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2017-06-30 00:44郭凤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评价教育教学

“运动”已成为历史,“活动”仍为时尚,什么事情一滥将成灾。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回眸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成就不容否定,但揭起盖子来看,伤痕累累,必须反思——这样那样的活动层出不穷,往往是轰轰烈烈地来,悄无声息地去,成果往往出在标语、口号和总结汇报里,究竟有多大实效,研究的力度不够,评价的信度还有折扣。风气之盛,影响之大,不可忽视。

我国中学教学要不要改革?必须改!如何改法?見仁见智。但现状不外乎两大派系:传统的保守派和激进的改革派。而我认为有一点当切记:再不可人云亦云,做一回轰轰烈烈的“传销者”。教育科研并非商品广告,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细致的,动态的复杂工程,要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一、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上

近些年来关于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学术报告听得耳朵都起了老茧,专家学者的研究不可谓不深不透,据说是我们的中学教育过重基础,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报告厅里听得人“茅塞顿开”,回到讲台上来,我总觉得把一切归罪于中学教育似乎有点不公允。我们考察一下,学前教育如何?小学教育如何?大学教育如何?家庭、社会教育影响如何?继续教育又如何?陈至立同志曾在总结素质教育时说过:“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习惯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就是目前的“新课改”,也不得不加班加点地以两手准备来应付课改评比达标和高考。我们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在台上夸夸其谈,台下照旧追求自己孩子的成绩,照旧择校择班不误,不能不口是心非,颇具代表性。广大教师不是不知道学生苦自个也累,可是除了像“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目前也有人不欣赏)那样的从南到北“通吃”的几个大家外,千千万万的中小学教师有多少人有那么大的能耐,敢于冒着评职晋级、竞争上岗的风险,敢于顶着教育行政管理的压力,敢于摆脱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监督”,敢于“藐视”中高考成绩,而“自下而上”的进行改革呢?我是教师,我又是家长,我每天目睹着学生没有吃早点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睡眠时间;而有的是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练习,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家教,弹不完的琴,跳不完的舞。就这样还希望到尖子班去拼命,考重点,考名牌。人的发展本来是复杂的,多元的,有些人要减肥,有些人还想增肥呢,是否与人种遗传也有关?我想文化背景、道德素养亦如此,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智力开发也是不尽相同的。而眼下,衡量人的标准还是一把尺子,国人的观念是一个模式,教育体制、用人体制尚未根本改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第一线的同志仍处于二难之中。所以,一方面,我们转变观念一定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上;另一方面,教学实践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切不可邯郸学步。任何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只能用新的理念解放思想,解放自己,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摸索自己的路径,轰轰烈烈地步人后尘,永远望尘莫及。好在经过十几年的折腾,一部分人总算折腾明白了一点东西,“杜郎口”“昌乐”“毛坦厂”“衡水”等等等等,经验也好,模式也罢,既不能妖魔化,更不必神话。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就是拿人家的“经验”“模式”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道理不言自明。

二、教学改革要建立在管理评价的基础上

新课改一开始就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和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约定俗成的教育评价观念又是怎样的根深蒂固呢?

1.考状元,考重点,考名牌,考研。文凭打天下,考卷定终身。

2.比高分,比优生,比升学率。排名站队,考试成绩代替一切。

3.择校,择班,择师,过分关注客观条件,忽视主观能动性。

单一的考试评价一锤定音,已成万能。社会如此,家长学生如此,学校亦如此,老师势单力薄,不能不如此。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不许排队,不许公布考试成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申:“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排列名次。”而校与校竞争日趋激烈,不但排名站队,更有甚者不择手段“挖”状元,“买”优生,唱衰别人,吹红自己,进行商业化的宣传和竞争,炒得家长和学生六神无主,“追名逐利”轰轰烈烈。于此,学校遮遮掩掩地玩着分层次教学的把戏,按考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美其名曰尖子班(实验班、快班或者字母班),剩下的当然就是普通班、慢班了,并引进竞争机制,实行考试上下滚动制。这样好像践行着因材施教,其实非然。人心向上,所有家长,所有学生都想上尖子班,似乎谁进了尖子班都能考上名牌大学一样,炒来炒去大家都活在亚健康中,尖子班的师生因承担着学校的“最美”而被捧红,羡慕,嫉妒着;苦的还是普通班的师生,他们的心理暗示和被暗示着:差班,烂老师,笨学生,于是自暴自弃;最惨的是从尖子班末位淘汰制被滚下来的学生,深度创伤,丢尽脸面和尊严,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被同情且无奈地体现着巨大的社会价值——用作其他即将被滚下来的学生的反面教材而警告、威胁却美其名曰鞭策着队伍后面的跋涉者。事实上这样一想一整也就真差了下去。快班的学生惟恐滚了下去,视慢班为危途,滚下去一个毁掉的却不止一个。快班的学生容易骄矜,慢班的学生难免自馁,分层次的管理评价方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与全面发展相悖。国人的“龙凤”思想十分顽固,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关乎上千万考生和十几亿人的大事,家长如是说:家里最大的事情是孩子的事,不上大学,不上重点大学怎么办呀!急功近利的世俗一作祟,老师和学生可就惨了,拼命地教书本,拼命地做练习,拼命地加班加点,拼命地找家教,拼命(号称“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地出成绩,“学生的发展异化为代表知识和技能的分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第189页,北师大2003年)。负担减都减不下来,谁加谁胜,谁减谁败。新课改轮番“试验”着,可是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评价的标准,教育的公平都不尽如人意,担心按照新教材教学难以应付高考而做了“试验品”;各个学校互相窥视,伺机而动,唯恐在高考中砸了自己的牌子。国家这么大,发展不均衡,各地的情况参差不齐,应该说大多数省份的教育还植根于应试的土壤中,教学实践者不能不三思而后行,望改兴叹啊!

教育管理、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根基,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管理评价制度、方法、手段必须与教改相适应。否则,社会和家长饶不了学校和教师。前一段时间的“减负”不是夭折了吗?用人机制,管理机制,教育评价的单一化等等因素,给教改带来很大的阻力。好在我们从近年一些试点省份的改革中看到了曙光,期待在科学的评价体系下,进入深层改革。

三、教学改革要尊重现实,不能否定一切

说是中国人的思维好比一个钟摆,要么偏左,要么偏右。以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为例,人人都能说三道四,一些空头理论家,甚至一些冒牌“砖家”常常搬出西方的这个“性”,那个“论”来吓唬人,来势汹汹,否定一切,等风过去后,冷静一想有些东西还没跳出自己的传统范畴,这些玩弄名词的高手并不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但他们深知“炒作”的经济效益。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早已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不要崇洋媚外,失去文化自信;不要人为地割断历史,不要在“入世”后热了外语就冷了文言。长此以往,将丧失审美权和话语权。外国的好东西学一点是必要的;本民族有優秀的文化传统,绝不能妄自菲薄。

我的意思是,教学要改革,而且要与时俱进,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要人云亦云地一窝蜂,摆出改革者的架势,否定一切,唯我独尊;更不要崇洋媚外,数典忘祖。据说美国中学教育远不比中国强,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发现他们中学教育的不足,只是有时候人家在偷偷地学习我们,所以没必要把我们的中学教育看得一团糟。要客观地分析,历史地评价。我们的大学是否有问题?我们的就业机制是否有问题?我们的全民文化素养是否有问题?新时期人们道德价值取向是否有问题?“非常六加一”式的独生子女教育是否有问题?家庭教育这个“细胞”是否存在大问题?教学改革是个动态过程,并非几个“活动”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只有面对客观实际,全面调查研究,稳步推进,方可革新进步。

以上愚见似有给改革者泼水之嫌。我必须声明:我欢呼改革!眼见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国民素质普遍提高,何乐而不为呢?我只是以一个站讲台者的身份替我们这些受考评制度和社会观念制约的人说几句心里话,给那些喜功好大、头脑发烧的人泼点冷水,降降温,便于冷静思考,便于教学改革,避免轰轰烈烈地来,劳而无功地去。

改革者的路是:转变观念(新的理念为指导)——革新体制(解缚松绑,给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蹲下操作(大胆的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郭凤虎,宁夏银川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评价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