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研究综述

2017-06-22 16:19李子君
老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布莱尔研究综述

[提 要]自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执政以来,布莱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政治家和学者们纷纷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及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中,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内涵、主要内容、评价等方面。在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将国内外学者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梳理及分类,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利于为其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李子君(1985—),女,华东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布莱尔是英国工党前任领袖,1997年至2007年任英国首相一职,他是“第三条道路”思想的忠实拥护者,同时也是当代国际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在他当政期间所进行的社会福利改革,具有鲜明的“第三条道路”的特征,并对世纪之交的英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爾的“第三条道路”,并非传统意义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极左与极右间的中间道路,而是英国传统的保守党路线与工党自身的传统政策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按布莱尔自己的定位即所谓“中左”路线。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所要做的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等诸多领域入手,重塑一个全面医治英国社会弊病的总体框架,其核心是对平等或社会公平关注。

近几年,“第三条道路”已成为学术界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国内外不少学者围绕“第三条道路”的研究著文立说,有关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的著作和论文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许多学者就布莱尔“第三条道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内涵、内容、评价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方向

(一)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产生背景

“第三条道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背景比较复杂,国内外学者们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观点主要集中在政党政治、全球化、选举需要等几个方面。

马晶晶在《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若干问题研究》中,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提出的条件,就时代背景、社会原因及阶级根源三方面进行了论述。陈慧在《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一文中认为政党的政治竞争是“第三条道路”兴起的直接原因,同时领导者的个人特质也影响着“第三条道路”的确立和发展。陶正付在《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中认为布莱尔主义的提出,有深刻的国际背景,即苏东剧变、科技革命和欧洲各国左翼力量的重新崛起。林德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第三条道路”:背景与现状》一文,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是欧洲左翼政党对新的时代背景的回应,是其理论的一次战略转变。

张明军在《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一文中指出,“第三条道路”是布莱尔等人在全球化的挑战下,在探求解决西欧各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形成的以“社会民主主义复兴”为目标的政治变革思潮。克里斯托夫·佩德森等人在《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还是其他?》一文中认为“第三条道路”应该被看作是对经济形势的一种新的社会民主反响。罗伯特·菲利波特在《新民主党,新工党》一文中阐明,是因为选举需要促生了“第三条道路”。王振华在《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社会历史背景与思想理论渊源》一文中指出,布莱尔主义及作为其核心和理论基础的“第三条道路”是英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二)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内涵

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内涵的诠释,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学者彭必源深入地分析了“第三条道路”的倡导者布莱尔、吉登斯等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了“第三条道路”与不同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是一种伦理社会主义。张世鹏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角度对西欧政治文化革新的历史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对“第三条路”理论的看法。他认为“第三条道路”实际上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传统的左右政治模式,实现真正的思想解放。

“第三条道路”的重要理论家安东尼·吉登斯是较早对“第三条道路”做出全面阐释的理论家之一。他在著作《“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的序言中首先指出,在英国,“第三条道路”逐渐与布莱尔主义和新工党联系在一起。他认为,“第三条道路”反映的是传统阶级政治的衰败,其最终目标是帮助公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德国著名学者、社民党重要理论家托马斯·迈尔教授指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第三条道路”有着不同的历史含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第三条道路”是指“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思潮,它是介于布尔什维克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间的一种思潮。在1956年和1957年时期,所说的“第三条道路”是指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一条“中间道路”。1968年震撼世界的“布拉格之春”期间,捷共领导人所提出的是介于民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1998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布莱尔写的《新英国:我对一个年轻国家的展望》一书,在书中,这位年轻的首相为英国设计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在欧洲开辟一条通向现代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和成功之路,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条道路”。同年9月,费边社发表了布莱尔撰写的小册子《“第三条道路”:新世纪的新政治》,这标志着新时代的“第三条道路”在理论上已经形成。

以上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内涵的文献,都是比较严谨且具有代表性的。笔者在学习总结前人大量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内涵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为应对客观世界的急剧变化,在总结自身及其他政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进行改良的思想体系。它属于中间偏左的政治理论,其首要目的是使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获得执政地位。

(三)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内容

关于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各有论述。安东尼·吉登斯的观点是:与新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不同,“第三条道路”主要在政治价值、经济、政府、民族国家和福利制度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变革。吉登斯认为维护社会正义、实现平等以及建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等应是理论的基本价值观。杨雪冬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点,即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型社会关系;确立能够团结各种政治力量的新中心;政府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改革福利制度,重新定位国家。贾玉东在《浅析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一文中在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外交政策三方面,对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王振华等人在编著的《重塑英国:布莱尔主义与“第三条道路”》书中,详细介绍了工党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宪法性改革、经济政策以及教育改革述评。阮宗泽在《第三条道路与新英国》一书中对“第三条道路”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为我们了解新世纪英国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梳理以上学者关于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主要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观点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从总体上反映了西方关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共同点,即:从联系发展的角度,将社会主义民主党的自身建设与经济管理相结合,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也兼顾社会公平,强调民主的重要性等。

(四)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评价

有关于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各种论述,国内外学者们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既有正面赞扬,也有不少的负面评论。

对“第三条道路”的肯定主要集中在其态度积极和合理性上。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第三条道路”是当下追求正义和团结的唯一有效手段,是处理不平等和企业权利问题的唯一途径。“第三条道路”理论是一条宽广的大河,它是由不同政党和政府的思想汇集而成的,欧洲大陆社会民主发生的很多变化都与“第三条道路”直接相关。张国红在《试论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一文中指出,布莱尔执政十年期间,英国在经济、政治、外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方面也卓有成效。

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一文作了如下评论:虚无空洞,难于把握,没有方向;没能保持左派的适当观点;接受了新自由主义的框架;并非适应每个社会;对生态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方法。菲利普.怀曼在《瑞典与“第三条道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评价》书中,试图对“第三条道路”这种"新的"社會民主主义做出批评性的评价,并根据这种新的社会民主主义来研究瑞典的经验。作者首先提出了“第三条道路”这一模式的理论特征。其次,详细地勾勒出了经济学家约斯塔。再次,作者逐一分析了瑞典宏观经济政策在内外两个方面所面临的所有挑战,其中包括全球化、欧洲一体化、后福特主义的技术变革和资本的授权,以便发现它们在何种程度上限制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自主权。然后,分析了20多年来几届成功的政府的经济纲领,以便在宏观经济的立场上对这个国家所发生的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作出说明。最后,《瑞典与“第三条道路”:一种宏观经济学的评价》的结论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瑞典当代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策看成“第三条道路”模式的一个变种,并考察了将“瑞典模式”的核心部分修改成替代目前流行的宏观经济纲领的一种选择的可能性。林小芳在《制约“第三条道路”的几个潜在问题》一文中,分别分析了“第三条道路”理论与社会民主主义的中庸传统、实用主义、修正主义、批判精神的关系后,认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框架,带有一定空想性。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论述中基本保持中立态度,顾美红在《“第三条道路”的本质及其现代诠释》一文中认为,“第三条道路”作为社会民主主义的一种重要思潮,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担当着不同的角色。谢峰在《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研究—兼论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革新》这本书中,对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的形成、主要内容、实践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有关学者对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的批评意见进行了概括与总结,提出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查“第三条道路”的辩证性观点。

结合以上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创新,作为意识形态的“第三条道路”是不尽如人意的,必定会给我们留下严重后果。如果把它作为一种政策,倒可以尝试,但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社会只有在自觉的反思与批判中才能真正的前进。因此,对于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的研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中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其良性发展。

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例如:一些学者对“第三条道路”的研究过于抽象和宽泛,对涉及具体层面上的研究尚显浅薄。许多学者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研究还只是局限在在对它作意识形态的定位和分析,不能把“第三条道路”问题的研究作为一个基点,以此来开阔我们的视野,研究社会上一些与之有关联的问题。另外,涉及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准确定义论述尚显不足,布莱尔“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启示?“第三条道路”对中国所面临亟待解决的各种社会、经济难题,有什么借鉴作用及参考价值?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布莱尔“第三条道路”的辨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迈尔.处在十字路口上的“第三条道路”[J]张军,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4). [2]彭必源.“第三条道路”与社会主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3]张世鹏.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第三条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2).[4]托尼·布莱尔.“第三条道路”是最好的道路[N].华盛顿邮报,1998-09-27.[5]吉登斯.我已不再提“第三条道路”[N].新京报,2007-12-04.[6]刘建飞.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及其一年的实践[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8,(3).[7]谢礼圣.第三条道路的教训[J].国外理论动态,2010,(11).[8]郑海照.“第三条道路”的历史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谢峰.英国工党“第三条道路”研究——兼论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革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0]菲利普.怀曼。瑞典与“第三条道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布莱尔研究综述
寻找开心的办法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
布莱尔被疑 收受巨额贿赂
布莱尔生财有道:合影收费180英镑
小区谋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