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课的设计

2017-07-03 05:44刘璁姝
课外语文·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导课,顾名思义,即导入新课,就是在开课伊始用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使其融入新课中,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的导课如桥,牵引着旧课与新知;如序幕,预示高潮和结局;如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使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课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唤醒情感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那么语文学习真正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课堂上如何利用导课的情感因素,叩击学生的心扉,达到情与景偕,情与理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情境导课

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受到气氛的感染,点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感情的共鸣,获得“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教师或通过语言或通过乐曲、影像来给予学生一种或悲凉或高兴或激动的气氛。在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事,重点收集战争中儿童生活的画面。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接着多媒体配乐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此时同学们的感情已被渲染)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期盼和平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生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母、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这时学生的激情已被点燃,并以一个积极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

(二)用故事导课

一个精彩的故事有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起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它既可以是课文内容的梗概,也可以是与中心相似的内容,目的就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后羿射日》一课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神话故事,然后课上交流,这样既理清了人物关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教学《王二小》一课时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小英雄。他假装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被打得鬼哭狼嚎……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二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放录音配乐诗《小英雄啊,王二小!》后请学生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王二小的其他事迹吗?出示视频:王二小与鬼子斗争的片段。亲情导入以激发情趣,解释课题以感知全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孩子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为下面的快速阅读做好铺垫。

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充满激情配乐朗诵了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

用你的微笑回答

你是这样的人

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

人们在心里呼唤

你是這样的人……

学生的内心深受感染则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特定的情境产生特定的情感。教师动情,学生动容。这样以唤醒情感、渲染情境为导课手段,我们的教学才会触碰学生的心灵。

二、设置疑问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课伊始疑已设,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则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妙效果。

(一)激疑、释疑导入新课

课文导课时的激疑、释疑,就是令学生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造成“欲知又止,悬而未结”的情境,然后开始新课的讲授。

例如:执教《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时直接提“鱼游到了纸上”,并质疑: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它是怎样游的?让学生大胆推测“游”字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到是对作者的赞叹,赞叹其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

教学《匆匆》一课时,可以问学生:作者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们会找到答案。当然学生一定是满心疑惑,但是我却不说破,这自然会激起了学生的疑问,使得他们迫不及待想去课文中一探究竟。这自然水到渠成地提升了效率,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二)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在语文课导课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则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因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首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孩子们的表情动作,接着让学生思考:哪些词语能形容孩子们不同的表现呢?(生回答:喧闹、兴奋不已、自豪、喜形于色;消沉、忐忑、惭愧等)为什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疑问的产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到文中一探究竟的欲望。

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这样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让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在古时候,黄河发大水,冲断了天府城外的一座浮桥,河两岸拴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大水冲走了,陷在河底的淤泥里,你们说用什么办法能把它们捞起来?”

教学《和时间赛跑》时,首先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目前世界‘百米飞人的成绩是多少吗?”学生一听,马上有了兴趣,同时心里又在犯嘀咕,这跟时间有什么关系呢?紧接着,我追问:“你们知道时间的速度是多少吗?”将两个不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悬念,在学生埋头苦思的时候引入新课。这种借用悬念、先尝后买的方法,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能使课堂立刻生动活泼起来,学生乐学而好学。

三、激发兴趣

卢梭说:教育学生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能全心地学习和思考,可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一)以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都好,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经验、社会实践、环境变化,都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在生活和习俗里找真正的范本,并且从那里吸收忠于生活的语言,巧设课堂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蟋蟀住宅》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蟋蟀和收集资料,上课时我拿出一个塑料蟋蟀,问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他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谁来写一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学习课文,既激发兴趣又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呈现意境引入新课

教师或以丰富的词汇进行描述,或以多媒体手段呈现课文内容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在悠扬的乐声中,边出示一幅幅图画,边娓娓叙述:在我们广西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儿有婀娜的壮族姑娘,神秘的原始森林,繁多的动植物,别有情趣的建筑……它是神奇大自然缔造的一个伟大奇迹,是大自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就去一睹它迷人的风采。如此导课,如一阵微风、如一汪春水,拂过学生的心境,新課的教学水到渠成。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唤醒情感、设置疑问、激发兴趣”的导课方法,可以如一缕清风“俘获”学生的心,让学生怀着一份期待,一份求知的冲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以如夜空繁星璀璨生辉,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人注目,吸引着学生跟随自己的脚步在知识海洋中尽情畅游……

参考文献

[1]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孙伟卿.语文教学基本技能训练[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3]傅慧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林文.悬念找导言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08(7).

[5]刘咏梅.语文教学中的悬念设计[J].湖南教育,2005(1).

[6]刘慧玉.未成曲调先有情——浅谈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7(20).

作者简介:刘璁姝,女,1975年生,辽宁省本溪人,毕业于本溪市师范学校,后进修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