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文眼

2017-07-06 08:56梁泳怡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1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朗读

梁泳怡

【摘要】阅读教学要充分地发挥读在教学中的作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紧紧抓住语言这个核心,通过朗读擦亮文眼,体悟语言形式,从一个小标点的使用到文本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使学生胸中有所得,见得道理明,逐步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朗读 语言形式 文字意蕴 情感体验 生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077-0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读应该伴随着孩子们的学习。而读在课堂里常常以朗读的形式来呈现,有滋有味地朗读是读者理解词意的必经之路。正所谓,心既托身于言,言亦寄情于字。文本里的语言文字之间泛着真情的味道,不能让学生满足于表面字义的知晓,而应真情地朗读反复体验,究其深意。

一、读出文字的意韵

萧红的《火烧云》是一部文学经典,它具有“儿童习语式”的语言风格,读来像是一首儿童诗。文中华丽词藻不多,但朴实的语言铺盖着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了一幅家乡风情画。正所谓“简洁而后生动、朴素而后华丽。”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萧红的那份深情呢:我带领孩子们朗读课文,帮助孩子渐入佳境。语气词的串联妙用,在字里行间舒缓了语气,读出了乡里人慢节奏生活的闲情逸致。静观句子结构,词语组合,让学生体悟句子的语言形式。聪明的孩子一下子把注意力转移到课文里“的”、“了”等语气助词上。全篇课文共有21个“了”,句尾共使用了9个“的”。读来为何不觉有啰嗦之感?

我让孩子们把“的”、“了”读得轻点再轻点,短点再短点。“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一句一顿间,更富节奏感了,情感更饱和了。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这几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它们都以相同的语气词结尾,好比是给句子加了节拍器。

再来读读这个文段,“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有了前面的经验,孩子们发现前半段的语气词“的”,在后半段消失了。通过两段的比读,语速自然在加快,感觉火烧云也像在加速变化。语气词虽不表义,可它能控制句子的节奏,促进表情达意。

二、读出文字的意境

在朗读课文时,披文入情,借助想象,让学生耳与心谋,将文本语言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读着语言大师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里面用词妥帖、传神。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孩子们的嗓音清脆,语调明快,随着四个“时而”带出的小短句,一呼一吸间,“宽”、“窄”、“缓”、“急”四字的婉转灵动,唤醒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记忆,联系生活所见,溪流随山势变化的美妙形影与声调在脑海里呈现。学生边读边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相遇。正所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再读这段文字: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读着这样的句子,仿佛那卧在小船上的人变成了自己,心里不由得嘱咐自己,千万不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圈划“昏暗、朝我、挤压”等词,让学生体会这是表达作者感受的词语,我们朗读其中,感作者之受,体作者之境,与语境相通。这时,老师再逐句引读,使学生脑海中的画面越来越清晰,文字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产生共鸣,对山石的逼迫和挤压感更真切,有如身临其境。

三、读出文字的意情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无疑是一篇经典散文。老师范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读着诗一般的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化作有声的语言,文字间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痛苦和无奈。仔细回味那一闪而过的内心,让孩子们重回读者的角色,观察其文字本身的形式,体察内在活跃的语言。段首的三个排比句,结构相同,读来朗朗上口。“去”和“来”、“枯”和“青”、“谢”与“开”的三组反义词连用,与下文形成了比照,心里不由得感喟时间的匆匆。孩子们自由朗读,读读再停停,渐见意味,把“燕子”、“杨柳”、“桃花”这些世间美好的事物,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进行相关联,引起学生对“时间匆匆”的人生思考。为什么人的时光不能像燕子、杨柳、桃花那样生生不息呢?从大人里听来的人有来生,又是否真实存在呢?读之思之,思之问之,段尾的几个追问显然是无人能够回答的,这样的追问也只是作者的叹息,还带着孩子们的疑问与思考。这一切的言语皆转化为情语。

读,贯穿于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用语言纺织而成的纽带,可以带领学生从读中生发文字表达的意蕴,生发情感体验,生发思维。自己曾经是如何地着迷于研究发掘每篇课文里的人文性,总是觉得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于是便不厌其烦地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上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会。这样的课堂耗时多,效果差。每到写作时,孩子们的遣词造句能力是有所提高,可是對文章的结构、整体脉络的安排却缺乏条理性,最后造成偏题、中心不突出等写作现象发生,而我却把着落点归根于孩子们的阅读量不够,淡化了对学生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的培养。学生在读中习得语言的精妙,提升对语言形式的敏感力,为日后规范、熟练、巧妙地驾驭语言奠定基础。带着这些思考,力图从质的角度提高读的品位,触及学生的心灵,构建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滥觞与辉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57-280.

[2] 斯蒂芬·克拉生.阅读的力量[M].新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100-120.

[3]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市:南海出版社,2012:127-134.

[4] 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12-120.

[5] 赵介平.朗读的魅力:语文教师实用指南[M].山西:山西出版社,2012:86-107.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朗读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