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域下学校体育培养目的的重新思考

2017-07-12 10:38赵美芹
运动 2017年17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学校

田 野,赵美芹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山东 烟台 264199)

新视域下学校体育培养目的的重新思考

田 野,赵美芹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研室,山东 烟台 264199)

本文主要总结学校体育多年发展历程,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不同发展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进行总结。就目前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梳理,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学校体育面临的功能转变进行分析。在前面学者研究基础上就学校体育在新形势下的培养目的提出几点建议:细化学校体育作用于人全面发展的功能;梳理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学校体育健康良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体育;培养目的;重新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政策文件达到数十件,1990年《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相继出台是20世纪国家制定的关于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层次最高、最全面的行政法规。纲领性的教育文件对深化教育改革、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引领下,科研工作者对学校体育新形势下培养目的进行了总结研究,目前关注较多的提法集中如下。体质教育说:体育是身体教育或体质教育的简称,指的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增强体质的知识、技能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实际锻炼身体的过程。此种说法从20世纪70年代由著名体育教育家徐英超等人在对北京市50多所中小学体育课程调研的情况下提出,当时深为人们认可,该学说一直延续到现在。“健康人”的形象是一个有规律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养成良好习惯及控制精神压力,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全面健康并具有良好体魄的人;是一个有活力、有生气、充满智慧的人。

1 不同的社会诉求,使得当前学校体育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1 社会赋予学校体育太多的宏观教育目标,一时之间难以消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三维体育观的推进下,学校体育的功能迅速从生物层面向心理、社会等各个领域扩展。时至今日,关于学校体育功能的不同表述已有数十条之多,内容涉及从个人的身体、心理、道德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竞技、休闲等,其容量之大几乎无所不包。现代社会赋予学校体育教育目的以外的社会功能,在学校体育实施的各个环节中,看似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殊不知学校体育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其在如此众多的大领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这其中有来自教育教学文件对体育课程的限制,教学物质、人力资源,以及学生教师固有的体育教学传统概念都成为阻碍学校体育向前突破的瓶颈。

1.2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竞技体育难以形成有效对接,缺乏有机融合的土壤

社会体育又称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是通过专业的、系统的技术训练,以取得优异比赛成绩为主要目的,在此基础上能够不断突破现有的运动极限,是以运动成绩为主要衡量标准,极少数人能够参与其中。

而作为学校体育的定位,应是介于两者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我们从学校体育的培养主体来看,学校体育面向的是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最具有学习能力的阶段,也是身体素质发展最好的时段,通过运动技能的传授,使得学生们能够掌握一定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双轨发展,导致体育资源利用分散,运动员选材途径单一,体育物质资源难以实现其最大化的价值。同时,学校体育技能培养针对性较差,不能充分满足体育优等生参与重大体育比赛的需求,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有机融合应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路线。

时至今日,我们才看到国家在该问题上做出的重大突破,2015年1月中国篮协出台重大改革决定。2015—2016赛季中职篮进行“选秀大会”,在参与选秀的3类人群中,就涉及到大学生群体,作为大学生运动员培养基石的学校体育,新形势下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应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好政策,给学校体育培养模式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现今学校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带动帮扶作用也有限,许多在校生一旦步入社会,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对于体育基本上零参与,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建立起来的体育兴趣受到来自于工作、生活的压力而逐渐消失,习得的运动技能及掌握的体育知识也逐渐忘却。

2 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重新认识

学校体育的培养目的不应是一个词、一句话去囊括的,所谓体质教育说、健康教育说、运动文化传习等多种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体育课堂之上的,都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载体,都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演变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使用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些应是我们为达到培养目的所使用的媒介和有效利用的工具。那么,在这一互动的环节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我们面对的是学生这一主体,作为学习主体他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吸取。教学成果的好坏不能以体质测试数据或者说是体育知识问卷答分进行单一的评判,学校体育的教育目的应是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体验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素养。

2.1 学校体育课程理念重新审视

作为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学校体育培养方向大目标的界定下,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可以深入与细化。普通体育课的存在是建立在学校专业课程大背景下,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但是体育课培养环境与培养目标的独特性要求我们要以不同的视角对待,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主体,需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内容的构建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充分发挥现有体育教学资源作用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的空间层面培养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作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应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指标以及内容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对学生运动成绩的甄别和选拔不能作为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运动基础及身体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他在运动成绩上的极限高度,如果此时仍然看重运动成绩指标在考核内容中的比重,无疑对体育课的良性发展裹上了一层包袱。应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拓展评价的内容,注重学生在学习态度、课堂行为、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进展幅度方面的表现。

2.2 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育目的实现的源动力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程仍偏重于传统运动项目和传统教学方式,体育课程内容的指向比较单一,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够广阔,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难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首先,集思广益,拓宽教学理念,使我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堂,横向上可以借鉴其他优秀课程的教学观点,纵向上可以对不同学龄阶段的体育课堂模式进行整合。其次,优化体育课堂行为,增强课堂感染力。体育课堂的组成要素包含教学大纲、教材、讲稿等客观存在;也包含课堂的参与者、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软因素;同时,来自于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师生关系的养成等方面因素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因此,课堂的教授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是需要教学主客体悉心培育的艺术载体。

[1]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学校体育30年[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3.

[2]蔡理.社会需要与学校体育目的[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0(4):40-42.

[3]马卫平,范运祥.受过良好体育教育人的形象探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2):87-90.

[4]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沉思[J ].南京体育学院学院报,2011(1):4-6.

G807.0

A

1674-151X(2017)17-06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7.036

投稿日期:2017-06-27

田野(1983—),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学校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