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教学跨界的三种形式

2017-07-06 08:56陈艳芳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1期

陈艳芳

【摘要】教学跨界,指超越课题界限、冲破学科疆域、打破教育主体壁垒的教学行为。课题跨界,基于课程教育的角度来提升课堂教学;学科跨界,基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充实课程教学;主体跨界,基于社会教育的视野来完善学校教学。

【关键词】教学跨界 课题跨界 学科跨界 主体跨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061-02

教学跨界,这里指超越课题界限、冲破学科疆域、打破教育主体壁垒的教学行为。超越课题界限,就是依据课程教育目标,将教材内容进行章节整合乃至跨章节整合,重新设置新的课题内容,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调整,而且在教学任务与目标方面也有所变化。冲破学科疆域,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将本学科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本学科课堂教学功效得到有效扩张。打破教育主题壁垒,就是发挥社会教育的功能,让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步入讲坛,以改变“教师教学生学”这种教育主体分明的传统课堂模式。本文就思品教学跨界这三种形式,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课题跨界:基于课程教育的角度来提升课堂教学

课标把思品课程的内容结构体系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模块,这是从学生这个角度来审视课程内容,人教版七、八、九年级的教材,正是按照这三个模块的划分思路来编排。应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元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人为地将课程教育内容分割为上面所说的三个模块,既有悖于生活事实,同时也会削弱课程教育的功效。当然,教材在实际内容的编写中,“我”、“他人”、“集体”、“国家”、“社会”,他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融合,因此对课标三个模块的划分应以联系的观点加以理解。如八年级教材中的“讲礼貌”、“与人为善”、“树立诚信意识”等等,既可以隶属于“我与他人和集体”模块,又可以隶属于七年级教材“成长中的我”的模块。再如九年级的《责任与角色同在》课题,教材是从与他人与社会的角度来阐述每个人的责任,其实对家人或家庭尽责也是每个人的责任范畴,显然,它与八年级的“我爱我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由上可见,思品教学中的课题跨界,不仅是有效实施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课程教育的角度来提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

课题教学跨界,它要求教师站在章节或课程的层面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充实乃至补充课题教育目标以外的内容。如八年级教材中的“第三课 同侪携手前进”,它包含“同学·朋友”和“男生·女生”两方面内容。而“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则包含“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和“主动沟通 健康成长”两个要点,作为课题跨界,教师就可以把这两课整合为一课,课题为“值得珍惜的校园生活”,其中可分为“同学之谊”、“师生之缘”、“男女之情”这三个内容要点。同时在“同学之谊”内容中,注意渗透“宽容”和“诚信”品德;而在“师生之缘”内容中,注意突出教师的“人梯风格”和“蜡烛精神”,尤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关爱”行为。对于“男女之情”,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区分友情与爱情,更要引导学生认识青少年学生早恋的危害,既要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性生理机制,更要渗透如何理性地对待男女之间的情感教育,还要让学生领悟婚姻与家庭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恋爱观或婚姻观。这种整合课题的教学跨界,既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珍惜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或情感,更可以引导学生体验或享受健康和快乐的校园生活。

二、学科跨界:基于素质教育的层面来充实课程教学

课标就思品课程性质描述为:思想品德课程是“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具体地说,思品课程涉及到哲学、道德学、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法律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它为教师的学科跨界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与人为善”的品德,对具有思想和情感的人而言,“与人为善”是一种感情投资,人脉的孕育,常话说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和“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一种至理名言。“与人为善”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传统道德文化方面有诸多的记载,如果教学中引入《刘氏善举》一文: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读了此文后,学生就能很好的领悟“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涵义。尤其古代圣人曾子所说的“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种渗透哲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跨学科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的文化内涵,又可以促进学生树立“与人为善”的思想意识。

学科跨界,关键在于教学选点。所谓教学选点,就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知识点选择什么内容并提出怎样的问题来实施跨界教学。如“学会理财”内容,教材就学生结余的零用钱,先提出“你是否存银行还是作为其它方式处理”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如何理财,对初中学生而言,虽然目前乃至后读书阶段都不显得重要,但参加工作或成家后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俗话说:“吃不穷,用不穷,筹划不当一生穷。”这句话就包含了理财问题。另外,怎样理财,其中还涉及到经济学知识与原理。作为教学跨界,既要超越课程的教育任务,更要关注学生未来的生活。为此,教学中就可以渗透一些关于如何理财的知识。就理财基金,就可以介绍如:华夏基金财富宝,近七日年化利率为4.813%,万份收益为1.1201元,需要购物随时取用,而银行最高的活期年利率为0.35%。当然,比较财富宝与银行存款的收益,既要知道“近七日年化利率”和“萬份收益”的涵义,又要把财富宝收益通过数学计算转化为年利率,其中就蕴含着经济学常识的跨界教学。然而这种学科跨界的教学,何以不是贯彻“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主体跨界:基于社会教育的视野来完善学校教学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它是思品课程教育实践的指南。“生活即教育”是对思品课程性质的精要诠释,“社会即学校”,揭示了思品课程教育的方式与途径,而“教学做合一”则是强调思品课程教育,既要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更要注重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说,上面所说的“课题跨界”和“学科跨界”正是针对贯彻“生活即教育”和“教学做合一”这两大理念。

“社会即学校”,指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教育统一起来,使社会成为一个大学校,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大教育环境。在这个大教育环境里,人人既是学生,人人又是老师,这样的教育才是一种民主且完美的教育。然而传统的课程教育则是学校教师为唯一的教育主体,即“老师+学生”的单一课堂模式。所谓主体跨界,就是打破学校教师为唯一教育主体的壁垒,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都可以登上学校课堂的讲坛。

教育主体跨界,其宗旨在于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现身说法、专业指导的教育效果。如《我爱我家》课题教学,其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爱父母爱亲人。俗话说:“养儿知母”,其意思是:只有通过做父母的经历方知父母对儿女的爱心和做父母的辛劳。在该课题教学中,虽然教师通过选择一些能感染学生的母爱或父爱的案例,但由于不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因而难以达到教育所期望的效果。如果让家长来讲授如何呵护并关爱自己孩子的真实事例,那么这个家长的孩子必定会以切身的经历而深受感动,其他学生由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自然也会引起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又如在《平等尊重你我他》的课题教学中,就可以选择本班级人缘好的同学介绍自己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事例,尤其是着重介绍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或想法以及事后的反思,以感动当事者并感染其它学生。对于当事者,宽容或谅解他人错误,尤其是伤害自己的言行,不仅要努力要求克制自己不良的情绪,更要战胜为挽回颜面而呈一时之勇的心理,这正是体现一个人是否理性或是否具有涵养的表现。同学之间的矛盾或不愉快,通常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引起,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只能是一些“互让”或“互谅”的空洞说教,难以达到触及学生心灵的效果。再如“环境意识”教育,教师就可以通过学校聘请某个与环境保护工作有关的社会人士来学校上大课或开讲座,重点介绍当地的环境受到怎样的破坏以及目前政府出台了怎样的保护政策或采取了怎样的保护措施,这样让学生“看得见”或“摸得着”的教育,自然比教师解读教材的教育要好得多。当然,思品课程的教育主体还可以是已走出学校的学长、企业家、政府官员、社会成功人士等,但教师或学校必须依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择定。

教学跨界,它是大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行为,不仅要求教师对课标能做到高屋建瓴性的解读,而且要求教师对教材知识体系有着整体性的认识与贯通性的把握,不仅要求教师有着广博的学识,而且还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国家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以及民间的奇闻轶事,这样才能做到灵活自如的教学跨界,既有情趣,又有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启锋.课程的“跨界联姻”[J].中国教师报,2017年2月22日.

[2]杨振中编.文言文启蒙读本[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

[3]虞偉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