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下检验检疫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数学模型研究

2017-07-03 15:58邓世勤李钜良刘俊强李琦梁志欣朱望明石振高杨邓笑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17年2期
关键词:检疫局工作量珠海

邓世勤 李钜良 刘俊强 李琦 梁志欣 朱望明 石振高 杨邓笑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珠海519015)

常态下检验检疫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数学模型研究

邓世勤 李钜良 刘俊强 李琦 梁志欣 朱望明 石振高 杨邓笑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珠海519015)

分析了正常工作状态下检验检疫部门核心业务与人力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设定一定的人员配置规则,构建出检验检疫人力资源配置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测算和统计学分析,为检验检疫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种量化思路和方法。

检验检疫;人力资源;数学模型

1 前言

近年来,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发展,珠海口岸的出入境人员日益增加,进出境货物检验监管任务日趋繁重。但是检验检疫人员数量增长率远远低于业务增长率,尤其是在口岸一线,基层人员紧缺与业务量繁重的矛盾十分突出;此外,随着法检目录的调整和检验监管政府职能的转变,检验检疫人员动态调整不及时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力资源与业务量不匹配的问题。因此,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机制,提高监管效能成为检验检疫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改变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缺乏量化评估手段的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方式,对从事一线业务工作的人力资源数量需求进行量化分析,确定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尝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实现在常态下对一线业务人员最低需求数量进行定量测算,并通过对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下称“珠海检验检疫局”)部分一线岗位人员数量进行实证测算和统计学分析,力图探索出一套科学、高效、动态的检验检疫人力资源数量配置方式。

2 数学模型的构建思路

遵循“法定职能定岗、按岗位定人数”的总体思路,在考虑用人单位配置工作人员数量时,本研究遵循以下思路:①从宏观上分析其负责的核心业务范围;②对不同核心业务类别确定需设置的岗位数量;③从微观上计算各岗位承担的工作量;④综合考虑不同岗位的工作繁重程度、出勤安排、地理位置等各种修正因素,得出每岗所需人数;⑤汇总得出总体的人数需求。

2.1 划分核心岗位数,按岗位配人

本研究认为总体所需人数应该是按照法定业务范围划分的不可归并的工作岗位所需人数之和,即“岗位数”限定于根据非工作量因素划分的岗位数量。式中:M-总体所需人数;

n-按非工作量因素划分且不可归并的工作岗位数量;

P-岗位所需人数,其计算结果向上取整。

对于岗位划分原则,本研究主要按业务职能和地理位置因素进行划分,不考虑行政部门设置和工作量因素。如不同类别或不同流程节点的业务分开设岗,相同类别或流程节点但有内部交叉监督要求的分开设岗等;同类业务不同工作地点/通道的分开设岗等。另外,如果核心业务类别中包含的部分业务内容分工非常明确、独立性强,则需要进一步划分子业务类别,比如货物检验检疫监管类业务包含检务、货检、产地证3项独立的子业务,应该予以细分。

依据以上岗位划分原则以及检验检疫法定业务范围,本研究首先确定了货物检验检疫监管类、人员及携带物检疫类、交通工具检疫类和口岸卫生监督类共4大核心业务类别,再根据各业务类别开展工作的流程环节特点,确定实际工作中应由不同人员独立负责的核心岗位数量(岗位明细见表1)。

表1 检验检疫业务核心岗位分类表

2.2 确定每岗所需人数的各项修正系数

通过调研发现,每个岗位所需人数和按规定需同时在岗人数、出勤时间、工作饱和程度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有密切关系。本研究认为以上因素存在以下关系,即:

P=T×C×G×Q

式中:P-岗位所需人数,其计算结果向上取整;

T-同时在岗系数;

C-出勤时间系数;

G-岗位饱和比例;

Q-其他修正系数。

2.2.1 同时在岗系数

“同时在岗系数”指每个工作岗位同时执行相同工作的人数,缩写为“T”。通过调研发现,在确定岗位人数时,常态下所有核心岗位的“同时在岗系数”是一个关键因子,因为业务管理规定往往会明确地对某些岗位的人数提出要求,这是无法调整或者改变的因素。因此,本研究认为常态下的“同时在岗系数”一般为1人1岗,即T=1;如2人上岗,则T=2。另外,根据现场实际条件,个别分支机构也可以在业务管理规定范围内调整“同时在岗系数”。经调研,本研究针对检验检疫业务核心岗位分类整理了同时在岗系数表(表2)。

表2 检验检疫业务核心岗位同时在岗系数表

2.2.2 出勤时间系数

“出勤时间系数”指每个工作岗位工作人员的出勤时间比例,缩写为“C”。以国家法定出勤时间(如2015年为250日,每日7-8小时)为基准系数1,如全年出勤365日的系数C=1.46;如此类推。考虑到出勤时间系数是人事管理工作的常规内容,本研究不作专门探讨。

2.2.3 工作饱和度

“工作饱和度”指每个工作岗位的繁忙程度,缩写为“G”。根据调研,工作饱和度是影响岗位人数的关键因子。其确定思路是:先对岗位实际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计算,得出岗位日均工作量(R),再与一般化、标准的正常日均工作量(Z)进行对比,最终得出该岗位的实际工作量是高于还是低于标准水平,从而以数值量化的方式表达其繁忙程度:

G=R/Z

对于R与Z的计算,将在后面作进一步展开介绍。

2.2.4其他修正系数

“其他修正系数”指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作点交通距离、特殊岗位、应急处置、人员年龄结构等各种因素设置其他修正系数,缩写为“Q”。本课题不列入研究范围,暂定Q=1。

2.3 计算R和Z

如上所说,计算G是确定岗位人数的关键因素,这里需要确定两个因子——R和Z。其计量方法如下:

2.3.1 R的计量方法

本研究认为R是反映工作单位实际消耗工作资源的量化指标,其计量方法是本研究的创新点。经调研,本研究认为“工作量”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业务量”。传统上,业务量统计的“人次”“批次”只是对检验检疫监管对象的计量单位,并不直接反映检验检疫机构开展工作所消耗的资源,而同类不同批或同批不同流程环节的工作量往往差异很大;另外某些业务的工作量与业务量并不一定呈线性正比关系,如旅检业务,人流量的多少并不直接影响旅检岗位需要投入的工作人员数量。因此结合检验检疫工作的特点,本研究认为“工作耗时(工时)”是衡量检验检疫工作量的最为客观、最易于比较的计量参数,并设定“工时”的计量单位为“分钟”。

通过调研发现,对于批次特征显著的业务,如货物检验检疫业务,计算R时可采用2种方法。一种是简要法,即笼统认为该岗位只有一样业务,粗略地以日均完成业务批次乘以每批消耗时间;另一种是分解法,即对日均完成业务批次中不同的工作环节、不同的业务类型进行分解,分开计算其消耗的时间,再合计为该岗位日均完成所有业务批次所总共消耗的时间。本研究认为应尽量采用分解法计算,即各岗位的R应是该岗位的各项业务日均工作量(r)之和,各项业务r为涉及批次(B)与每批次的耗时(H)的乘积:

式中:R-岗位日均工作量;

r-该岗位各项业务日均工作量;

m-该岗位所包含的业务类别数目;

B-一个岗位某个工作环节涉及批次;

H-一个岗位某个工作环节每批次的耗时。

而对于批次特征不显著的业务(如旅检站岗值班业务),一般采用实际出勤时间作为岗位日均工作量。

2.3.2 Z的计量方法

本研究认为现实中计算Z时,不应简单化地等同于日均出勤时间,因为人不可能在法定出勤时间里100%不停息的工作。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工间休息等人性化因素,设定Z为岗位日均出勤时间(D)与岗位负荷系数(F)的乘积。即:

Z=D×F

式中:D-代表一个岗位的日均出勤时间;

F-代表一个岗位的岗位负荷系数。

如每日出勤6.5小时,则“岗位日均出勤时间”D=390分钟。另外本研究对“岗位负荷系数”不作深入研究,将一般情况下设定F=0.8,将节假日高峰期或应急处置情况下设定F=0.9。

2.4 数学模型的表达式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数学模型的表达如下:

式中:M-代表总体所需人数;

n-代表按非工作量因素划分且不可归并的工作岗位数量;

P、T、C、G、Q、R、Z、m、B、H、D、F等,如前所述。

3 数学模型的实证测算及统计学分析

3.1 数学模型的实证测算

利用上述建立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本研究选取珠海检验检疫局业务量较大的分支机构进行了实证计算。其中旅检业务选取拱北办事处;货检业务选取高栏检验检疫局、横琴检验检疫局、斗门检验检疫局以及香洲办事处。

3.1.1 货物检验检疫监管类别的人员数量配置测算

由于货物检验检疫监管类别中主要工作环节是检务环节以及货检环节,因此本部分着重对这两个环节进行实证分析。

(1)在检务部分,本研究选取珠海检验检疫局分支机构中检务业务量较大的几个机构:香洲办事处、高栏检验检疫局、斗门检验检疫局、横琴检验检疫局进行实证分析,以上4个分支机构出入境报检批次之和占珠海检验检疫局总出入境报检批次的70%,因此选取这4个分支机构作为样本分析具备比较好的代表性。根据前述确定的数学模型,按照分解法的步骤,先确定检务业务人员数量测算所需的各项基础参数和主要业务量数据。为了使检务岗位的R计算更科学,本研究先计算检务工作不同的业务环节(如受理报检、签发证单等)的年消耗时间,然后再折合成日均消耗时间。以上4个分支机构2015年全年检务部门的业务数值分析见表3,结合调研所得的4个部门在不同业务环节每批消耗时间,应用本研究的数学模型,得出以上4个分支机构检务工作共20个核心岗位的计算人数,相关数值测算见表4。

表3 珠海检验检疫局部分分支机构检务业务数值表

表4 珠海检验检疫局部分分支机构检务岗位测算表

(续表4)

(2)在货检部分,本研究选取珠海检验检疫局分支机构中业务种类比较丰富的2个机构:高栏检验检疫局与香洲办事处进行实证分析。这2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中高栏检验检疫局的入境检验检疫批次占珠海检验检疫局总入境检验检疫批次的7.7%,货值占总入境金额的31.1%,货物种类涵盖珠海检验检疫局绝大多数入境货物种类,并且包含了石油化工产品、大宗散货、旧机电等重点敏感商品;香洲办事处的出境货物检验检疫批次占珠海检验检疫局总出境检验检疫批次的48.7%,货值占总出境金额的25.2%,实施辖区监管的企业数目最多。因此选取这2个分支机构作为样本分析具备比较好的代表性。为了使货检岗位的R计算更科学,本研究先计算货检岗位不同的业务类别(如工业品检验、食品检验、动植物产品检验等)的年消耗时间,然后再折合成日均消耗时间。对以上2个分支机构2015年全年货检部门的业务数值进行分析,并结合调研所得的2个分支机构在不同业务类别每批消耗时间,应用本研究的数学模型,得出以上2个分支机构货检工作共25个核心岗位的计算人数,相关数值测算见5。

表5 珠海检验检疫局高栏局和香洲办货检岗位测算表

(续表5)

3.1.2 人员及携带物、交通工具检疫类别的人员数量配置测算

人员及携带物、交通工具检疫类别的人员数量配置计算思路跟货物类业务的人员测算基本一致,也是先划分岗位,确定每一岗位所需人数,然后确定修正系数并进行计算。在此,本研究选择珠海检验检疫局人员及携带物检疫和车辆检疫业务量大、代表性强的分支机构拱北办事处进行实证分析,进行人员测算。拱北办事处所在的拱北口岸,是中国目前年出入境人员数目最多的口岸,出入境人员占珠海地区总出入境人员数量的90.6%,其旅检业务无论是在岗位设置还是人员配备上规模都比较大,因此以其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相关数值测算见表6。

表6 珠海检验检疫局拱北办旅检及车辆岗位测算表

3.2 数学模型的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提出的数学模型如果能较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则通过模型计算出的各个岗位人员数值应该与目前现实当中各个岗位凭经验配备人数所起到的业务作用基本一致,即两者之间应该不存在显著差异。为检验本研究所提出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可以使用假设检验进行判断。

假如以μ1代表应用本研究所建立模型测算获得的岗位配置人数,以μ2代表目前现实当中凭经验实施的岗位配备人数,本研究以前述所列出的57个岗位(n=57)作为样本,X1代表应用模型测算的相关岗位配置人数,X2代表现实当中的相关岗位配置人数,并以此建立检验假设:H0:μ1-μ2=0,即两种岗位配置方法所配置人数效果相同;H1:μ1-μ2≠0,即两种方法配置人数效果不同。本研究以α=0.05进行显著性检验。

通过Excel中的“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操作,得到以下结果输出,见表7。

表7 t-检验:双样本异方差假设

由于P(T<=t)=0.151827>0.05,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即由样本所显示的结果表明,运用应用模型测算的相关岗位配置人数与目前现实当中凭经验实施的岗位配备人数在效果上并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认为通过本研究模型测算的岗位配置方法能以更少的人员投入达到目前的工作效果。

4 数学模型的局限性及完善方向

(1)“每批耗时”等基础数据取样精确性。

存在不足:数学模型的有效性依赖于参数设置、逻辑关系的合理性和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其中“每批耗时”的准确性直接关乎岗位工作量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乃至影响最终人员需求量的准确与否。目前珠海检验检疫局尚未建立准确记录“每批耗时”的管理要求和实施手段,CIQ2000等业务系统记录的业务流程节点及时间不完整,而且系统记录的是数据输入和输出的时间,往往与真实工作的时间差距甚远。如货检工作中,现场查验货物的时间或许是1小时,但业务系统记录的只是工作人员输入结果登记数据的时间,如2分钟。因此,本研究计算各业务类别工作量时采集的“每批耗时”主要依据工作经验,尽管设定数值时已经综合了常态业务和疑难业务等情况,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以精确反映实际工作量情况。

完善方向:应重视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和流程节点时间等基础数据的记录,可通过优化业务系统功能、增加对物理单据扫描记录等手段来提升数据采集的精确性。这样既可以约束流程的实施,提高规范化水平,也可以为工作量测算和人员数量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还能够为“超流程”等异常状况提供及时的监督管理警示手段。

(2)定量计算工作量的涵盖范围。

存在不足:检验检疫业务工作情况复杂,数学模型只能针对最主要的核心业务和岗位进行定量计算,无法涵盖其他难以量化的日常工作,如行政管理、公文办理、会议培训、杂务等。

完善方向:数学模型只能反映理想状态下核心业务的工作量和人力资源需求,而不代表全部工作的情况,因为很多日常事务性工作耗时但是难以测算。在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如能正确参考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计算过程的各项参数的特点,将可对最终的配置结果起到有益的参考和修正作用,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重要进步。

5 结论

本研究遵循“法定职能定岗、按岗位定人数”的总体思路,综合分析了核心业务范围、不同核心业务类别对应的岗位数量、各岗位的工作量、不同岗位的各种修正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相关数学模型在满足当前业务效果的前提下能够实现更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这种方法较传统凭经验或者简单的业务批次对比而配置人力资源更贴近业务实际,为科学配置检验检疫核心业务的人力资源提供了一种量化方法和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1]刘迪.政府部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3.

[2]王飞.我国政府行政编制核定方法研究[J].理论与当代,2008,(5):32-35.

[3]郑乐怡.探索运用“劳动效率法”定岗定编破解基层检验检疫人力资源紧张难题[J].人力资源,2013,(29):124-125

[4]李家存.山东检验检疫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初探[D].中国石油大学,2007.

[5]程畅.检验检疫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以二连浩特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2.

[6]孙建轩.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学与管理,2008,10(2):121-123.

[7]李心愉,袁诚.应用经济统计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9-246.

Research of Econometric Model for Human Resource Allocating in China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DENG Shiqin,LI Juliang,LIU Junqiang,LI Qi,LIANG Zhixin,ZHU Wangming,SHI Zhen,GAO Yang,DENG Xiao
(Zhuha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Zhuhai,Guangdong,519015)

This paper conducted a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resource allocating of China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also known as CIQ).With definitions of certain factors,an econometric model was built.The model had been calculat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is stud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for CIQ human resource allocating.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Human Resources;Econometric Model

D630.3

E-mail:dengshiqin@zhciq.gov.cn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政策理论研究重点课题(ZH2015-03)

2016-10-10

猜你喜欢
检疫局工作量珠海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作量多源线性估算方法仿真
珠海 革命风云
掌握关键技术要领 提高油松育苗效益——访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局长、山西农科110专家苗振旺
秋季谈圃地苗木的管护——访农科110专家、山西省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局长、教授级高工苗振旺
编读往来
这条鱼今日在珠海掀起热浪!7.7亿诠释珠海水产业发展新态势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实验室工位考勤管理软件设计
中山去年进口服装同比增92.5% 质量不合格率高达35%
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