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歌舞剧进校园的实践与探索
——以黎锦晖《麻雀与小孩》为例

2017-06-20 03:31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杜晓径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23期
关键词:黎锦晖老麻雀歌舞剧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 杜晓径

2015年9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小学在三年内逐步开齐开足美育课程。戏剧,作为单列的课程内容第一次被提出来。国内一些锐意改革的中、小学校,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戏剧课程。同年9月,我校开设戏剧社团,选择儿童歌舞剧作为开发项目。

儿童歌舞剧,是由歌曲、舞蹈、对白和音乐相互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不同于单一的歌舞表演,它以儿童的审美和心理为标准,以歌、舞音乐为主线,它包含一定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是一门综合舞台艺术。儿童歌舞剧进校园,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提到儿童歌舞剧,不能不提起它的创始人——黎锦晖(1891—1967)。他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开创了儿童歌舞剧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当时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黎锦晖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提出“教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他开始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实践。1921年,他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此后的七、八年时间,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先后有12部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分别是《麻雀与小孩》(1921年);《葡萄仙子》(1922年);《月明之夜》、《长恨歌》(1923年);《三只蝴蝶》、《春天的快乐》(1924年);《七姐妹游花园》、《神仙妹妹》(1925年);《最后的胜利》、《小小画家》(1926年);《小羊救母》、《小利达之死》(1927年)。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修订时间最长、修改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力作。

一、《麻雀与小孩》的美育价值

《麻雀与小孩》讲述老麻雀带着小麻雀学习飞翔,随后外出为小麻雀觅食。单独留下的小麻雀遇见了小男孩,在小男孩的诱惑下落入陷阱,被小男孩带回家。老麻雀回来找不到小麻雀,伤心欲绝。历经千难万险,老麻雀终于找到小麻雀,母女俩抱头痛哭。小男孩见此情状,心生忏悔,放了小麻雀,最终在“母女团圆”的欢乐声中结束全剧。时至今日,这部作品依然具有积极的美育价值:

(一)老麻雀——崇高伟大的母爱

老麻雀象征着普天下的母亲,拳拳母爱从麻雀母女的对唱《飞飞曲》中可见一斑,手把手教会小麻雀飞翔,谆谆告诫孩子提防身边的危险:“老鹰、老雕很可怕,坏心肠,你要避让,也有那猫大王,还有那蛇大娘,他们都能够爬上树,他们都能够蹿上墙,你要时时刻刻记在心头上,我的女儿呀!” 当归来后找不到女儿:“往何处找?野茫茫,如何是好?时光不早,好不心焦!”顿时将一位伤心无助的母亲推送到观众眼前。找到女儿后:“我的小宝宝,总算把你找到,可怜妈妈为了找你,翅膀都快飞断了!”把母亲为了寻找孩子,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的伟大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小麻雀——纯真善良的童心

小麻雀犹如一个天真幼稚、涉世未深的孩童,在离开母亲的看护后,经不起陌生人的诱惑,将自己置于险境。与此同时,你还可以感受到小麻雀的纯真善良,正是因为内心的纤尘不染,才会毫无猜忌,轻易相信他人,也正是因为小麻雀的这份原始“美”,才会让初见她的小男孩心生爱慕,最终不忍伤害,放鸟归林。

(三)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勇气

小男孩也不是完全的“反派角色”,诱捕小麻雀源于对小麻雀的爱慕之心:“小麻雀呀,真漂亮,会飞会舞,还会把歌唱,捉回家去和她玩耍。”于是想要占为己有。即使将小麻雀带回家,也是细心呵护,从小麻雀的口中也可以听到:“这位小先生,照顾很周到,小青豆、小虫儿,我吃了一个饱。”当看到自己的行为对麻雀母女造成伤害,将心比心:“这事真糟糕,好像做错了,要是我妈妈把我丢掉,也会急得双脚跳,将心来比心,我做得实在不妙”“可怜的小麻雀,我把你害苦了,跟你妈妈快回家去,我再也不胡闹。”小男孩知错就改的勇气,也是这个角色让人恨不起来的原因。

二、《麻雀与小孩》的音乐特色

众所周知,音乐是整部歌舞剧的灵魂,在歌舞剧中至关重要,让音乐与台词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音乐突出歌舞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通过表演扩大音乐的戏剧张力,使歌舞剧既能体现深刻的教育意义,又具有艺术观赏性。当黎锦晖踏入乐坛开始创作之际,我国现代音乐还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社会上流行的主要是把外国曲调移花接木的学堂乐歌,很多从国外归来的音乐先驱在创作上还处于对外国歌曲的模仿阶段。这时候,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连续问世,无疑对中国乐坛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一)音乐的民族性

黎锦晖十分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并从中吸取养料,他的音乐植根于民间音乐的土壤,在探求音乐民族性的道路上,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与榜样。比如《麻雀与小孩》中运用的《嗤嗤令》来自湖南民间歌曲;《大开门》来自民间器乐曲牌;《银绞丝》来自北方小调。由此可见他对民间音乐的了解是比较广泛的。南北方不同的曲种他都懂得一些,并能恰到好处地把它们统一在自己的歌舞剧中,出色地完成了戏剧任务。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除了对乐曲的熟悉外,还要对乐曲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些民间乐曲经过他的选配,成为儿童歌舞剧这个崭新体裁的一部分,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

(二)音乐的戏剧性

黎锦晖很善于运用旋律艺术,塑造形态各异的角色形象,从《麻雀与小孩》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角色塑造敏锐的艺术追求。一系列性格鲜明的音乐,大大地加强了歌舞剧的戏剧效果,为角色之间展开的矛盾冲突提供了音乐的基础。例如麻雀妈妈找不到小麻雀时的内心独白,是根据《长白山调》填词的,略带悲伤的曲调将伤心欲绝的母亲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见谱例)

而且黎锦晖在词曲结合方面有很高的驾驭能力,他在选用外国曲调时,注重与民族风格的协调统一。例如《麻雀与小孩》中的《飞飞曲》本是根据英国民间村舞音乐填词的,一经黎锦晖采用,由于在词曲填配以及与全剧配合上恰到好处的处理,使人根本察觉不出它的异国色彩,而常被误认为是一首中国歌曲。无论是节奏的韵律还是词曲的熨帖都极具音乐美感。(见谱例)

三、《麻雀与小孩》对儿童歌舞剧进校园的启示

“儿童歌舞剧”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等研究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尤其是课堂操作模式和社团学习模式这些都是研究重点,将对培养学生艺术综合能力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儿童歌舞剧,提供给孩子一个多元、快乐、精致的艺术体验,这也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是多元化的艺术实践活动。一个世纪前,黎锦晖开了个好头,可惜的是,后人没能继续下去。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完全可以续写这份精彩,通过《麻雀与小孩》的排演,我认为可以先从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题材选择与故事主题

儿童歌舞剧,最好选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充满想象力的童话色彩。剧情的主题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理解他人,培养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乐于分享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人际交往,提高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实音乐教材中就有一些带故事情节的素材,如歌曲《小红帽》、《大鹿》,乐曲《龟兔赛跑》、《三只小猪》等。可以请语文老师帮忙先改编成童话剧,然后音乐老师再配上音乐和歌舞。

(二)歌曲演唱与舞蹈编配

黎锦晖注重儿童的接受能力,歌曲节奏明快、音域跨度不大,很少出现音程大跳的现象。舞蹈队列与动作的编配也十分简洁,就是为歌曲演唱起衬托作用。以独唱和对唱为主,为了表达某个情节,配以生活化的表情和动作,使音乐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同时又尽量不影响歌唱的气息。在舞蹈的编配和设计上,应注意要适合儿童,如《麻雀与小孩》全剧只用了三种舞蹈步法,即跑跳步、点滴踢步和碎点步,都是些简单易学、难度不大的步法。即使需要一些稍有难度的动作,也可以交给伴舞的学生,这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三)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黎锦晖在艺术实践和创作活动中,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十分重视并且自觉运用,他强调“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在他的作品中,广泛使用了民族民间曲调,说唱曲牌甚至戏曲唱腔。他对于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并按自己的想法坚定地去实践,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今天的某些音乐教师更热衷于教孩子们西方成人的拉丁舞、爵士舞,而真正适合孩子们的民族歌舞却常常被遗忘。难怪一说到歌舞剧、音乐剧,年轻人只知道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民族自信何来?民族认同何来?

虽然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距今已近百年时间,如今细细品来,依然回味无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新《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一项中提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而儿童歌舞剧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于一身,是综合性很强的戏剧艺术。期待更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与我一路同行!

猜你喜欢
黎锦晖老麻雀歌舞剧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综述
诗意建模,表达入格
陕西,我的家乡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麻雀》教学设计
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好比喻要细品慢嚼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
全面剖析还黎锦晖以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