应用文的特点:游览类的习作,交流的对象是“游客”,而自身的角色是“导游”。作者在描述景物时,要不断关注到“游客”的存在。譬如在《畅游台湾美食节》一文的开头:“伙伴们,我知道你们都是忠实的‘吃货。我们一起去宿迁项王故里的台湾美食节吧,一定让你大饱眼福,大饱口福!”状物类习作时,写作者的角色应当转化为“推销员”,面对的读者是“消费者”,应当极力将事物最有特点、最富特色的一面向对方进行推荐,以引起对方的关注。如介绍《家乡特产》中,小作者是这样推荐“水晶山楂糕”的:“红似玛瑙、酸中带甜、入口细滑,人间美味还数宿迁水晶山楂糕呀!”当讲一件稀奇事时,则要以“解释者”的角色进入其中,而对象则是“旁观者”或者 “打听者”,讲述要充满“悬疑”,以调动大家的兴趣以及满足“疑惑者”、“打听者”的好奇之心。

三、表达力,活跃儿童的言语智慧

在解决了有话可写、乐于表达的问题之后,接下来习作如何写得具体生动变成了重点。与用满好词好句的习作相比,笔者认为儿童习作的最好表达在于语言规范、富于想象、充满个性。平白如话中,有着儿童独有的言语智慧。提升表达力,不妨这样做:

(一)在模仿中规范表达

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不过,这些基本表达方式都是“功夫在前”,应在阅读教学中随文学习、随文操练、随文积累,进行模仿与训练。模仿不是简单的仿写,而是重在体会和迁移。通过“照猫画虎”“依葫芦画瓢”,不仅能够增加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还能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提升谋篇布局方面的能力,从而提升习作能力。如“收藏”主题习作,先给孩子们讲名人收藏的故事,再让他们阅读几篇相关的文章,如老舍先生的《雅趣》、余光中的《地图精》等,看看别人是怎样叙事、状物和完成过渡的。然后发动他们开展收藏活动,告诉他们,收藏不是为了升值,而是为了丰富知识、增长阅历,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至于收藏什么则不限制,糖纸、邮票、贝壳、石头、书签……这样,学生既有丰富的、可表达的内容,又有表达方法的模仿,习作指导当然规范有效。

(二)在想象中开放思维

想象力是儿童习作最具魅力的部分。儿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需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想象力是需要引导的,有时天马行空,表面上也许是杂乱无章的,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帮助他们对语言进行恰当的组合。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适时捕捉一些话题进行交流,看似无心却有效: 一次,一个学生给我吃一颗糖,可是由于天气热,这颗糖融化了。于是,我就问孩子们,这颗糖怎么了?想象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这颗糖在伤心地哭泣,用眼泪融化了自己;有的说这颗糖受伤了,它被人打得鼻青眼肿;还有的说这颗糖年纪大了,得了骨质疏松症等。高年级的孩子,创设情境提供材料,让他们的想象更具深度。如有位教师选取摄影系列作品《祖母和猫》,先出示亲昵、买菜、种菜等图片,再出示过生日的图片,最后展现手的特写图片,引导孩子们就图片进行想象,实现了从喜到悲。再到喜的转折,就极大地拓展了思维,帮助他们合理、深入地想象,并将自己知道或经历的生活经验写入习作,既自由又朴实真实,很具感染力。

(三)在个性中点染灵性

儿童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的习作也应各具特色,充满灵性和情趣,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如一次普通的做饭,在一个孩子笔下是这样的:“我将鸡蛋平平摊在热油锅里,不一会儿蛋宝宝便换上了一身柠檬黄的笔挺‘西装,正等待着我的‘垂爱。接着,我把一碗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砂锅里熬,利用熬粥之余把炒鸡蛋、火腿肠、皮蛋、青菜切成丁儿,‘群英荟萃在一个盘子里,等锅爷爷‘吞云吐雾之时再来个‘天女散花,满锅生香的‘大补粥就此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段描写将原本枯燥而平展的“煮粥”过程“动画”了,变得妙趣横生、灵性十足。这样的表达习惯,需要及时、大力地肯定和欣赏。

随着学段的增高,表达的风格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指导。积极推荐不同作家的经典片段,与孩子们共同赏析,领略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唯美、老舍的平白等等,让他们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寻找自己的风格,或幽默、或细腻、或天真烂漫、或朴实。从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夺人眼球的题目开始,逐渐到意味深长的结尾、新鲜独特的选材、自然巧妙的过渡、与众不同的语言、大不一样的构思等,最终绽放个性。

聚焦儿童习作的核心素养,在常态的习作中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会在真实的成长中拥有发现力、构思力、表达力,儿童习作就能拥有智慧的闪动和生命的感悟。

猜你喜欢
习作素养儿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