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芬++赵静
【教学目标】
1.会认“窟、窿、叼、劝”4个生字,会读“窟窿、叼走、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故事读通顺。
3.把故事想明白:(1)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比较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表现和结果的不同,想明白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及故事蕴含的道理。
4.把故事讲生动:(1)想象人物活动时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使故事内容生动具体。(2)采用恰当的语气、动作、表情,有感情地讲述。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体会寓意,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故事内容生动具体。
【教学难点】
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具体生动地描述出来,并能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一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发布消息
(播放视频)好消息,好消息!今年“六一”儿童节,远安电视台将在世纪广场举行少儿故事大赛啦!你们想参加吗?今天,咱们就来做赛前准备,练习讲故事!
【评析: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儿童喜欢的文学形式,对于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在故事中长大的。教师以“举行故事大赛”活动激情导入,瞬间抓住孩子们的耳朵,俘获孩子们的心,学习的原动力瞬间爆棚,孩子们能量满滿,蓄势待发。教师顺势引出课堂主题,契合学生的需求,自然流畅。】
二、明要求,教给步骤
1.这次讲故事大赛有什么要求呢?请听——(课件出示要求 )
(1)故事体裁为寓言。
(2)依据原来的故事,抓住重要情节,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使故事内容更加具体生动。
(3)讲述时采用恰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做到声情并茂。
2.怎样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博士爷爷给我们献上了一计,快听!(播放视频)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是语文书第34页的《亡羊补牢》,为了讲好这个故事,要经历三步:一要把故事读通顺;二要把故事想明白;三练习把故事讲生动。
【评析:孩子们跃跃欲试想参加“故事大赛”,但对如何把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讲生动、讲具体却知之甚少,这时教师顺势播放博士爷爷的锦囊妙计,告诉学生要讲好故事的三个步骤,三个步骤由浅到深、环环相扣、严谨科学地列出了各个阶段的目标,犹如一盏明灯指明了学习的方向。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
三、依方法,稳步推进
第一步,把故事读通顺
1.自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故事读通顺。
2.小组合作:两人一组,读给对方听。读得好就夸夸他,读错了就帮帮他。读完后,找一找易出错的字音,提醒同学注意。
3.展示评议:请每组的3号同学朗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稍后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教师点拨(出示重点句子):这个长句中既有多音字圈(juàn),又有需要读轻声的字窟窿(long),读时需要注意停顿,谁能给大家做个示范?(生读)
5.教师总结:多音字“圈”,指动物住的地方时读juàn;还读quān,圆圈。文中还有“街坊(fāng)”,也读轻声。
【评析:“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编故事、讲故事,首先得读好故事,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特别清楚这一点,稳扎稳打,夯实基础,为后面的编故事、讲故事铺平了道路。尤其是教师对于关键字、易错字的辨析、总结,既做到了知识的归纳,又能让学生掌握用法,值得学习。】
第二步,把故事想明白
1.阅读课文,请想明白以下2个问题:
(1)想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破窟窿丢羊——不听劝再丢羊——堵窟窿不丢羊)
(2)想明白: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结果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提示:先独立自学,再合作交流。请同学们先对照大屏幕上的表格,在书上标一标,动脑想一想。然后小组在一起说一说。(出示两次丢羊后的对照表)
次 数 怎么说或怎么想
用——画 怎么做
用~画 结果怎样
用()画 态度
(批注)
第一次
丢羊后
第二次
丢羊后
分析:造成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是———————
明白的道理:——————————————————————————————————————— 。
2.小组展示:分组汇报养羊人第一次、第二次丢羊后的表现,分析造成两次不同结果的原因及从中明白的道理,并完成填表。
【评析:本环节最大的亮点是,教师通过对比列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比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表现和做法,轻松领悟到寓言的寓意,引导细致、方法巧妙,为刘老师点赞。】
第三步,把故事讲生动
1.明白要求:怎样才能把故事讲生动呢?请看博士爷爷传授的秘诀!(出示要求,生齐读。)
一要抓住重要情节,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使故事的内容生动具体。二要采用恰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做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哦!
2.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引导多角度想象。
(1)学生齐读。教师提问:这段重点讲了什么呢?(他发现少了一只羊)
(2)养羊人是如何发现少了一只羊的呢?咱们来想象一下,看谁的想象最丰富!我来起个头:他哼着歌,挥着羊鞭,来到羊圈边,只见他……接下来会怎样呢?
(3)学生边想边编,全班交流,多角度地展示想象成果。
(4)师总结:同学们想象真丰富——从羊只数的减少;从羊受到惊吓后的表现;从羊圈周围的异常情况……发现少了一只羊,想象生动合理。
3.师示范讲第一自然段:
从前,大山脚下有个小村庄,村子里有几十户人家,村民们祖祖辈辈都靠养羊为生。其中,有个叫张三的养羊人,养了八只羊。
一天早上,太阳已升得老高老高,他才从床上爬起来。他哼着歌,挥着羊鞭悠哉游哉地朝羊圈走去。忽然,他看见王五上气不接下气地朝他跑来,边跑边喊:“不好了!不好了!张三,你的羊圈破了个窟窿,羊儿们都跑出来了,你赶紧去看看吧!”张三一听,拔腿就朝羊圈跑去。来到羊圈前,他一看傻眼了,羊圈果然破了个窟窿,羊儿们乱作一团,地上血迹斑斑。他赶紧数起羊来,一、二、三、四、五、六、七,咦,怎么只有七只?还有一只跑哪儿去了呢?
4.生读第一自然段后谈发现,明确要把故事讲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声情并茂。
5.寓言故事短小精悍,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像老师一样编一编、讲一讲。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看老师给出的提示。(课件出示)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他心里怎么想?怎么做?)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街坊劝(劝他前会怎么做?劝他时是怎样的语气?)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听了街坊的劝告后会怎么想?说时有什么动作?是怎样的语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街坊们听了养羊人的话后会怎么想?怎么说的?怎么做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他有什么样的神态、动作?心里怎么想?)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用什么东西?怎样“堵”“修”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小组合作:把你编的部分在组里讲一讲,看谁讲的内容最生动、表情最丰富。
7.全班展示。(小组采用接龙方式讲故事)
8.学生评议:你认为哪些地方讲得好?就夸夸他,哪些地方想给他提建议,请帮帮他!也可以挑战他们哦!(引导从内容、表情两方面来评价)
【评析:本环节有两大亮点:一是关键处、困惑处巧妙引领;二是“想象”让短小的故事变得丰盈。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帮学生打开了一扇“想象”的窗口,学生通过想象,洞察了短小精悍文字背后丰盈精彩的世界。原来多角度的想象可以让你我的故事如此不同,想象让故事更精彩,想象让内心更丰盈。】
四、得方法,用于课外
精彩的寓言很多,你最想选择哪一个参加少儿故事大赛?请按照讲故事“三步走”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让故事更具体更生动,用恰当的语气、表情、动作,让故事更传神。希望大家积极准备,反复练习,期待大家在县“六一”少儿故事大赛中勇创佳绩!
【评析:本环节最大的亮点是让学生“得法于課内,受益于课外”。课内,学生习得了不少学习的方法:讲故事要分“三步走”;想象要在重点处,多角度展开,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使故事更加具体生动;学习中要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外,老师让学生举一反三,选取自己喜欢的寓言,按照“三步走”的方法练习,让孩子受益于课外,值得称道。】
【总评】
本节课以“故事”为原点,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读故事、编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滋养心灵、发展想象、获得成长力量的过程。
诵读,让故事滋养儿童的心灵
课例中教师没有支离破碎地分解,没有条分缕析地分析,没有语重心长地说教,有的是多形式的诵读,通过自读、互读,读通句子;通过边读边想,理清文章脉络,读中把握主要内容;更令人称道的是,教师让学生对比读,读出了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和第二次丢羊的不同,从而轻松自如地读出故事的精髓: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就这样教师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让故事之精髓悄然无声地滋养着孩子心灵。
想象,让故事变成熟悉的味道
儿童有一种本领,可以如蝴蝶一般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来回穿梭,支持他们做出这些行动的就是想象力。孩子们听(读)故事,脑子里便会不自觉地想象,但这些想象是模糊缥缈的,不具象的,有时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案例中教师通过博士爷爷传授秘诀,告诉学生在文章的关键处,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为学生的想象找到“入口”;接着教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带领学生在文章的关键处,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和积累,多角度想象,为孩子的想象找到了“演练场”,让想象变成熟悉的味道:有的同学丢东西时,有数数的习惯,于是他便是通过清点只数,发现少了一只羊;有的同学在发生事故时,有勤于观察的习惯,他便通过地上的斑斑血迹发现少了一只羊……老师就这样带领着一群蝴蝶,在“想象”的天空翩然起舞,大放异彩。
讲述,让故事焕发新的生命力
非洲小说作家本·奥克瑞认为,一个故事在人们阅读或讲述之前,是没有“生命”的。为了让学生形象感知故事的生命力,教师声情并茂地讲了故事的开头,用自己的语言,在听众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通过眼神、手势、声音以及近距离接触,与学生直接的交流,仿佛抛出许多看不见的丝线,“触碰”听众,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他们也试着在讲述中,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传递自己的情绪和感悟,通过恰当的语气、神态、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怀。
一个故事,一个智慧;一个故事,一个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