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湖北省优势区域健康农业开发问题研究

2017-06-24 11:30颜廷武盖豪青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种养湖北农产品

颜廷武,盖豪,青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加快推进湖北省优势区域健康农业开发问题研究

颜廷武,盖豪,青平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0)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和食品安全的追求,健康农业发展形态呼之欲出。健康农业是伴随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发展而产生的,以提供并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为使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新形式。实践中,健康农业发展的核心是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湖北作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份,具有在全国率先推行健康农业开发的先天优势。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将湖北省划分为江汉平原健康农业推进区、鄂北岗地健康农业推进区和鄂东大别山健康农业推进区三大优势农业产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宜三类区域发展的健康农业运行模式,分别是江汉平原区稻渔(禽)共生健康农业推进模式、鄂北岗地区粮畜(禽)互利种养一体化模式、鄂东大别山区畜(禽)经共作种养一体化模式。最后从明确健康农业开发的基本内容、设立健康农业开发的组织机构、制定健康农业开发的管理规范、应对健康农业开发的潜在影响等方面给出了湖北省健康农业有序开发的推进策略。

健康农业;种养一体化;区域布局;模式选择;湖北省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健康与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用农产品的健康、安全和营养等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加强[1-2]。在农牧脱节、种养分离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理论与实践均呼唤一种新的农业发展形态的出现,那就是健康农业。基于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现实需要,以及湖北“两型社会”建设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紧迫形势,千方百计提升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势在必行。结合湖北农业发展现状与资源禀赋条件,以不断涌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以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区为实施客体,湖北省率先在全国提出并践行健康农业推进计划,一些做法和举措值得总结并推广。

关于健康农业的内涵理解,国内外并无一致的认识。赵逸民等[3]指出健康农业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基础,并认为各国政府应将营养而不是农业摆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首要地位。早期有学者从人的欲望和生活方式方面解读健康农业,认为健康农业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表达。健康农业应该是更多人的劳动,是与大地的亲近,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开始。农业不单单是生产,而是生活本身[4]。近期有学者指出,健康农业应该是遵循生态系统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科技,注重农业资源集约使用、环境污染有效控制和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良性循环农业生产体系[5]。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等推行的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6-10]、台湾实施的精致农业发展计划[11-14],本质上是健康农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比较而言,国内有关健康农业的理念认知和发展实践,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综合国内外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健康农业是伴随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发展而产生的,以提供并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营养健康的需求为使命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新形式。实践中,健康农业发展的核心是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钟珍梅等[15]研究表明,相比较单纯的生猪养殖模式,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的环境负载率降低了15.00%,可持续发展指数提高了15.71%,经济效益提高了18.96%。林孝丽和周应恒[16]指出,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抑草、改善水土等的生态环境效应明显。调查分析表明,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湖北水土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份,具有在全国率先推行健康农业开发的先天优势。实施以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为核心的湖北优势区域健康农业推进计划,不仅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更是构建湖北农业发展新优势、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成向农业强省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既有利于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又有利于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的迫切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湖北省的调查研究和逻辑推演,重点就健康农业的内涵界定、区域布局、运行模式以及推进策略等进行分析探讨,旨在探索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健康农业发展路径和运行模式,以便整体推动湖北乃至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1 湖北省健康农业开发的优势条件

1.1 湖北支撑健康农业开发的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优势突出

1) 农业自然资源优势突出。湖北地处联通东西、纵贯南北的长江中游经济带腹地,“九省通衢”的交通便利条件使湖北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替代的先天地理资源优势。全省拥有江汉平原、鄂东沿江平原两大平原,地势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水利条件好。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且雨热同季,平均年降水量750-1 600 mm。年日均气温15-17 ℃,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 800-5 400 ℃,无霜期230-300 d,南北维度相差4度多,东西跨度较大,兼具多种气候类型,适宜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区域广,能挖掘利用的各种土地资源多。湖北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业用地面积达849.8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5.72%,森林覆盖率为38.40%,林木绿化率为43.11%。全省有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2个,总面积93.32万hm2,其中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列全国第五、中部第三,湿地公园面积39万hm2,列全国第一。

2)涉农社会资源基础雄厚。湖北是农业科技教育大省,农科教发展基础雄厚,中央在鄂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所7所,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1个,省、市级农业科研单位17个,农业科技人才5 000多人,其中涉农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为湖北省农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科技支撑。全省有84个县市实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的派出制运行模式。截至2013年,全省科技贡献率已达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项目每年培训农民18.40万人。依托农业项目实施,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36万户,辐射带动周边150万户农户。

1.2 湖北推进健康农业开发依赖的基础条件及产业态势持续向好

1)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2-2015年全省经济总量保持每年以9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2015年达到2.96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净增451.26亿元,伴随全省经济总量的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省实现农业增加值3 098.16亿元,比上年增长4.7%,在中部六省、全国分别排第三、第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 160.5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47.36%。农民人均纯收入8 867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2.04%,在中部排第一位。农民收入构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43.62%,比“十一五”末提高6个多百分点。

2)农业各主导产业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建设的势头良好。湖北水稻、棉花、水产、畜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推进全省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国3.80%,粮食总产量约占全国4.15%。水稻常年产量1 600万t左右,中稻单产居全国第一。2013年棉花种植面积为41.56万hm2,是长江流域棉花主产区第一大省;全省生猪出栏4 356.43万头,畜牧业产值突破1 400亿元,其中生猪产值在全国大宗农产品产值中排名第一,湖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4%以上,核心育种场总数全国第一。全省水产养殖面积75.54万hm2,总产量410.38万t;全省茶园面积29.18万hm2,产量22.20万t,产值80.70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七、七、三位;2013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124.67万hm2,产值1 061.9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1/3以上,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900元以上,吸纳城乡劳动力1 000多万人,高山蔬菜面积10.67万hm2,产值近50亿元,其与水生蔬菜均居全国第一。此外,湖北省是“全国油菜第一大省”,种植面积、总产量、优质率等多项指标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主导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潜力,一方面展示了过去湖北农业取得的重大成绩,另一方面显示了湖北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道路的可操作性,为推进健康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3)农产品品牌效应和加工优势凸显,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水平高。近年来,湖北农业在产量、产值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农业加工业、农产品品牌发展也有了质的突破,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名牌和加工企业,为湖北农业创收、创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 573亿元,在全国的排名从第十位跃升到第五位,其中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 869亿元,连续三年保持第一大产业的位次,在全国的位次由第九位上升至第三位;粮油加工业产值2 36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 538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稻花香集团、枝江酒业集团两家,过50亿元的企业11家,过30亿元的企业26家,过10亿元的企业158家;农产品加工业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达到75件,已成湖北知名品牌最集中的行业。

1.3 湖北实施健康农业开发面临的时代背景和政策环境较为优越

1)中部崛起战略的纵深实施,为湖北健康农业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这标志着国家推进中部崛起的速度将更快、力度也将更大。中部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农业大省的崛起,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转型发展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将使湖北省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更明确,发展健康农业的政策依据更为充分。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框架下,湖北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发展,为健康农业推进计划的实施以及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层面的充分支持。

2)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区建设,为湖北健康农业开发积累了实践经验。2007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农业、农村、农民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产业、重要空间和参与主体,决定“三农”无疑是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实现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武汉城市圈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在以转型促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实践经验的不断传承与持续扩散,更大范围上带动了湖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湖北健康农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湖北省健康农业开发的区域布局

2.1 区域布局思路

实践中,基于各种原因,湖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遇到了空前挑战与阻碍,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数量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二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低下;三是农业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尚未形成;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循环运转的质量[17-18]。湖北健康农业开发计划的实施,旨在以修复日趋脆弱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迎合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新型经营主体效率为目标,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为目的,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中探索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典型经验,整体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

2.2 优势区域布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根据规划,湖北所处的长江流域属于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这类区域是指具备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以提供生态产品、服务产品和工业品为其他功能,需要在国土空间开发中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以保持并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区域。国家层面农产品主产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根据区域规划的一般原理,在充分把握湖北省农业资源地域分异规律、开发利用现状及农业发展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健康农业生产发展的规律、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19],结合《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湖北省划分为三大优势农业产区(图1),每个区域选择相应适宜的健康农业运行模式。

图1 湖北省健康农业开发综合分区图Fig. 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

1)江汉平原健康农业推进区。主要包括荆州市的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县、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8个县(市、区)及仙桃、潜江、天门3个省直管市,并辐射周边武汉、孝感、荆门和宜昌4个地级市的蔡甸区、汉川市、应城市、沙洋县、京山县、钟祥市、枝江市等部分地区。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域广阔,粮棉油生猪禽鱼等商品生产初具规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生产总量占湖北省的近60%,占全国的5%-12%,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江汉平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和小麦,粮食产量占全省的40%左右,是湖北“粮仓”的主要保障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湖区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渔业区之一。该区域适宜发展的健康农业模式首推稻渔(禽)共生模式。

2)鄂北岗地健康农业推进区。主要包括襄阳市的襄城区、樊城区、襄州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城市、保康县、谷城县、南漳县和随州市的曾都区、广水市和随县共12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资源充足,耕地连片,种植多样,交通便利,多年来形成了一批骨干拳头农产品,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核心区襄阳农业块头大,基础条件好,区域比较优势明显,是全国夏粮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市。作为全省第一粮食大市、第一畜牧大市、第二农产品加工大市,襄阳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均居全省第二,主要农产品产量和生产水平居全省前列。该区域适宜发展的健康农业模态主要立足于粮畜(禽)互利种养一体化农业运行模式,如“猪—沼—果”、“果—菌—畜(禽)”等。

3)鄂东大别山健康农业推进区。主要包括黄冈的黄州区、麻城市、武穴市、团风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红安县以及孝感的大悟县共11个县(市、区)。该区域光、热、温、水资源充足,山丘、平地兼备,人多地少,但水土流失严重,劳动生产率较低。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为维护饮用水源的良好品质,大别山区长期封山育林,严格环保准入,限制工业发展,由此使得该区域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能够很大程度上得到原生态的维持。该区域林业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林业收入是林农的主要经济来源。适宜该区域发展的健康农业模态应立足于大别山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主推“猪—沼—菜”、“猪—沼—茶”等循环农业模式。

3 湖北省健康农业开发的运行模式

3.1 江汉平原优势区域稻渔(禽)共生健康农业推进模式

包括稻虾、稻蟹、稻鳅、稻鳝、稻鳖、稻鱼、稻鸭等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类型[20]。该类模式适宜在以江汉平原区的荆门、荆州、天门、潜江等为主的地区推行。

1)“虾稻共作”种养一体化模式。发端于潜江市的“虾稻共作”是近年来湖北大力发展循环型生态种养的成果,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虾稻共作”的原理,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连同害虫为小龙虾提供相应的饵料,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肥料,二者形成一种优势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价值链。潜江农民开创性地把水稻绿色种植与小龙虾科学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既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虾稻共作”种养一体化模式既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与规格,又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和品质,实现了小龙虾和稻米品质的同步提升,为潜江发展健康农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2)“稻鸭共育”种养一体化模式。“稻鸭共育”的基本原理,是将雏鸭放入稻田,一方面利用雏鸭杂食性特点,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另一方面利用鸭子的觅食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取得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子的排泄物为稻米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加之鸭子本身健康的肉用和蛋用功能,从而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健康安全的稻米和鸭肉,稻鸭双方实现了互利共生。作为一种种养结合、生态环保的循环农业模式,“稻鸭共育”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入稻田开始直至水稻抽穗为止的这一整个环节,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该模式在稻田除草、除虫、增肥、中耕和促进稻株发育方面优势明显。

3.2 鄂北岗地优势区域粮畜(禽)互利种养一体化模式

湖北作为全国“鱼米之乡”和粮食、生猪主产区,粮食和畜禽种养结合、互利共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襄阳和随州为代表的鄂北岗地,尤其适合发展粮畜(禽)互利种养一体化农业运行模式。

1)“猪(鸡)—沼—果”种养一体化模式。“猪(鸡)—沼—果”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以生态经济原理为基础,包含了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容,运行中体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该模式采用“沼气池、猪(鸡)舍、果园”三结合工程,将生猪(肉鸡)养殖和水果种植紧密结合起来,以沼气池为纽带,对沼气、沼渣和沼液进行综合利用,达到系统内部废弃物、能源、肥料良性利用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具有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该模式不仅可带动林果业和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对防治岗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建设生态农业以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沼气池强化了传统种养模式中分解者的作用与强度,使之与生产者、消费者相协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优选方向。

2)“果园—食用菌—畜禽”一体化模式。“果园—食用菌—畜禽”一体化模式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根据生态平衡理论,以果园为纽带,设计了果树、玉米、菌菇、鸡、兔等组成多元化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体系。该模式运行中,果树产生的次果、果园滋生的害虫、作物收获的玉米用来喂养鸡兔类畜禽;畜禽粪便用于果树、玉米生长发育的日常肥料;同时,果树枝条以及玉米秸秆可为食用菌栽培提供原料来源,用于菌类种植,菌类种植产生的废弃物—菌渣将成为果树、玉米的优质肥料。该模式在粗放型的自然条件下,提高了土地综合利用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作为典型的闭环生态循环系统,该模式最大特色是具有现实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户无论山岗大小,坡地多少,均可复制或部分复制这种生态工程模式。

3.3 鄂东大别山优势区域畜(禽)经共作种养一体化模式

大别山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为以黄冈为代表的鄂东区域发展畜(禽)经共作种养一体化农业模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猪—沼—菜”种养一体化模式。“猪—沼—菜”模式本着“绿色、环保、低碳”的宗旨,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即用剩菜叶、菜渣喂猪,用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发酵后的猪粪作绿色有机肥种菜,集种猪供应、优质肉猪和蔬菜生产示范、技术推广于一体,提高养猪业的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追求高品质的营养安全猪肉;同时在种植蔬菜过程中,依靠沼渣作为肥料来源以便最大限度减少肥药的投入量,从而生产高效低毒的无公害蔬菜。该模式讲究“猪—沼—菜”的循环发展,在绿色循环理念的指导下,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明显,是一个有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饲养和种植技术一体化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

2)“猪—沼—茶”种养一体化模式。大别山区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林下资源,发展生态茶叶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猪—沼—茶”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基本单元,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环境条件,开展生态庭院经济建设。农户养殖生猪,猪粪进沼气池生产沼气,剩余的沼渣用于茶园施肥。该模式以沼气生产为纽带,将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建立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循环经济系统。通过“猪—沼—茶”这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农牧结合,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在大力发展生猪和茶叶产业,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既避免了养殖业带来的粪尿污染,又降低了经济作物种植中肥药的大量投入,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4 湖北省健康农业开发的推进策略

4.1 明确健康农业开发的基本内容

主要围绕健康农业生产制度建设计划、健康农业倍增推进计划、健康农产品产销扩展计划和健康农产品产销履历推进计划四大板块来开展工作。

1)健康农业生产制度建设计划主要包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农产品系列标准体系、健康农业水土保持与改良计划、建设健康农业安全用药示范区、强化健康农业农药使用管理以及重金属、病原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管理计划。

2)健康农业倍增推进计划主要包括建设健康农业生产经营专区、加强健康农产品推广与认证管理、加强健康农产品行销渠道建设、作物有机栽培与动物生态养殖整合技术与经营管理、农民福利倍增计划。

3)健康农产品产销扩展计划主要包括加强健康农产品管理计划、加强畜禽产品安全生产及产品检验计划、健康水产品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健康农产品市场与销售扩展计划。

4)健康农产品产销履历推进计划主要包括推动产销履历与国际认证制度接轨、推动外销健康农产品追溯系统计划、构建健康农业管理资讯体系计划、落实认证经营主体生产管理、追踪核查与辅导以及拓展健康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4.2 设立健康农业开发的组织机构

湖北省成立健康农业推进计划监督指导专家组和项目专家咨询组。监督指导组由省项目办和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专家咨询组由省、县科研、推广单位专家组成(植保站和农技推广站等)。各项目县成立项目办,配合各地健康农业推进计划的实施。同时,省级项目办将聘请专业机构组成健康农业监测小组,由受聘机构派驻专业技术人员与各项目县当地执行人员组成。

1)监督指导专家组主要负责对项目区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示范基地的审查;对健康农业推进计划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协调市县项目办、项目建设单位的相关活动。

2)项目专家咨询组主要负责项目区健康农业推进计划制定;健康农业生产管理工作技术指导;协助省项目办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协助市县政府部门对项目进行技术审查,以便决定是否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健康农业推进计划的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援助;参与项目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3)市县项目办主要负责项目区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等健康农业示范基地的筛选;督促项目单位执行健康农业推进计划,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协调农技推广部门、项目建设单位,帮助组织开展培训及参观学习等活动。

4)健康农业监测小组主要负责建立项目区监测点,确定监测方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测并提供预警信息;对病虫害防治情况、化学农药使用情况、土壤重金属含量等进行监测。

4.3 制定健康农业开发的管理规范

借鉴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标准,湖北健康农业推进过程中,项目执行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应重点从水、肥、药等方面加强对健康农业运行监督与管理。

1)农业用水的良好规范。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量大,水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水自身的质量、用水时间与方式、作物特性及其生长条件、作物收割时间以及后续操作。因此,应针对不同用途,采用不同方式选择农业用水,保证水质,降低风险。科学的灌溉技术和管理将有效减少浪费,避免过度淋洗和盐渍化。

2)肥料使用的良好规范。土壤肥力和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功能、有机质含量及有效生物活动。尽管商业化的有机肥是生态健康农业发展最主要的肥料来源,但基于湖北畜禽养殖大省的实际情况,畜禽粪便等农家肥仍是健康农业开发中农民使用的重要肥源。需要强调的是,未经处理或不当处理的农家肥,可能携带影响公共健康的病原菌,容易造成农产品源头污染。因此,在处理、保管、运输和使用农家肥过程中,需要制订适合农民操作的管理规范,尽可能减少粪肥与农产品的直接或间接接触,最大程度避免源头污染的发生。

3)农药施用的良好规范。健康农业开发要坚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因而制定农药施用风险管理战略尤为重要。对防治杂草、有害生物和疾病的农用化学品要谨慎选用,可重点采用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品种、开展作物和牧草间的轮作等农事手段。选用对人体或环境可能有害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时,必须对其潜在不利影响进行充分评估,并配备适当的防护设备。在喷洒农药时,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和方法,选用合适的器械非常重要,以便将农药残留控制在安全水平之下。

除此之外,健康农业开发的管理规范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及储存良好规范、农产品运输良好规范、从业者健康和卫生良好规范、田地和包装材料卫生良好规范、卫生设施设备的操作规范以及农产品溯源良好规范等。

4.4 应对健康农业开发的潜在影响

1)对农民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应对。健康农业与一般农业的最大不同在于生产和经营理念的差异。受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在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时习惯的行为方式某种程度上得到固化,要推进健康农业发展计划,必然需要首先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21],进而实现健康农业生产方式和行为的转变。因而,该项目在运营期间,势必会对农民的传统生产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健康农业对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的投入与管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尿的处置与利用等,都有着不同于传统农业生产的要求与规范,农民是否能够接受并采纳健康农业生产技术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健康农业推进计划的顺利实施。

应对措施上,一是项目执行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在广大农民中树立“绿色生产、健康至上”的新型农业生产观念;二是加强试验和示范,通过典型项目示范,在农民群众中展示健康农业的实际好处和发展前景,增强农民从事健康农业生产的信心;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种养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参与和带动,扩大健康农业的社会影响。

2)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其应对。健康农业追求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同时,注重农业生产的稳产和高产,但首要目标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短期内,推进健康农业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健康农业生产和经营理念的深入人心,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必然不断扩大,进而其价值回报和利润空间将进一步提升。长期来看,健康农业对农民的收益保障会愈加明显。

应对措施上,一是努力营造“绿色消费、健康生活”的生产生活新风尚,扩大健康农业发展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接受度;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对危及民众健康的不安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行为予以严惩;三是通过价格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民从事健康农业生产的财政支持和补贴力度;四是建立健康农产品基本标准,包括基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和包装标准等;同时加强同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合作,逐步建立起适合国情和省情的权威的国际承认的检查与认证机构。

[1] 李中东, 张在升. 食品安全规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5(6): 74-84. Li Z D, Zhang Z S. Analysis on regulation effect of food safety and its infl uencing factors[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6): 74-84.

[2] 谢康, 肖静华, 杨楠堃, 等. 社会震慑信号与价值重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制度分析[J]. 经济学动态, 2015(10): 4-16. Xie K, Xiao J H, Yang N K, et al. Research on social shock signal and value reconstruction—System analysis on social joint administration of food safety[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5(10): 4-16.

[3] 赵逸民, 杨正爱, 李铎. 健康农业是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基础[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3, 39(1): 355-359. Zhao Y M, Yang Z A, Li D. Healthy agriculture is the base of human being’s nutrition and wellness[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Life Sciences), 2013, 39(1): 355-359.

[4] Simopoulos A P, Faergeman O, Bourne P G. Action plan for a healthy agriculture, healthy nutrition, healthy people[J]. World Review of Nutrition Dietetics, 2011, 102(8): 1-5.

[5] 张灿强, 沈贵银. 体系表征、多维困境与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可能走向[J]. 改革, 2015(5): 111-117. Zhang C Q, Shen G Y. System characterization, multidimensional predicament and the possible trend of eco-friendly agriculture[J]. Reform, 2015(5): 111-117.

[6] Harpinder S S, Stephen D W, Ross C.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ecosystem service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2010, 13(1): 1-7.

[7] Johannes M. The Europeaniz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and conflicts over agricultural policy[J]. Food Policy, 2009, 34(3): 252-257.

[8] David J C. Organically grown crops do not a cropping system make and nor can organic agriculture nearly feed the world[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3, 144(3):145-147.

[9] Isabel D, Livia O, Riccardo B, et al. Organic agriculture values and practices in Portugal and Italy[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5, 136: 39-45.

[10] Torsten S, Benjamin B, Detlev M. Farm biogas production in organic agriculture: System implications[J]. Agricultural Systems, 2015, 139: 196-209.

[11] 单玉丽. 台湾生态农业发展及其借鉴[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 151-156. Shan Y L.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its reference[J]. Fujian Tribune (Th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Bimonthly), 2013(12): 151-156.

[12] 张慧祯, 林裕宏, 刘远传. 台湾精致农业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4): 42-44. Zhang H Z, Lin Y H, Liu Y C. 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Taiwan’s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to Fujian Province[J].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4): 42-44.

[13] 武力超, 施桑桑, 黄中余. 后ECFA时代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分析——基于台湾精致农业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11): 146-149. Wu L C, Shi S S, Huang Z Y. Impact of ECFA of cross-strait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s high-quality agricultur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 25(11): 146-149.

[14] 周琼, 曾玉荣. 台湾精致农业政策导向与实施[J]. 台湾农业探索, 2013(5): 9-16. Zhou Q, Zeng Y R.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 of Taiwan’s high-quality agriculture[J]. Taiw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3(5): 9-16.

[15] 钟珍梅, 黄勤楼, 翁伯琦, 等. 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4): 196-200. Zhong Z M, Huang Q L, Weng B Q, et al. Energy analysis on planting-breeding circular agriculture ecosystem linked by biogas[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12, 28(14): 196-200.

[16] 林孝丽, 周应恒.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3): 37-42. Lin X L, Zhou Y H. An analysis on the eco-environment effect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 in the Paddy fi el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3): 37-42.

[17] 张俊飚, 黄文清, 李俊利. 湖北循环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8(3): 74-77. Zhang J B, Huang W Q, Li J L.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J]. Hubei Social Sciences, 2008(3): 74-77.

[18] 毛晓丹, 冯中朝. 湖北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5): 597-601. Mao X D, Feng Z C. Development level evaluation and diagnosis of obstacle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Hubei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3, 34(5): 597-601.

[19] 李兆华, 马清欣, 涂建华, 等. 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16(6): 1572-1575. Li Z H, Ma Q X, Tu J H, et al. The mode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08, 16(6): 1572-1575.

[20] 林孝丽, 徐向阳. “稻—鱼”循环农业模式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足迹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1(23): 132-134. Lin X L, Xu X 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on l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th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 of plantingculture[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11(23): 132-134.

[21] 田云, 张俊飚, 何可, 等. 农户农业低碳生产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化肥施用和农药使用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5(4): 61-70. Tian Y, Zhang J B, He K, et al. Farmers’ behavior of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in Hubei Province[J]. China Rural Survey, 2015(4): 61-70.

(责任编辑:童成立)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health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superior regions of Hubei Province

YAN Ting-wu, GAI Hao, QING P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and Hubei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With the increased interest in the pursui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food safety, healthy agriculture becomes a new trend during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Healthy agricultur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atisfying consumer’s demand for safe and nutr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ractice, healthy agriculture focuses on the integrated circula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rop production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 nationally famous “land of fi sh and rice”, Hubei Province, has the endowed natural and social resource advantages over other provinces to develop healthy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law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ource endowment condi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levels of rural economy and rural society, Hube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uperior reg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including Jianghan Plain region, downland region of Northern Hubei, and Dabie Mountain region of Eastern Hubei.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each of the above three regions should adopt a unique development mode of healthy agriculture: 1) Jianghan Plain can develop the symbiotic mode of rice and fi sh; 2) Downland region of Northern Hubei can develop the integrated mode of food and livestock or poultry productions; and 3) Dabie Mountain region of Eastern Hubei can develop the integrated mode of cash crops and livestock or poultry productions. Finally,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 including defi ning the basic contents of healthy agriculture, building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establishing proper management regul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and creating precautions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negative impac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agriculture.

healthy agri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crop production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mode selection; Hubei Province

F327

A

1000-0275(2017)03-0375-08

10.13872/j.1000-0275.2016.0121

颜廷武, 盖豪, 青平. 加快推进湖北省优势区域健康农业开发问题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 38(3): 375-382.

Yan T W, Gai H, Qing P. Research on the issues of healthy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superior regions of Hubei Province[J].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17, 38(3): 375-3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20);湖北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BDF0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14)。

颜廷武(1978-),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E-mail:yantw@mail.hzau.edu.cn。

2016-06-22,接受日期:2016-09-14

Foundation itteem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371520); Soft Science Research Program of Hubei Province (2014BDF005); Key Project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15JZD014).

Corresponding authhoorr:: YAN Ting-wu, E-mail: yantw@mail.hzau.edu.cn.

Receeiivveedd 22 June, 2016; Acceepptteedd 14 September, 2016

猜你喜欢
种养湖北农产品
The rise of China-Chic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驰援湖北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湖北武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