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初探

2017-07-27 06:13白沚凡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立体化学习者资源

洪 清,白沚凡

(肇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初探

洪 清,白沚凡

(肇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通过解析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和立体化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三个概念的内涵,探寻如何有效设计和构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即从教学文件与方法指导、学习任务、学习拓展等维度实现内容模块的构建,并遵循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设计原则,结合各级各类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需求,通过视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开放在线课程、移动课程和课程学习包等形式,借助网络及移动平台、微课程、翻转课堂、泛在学习和混合型教学模式等理念和方式,最终予以实现和应用。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搭建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对于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运用教育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是各级教育阶段进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也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实际,对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进行分类、制作、整合与优化,能有效促进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实现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各个阶段梯度学习、贯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框架

(一)教师教育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师资来源和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教师教育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它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将教师视为拥有异于一般知识的专业人员,能够根据其特有的专业经验,为特定对象提供专业的服务。”这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从终身教育的层面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且不论是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基础教育阶段、高校教师还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都应该经过专门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才可获得教师任职资质[1]。

(二)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课程资源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2]。素材性资源指构成课程素材或来源的资源,即供学习者学习的内容;条件性资源即是影响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资源,它不直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当然,许多课程资源并没有明确划定为是素材性资源还是条件性资源,而是兼具有两者特点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空间等。

(三)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从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来看,与教师专业发展有关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均属于教师教育课程的素材性资源;从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来看,与实施专业教师培养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各种软硬件设施和综合环境等均属于教师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立体化设计,就是打造一个适用于面授学习和在线教育相结合的资源模式。根据教学过程和应用目标,本文将该课程资源分为主体资源与配套资源两大部分。其中,课程的主体资源是指同教学内容有关的整体性资源,用来满足教学设计、教学辅导和互动交流等教学环节的资源;课程配套资源是指教师(或课程团队)在课程主体资源基础上更新、优化的教学相关材料,包括教学过程中额外产生和使用的文本、音视频、多媒体及虚拟实训材料等。

二、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的模块设计

依据“一体化、标准化、多元化、网络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充分考虑各级各类院校在搭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中要面对的实际状况,笔者对课程资源实行模块化的设计,并针对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需要,根据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需要,以及学历教育中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立体化设计。

(一)内容模块的设计

结合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特点,学校资源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制定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并建立一个多目录层级的文件包(见表1),各级目录均包含有其子目录、所需文件和相关说明,并提供范例。根据模块化思想设计和搭建起来的内容规范,能让课程资源不仅具有较为完整的内容,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和教务管理需要,而且经由统一的规范制作,将大大方便后续可能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同时,不同模块对应不同功能,方便教师和学习者“即查即用”。

表1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内容规范

根据这一规范目录搭建起来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一方面可以方便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更好地服务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也将在这一规范体系中变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

(二)一体化内容的设计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在建设初期就应考虑到实际办学需求和教学需要,考虑到不同教育层次(本科、专科)的纵向关联,以及不同教育类别(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的横向贯通,促进“大学—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资源整合,实现该课程资源建设立体化、贯通型的一体化建设。

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设计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教学层次一体化建设:对本科和专科课程进行关联设计,通过课程名称或格式的变化对课程资源的层次进行形式划分,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内容衔接;二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建设:将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部分与一线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明确教育理论与教育实习、教学实训的相互联系;三是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一体化建设:课程内容要与对应的教学设计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内容,且突出课程重点。这样的一体化设计,能使不同类型学习者——不论在校学生、在职教师还是其他对教师教育有学习需求的人群——在学习立交桥中开展适合自身层次的学习活动,同时能满足较低层次学习者向较高层次纵向直通。

三、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形式设计

教师教育课程以培养专业化教师人才队伍为目标。在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设计的基础上,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以多种呈现形式为载体予以实现,包括视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开放在线课程、移动课程和课程学习包等形式,进而打造出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

(一)教师教育课程主体资源实现形式

1.视频课程

视频课程是以授课视频为主,主要讲解课程主体内容、教学重难点和典型案例①参考美国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和国内的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学堂在线(https://www.xuetangx.com)、清华学堂在线(http://tsinghua.xuetangx.com)等MOOC平台的资源实现形式。。视频课程建设初期,可先将教师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制作成视频,然后依据当前网络课程的特点和制作要求,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整体设计。随着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日益推进和成熟,再逐步将视频课程投放到在线网络平台。

2.精品资源共享课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能够集中体现一所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水平,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集中反应,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包含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材料、辅导系统、互动机制和教学评价在内的完整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可从已建成的视频课程中挑选出具有学科代表性且教学成效突出的教师教育课程,在增强技术平台应用性和交互性的基础上,使已有的优质视频资源逐步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②参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course.jingpinke.com)课程建设平台。。

3.开放在线课程

开放在线课程即指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它包含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辅导答疑、在线测试和互动交流等多个模块。开放在线课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4]。将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资源进行网络化制作,并尽可能实现对所有课程的全面覆盖,这是构建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群的基础。

4.移动课程

移动课程是顺应当前移动设备发展和在线学习用户迅速增长而开发的课程形式,主要适于移动电话、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5]。根据教师教育各专业不同知识点的特点,组建专业的教学设计团队,挑选其中适合建成移动课程的内容进行开发制作,同时,对于学校已有的微课资源,也可将其中的优质资源升级为移动课程。

5.课程学习包

课程学习包是指含有课程教材、教学素材、实训课件、教学互动、模拟试题、复习指导等材料的实物整体,如教材、光盘、部分工具和材料的合集[6]。课程学习包的使用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部分特殊课程,如需要手工素材支撑的课程(如师范生的板书课等)和部分实训课程(如微格教学);二是为不方便获得网络资源的学习者提供便利。

(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立体化实现路径

视频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移动课程、开放在线课程、课程学习包这五种资源呈现形式共同构成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这五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从教学内容覆盖面和技术实现手段来说,相互间存在包含关系。

学校可在课程主体资源的基础上,先建设视频课程,然后挑选出其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再技术升级为移动课程,而这些所有的课程资源都可以纳入开放在线课程体系。当然,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课程资源的建设,仅依靠教师自身是不可能开发出来的,需要教师组内、学科教师间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深度研究,需要在完备的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需要任课教师与技术人员紧密的交流沟通,需要在教学实际使用和体验中反复测试,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的构建。

第一,全面建设视频课程。视频课程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建设视频课程,就是对专业教师培养或培训方案内的课程实现数字化覆盖,只需通过数字化制作和内容规范进行技术操作,即可搭建一个较为全面的视频课程框架,构建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群。

第二,择优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课程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普通课程的数字化升级,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传、帮、带”作用,有利于培养专业的资源建设队伍。学校从已建成的视频课程中挑选质量优、队伍强、成效好的课程,结合在线教育专家的相关指导,进一步将其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求短期内数量增长,而是成熟一批建设一批,逐渐形成丰富的、精品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

第三,将专业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建设成开放在线课程。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开放在线课程是一种更为形象、直观和有效的学习资源,也是全新的一种学习模式,建设过程也更加耗时耗力。因此,开放在线课程应将教师培养或培训的主干课、核心课予以优先上线,如教育理论类课程、教育科研方法类课程、学科课程等,在技术成熟、在线学习者反馈良好的情况下逐步上线其他课程,如通识类课程、素养类课程等。

第四,从已有的视频课程中挑选适宜的课程建设移动课程。移动课程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或知识点是否适宜通过移动终端来呈现、是否适宜碎片化学习等因素,例如教育思想类、教育热点问题、教学示范课、学习论等一些课程。移动课程作为信息时代特有学习形式,是对课程主体资源的有力补充,极大程度上方便各级各类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第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课程学习包。课程学习包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中使用:一是当学习者不便获得网络资源时;二是部分无法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殊课程。前者可根据已有资源以纸质或电子版形式供学习者使用;后者则需另行设计和制作。课程学习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建设。在教师教育课程应用过程中,在校师范生和部分在职教师都将是课程学习包的受益者。

上述五种形式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包含、互相联系的共存关系,不仅要实现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还要保证五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实现同步更新。

四、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策略

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的应用,应同时考虑全日制学生(师范生)、在职教师和远程学习者。通过搭建这样的资源平台,结合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和教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第一,建设优质的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平台既包括一般意义的在线学习平台,也包括移动学习平台。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不能孤立地进行,应将其与移动学习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实行统筹建设,两个平台在数据资源、空间资源和学习体验上能够做到有效同步。

第二,以微课形式打造专业知识框架与核心课程群。在考虑学习者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探索组织学习材料的最佳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时间设定,将各学科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再将不同微课按照专业知识框架进行关联和整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群。

第三,应用“翻转课堂”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师的培养强调理论性与实操性结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尤其重视实践、实训环节,“翻转课堂”无疑是适应教师培养和教师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的支撑下,教师可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于教学设计:即安排师范生或在职教师在课外时间在线完成规定课程学习,之后把作业任务带到课堂上完成,如答疑互动、作业点评、主题沙龙、说评课等,或在课堂上完成某些对应的实践任务,如教师教学风格凝练,等等。

第四,将泛在学习理念与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课程资源建设中。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U-Learning),指的是无时无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7]在线学习平台与移动学习平台的搭建为学习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环境,这是“泛在学习”理念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可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师教育课程中,将会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的效能,并引导学习者使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五、结语

当前,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课程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教师教育的现实情况和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从课程资源概念解析、内容模块设计、资源实现形式和建设策略等方面,探索了如何实现教师教育立体化课程资源统筹建设的问题,而整个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始终在于提高教师队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工程、创新育人模式等。期望通过搭建立体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培养、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1] 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siness/2546/htm l,2002-02-02.

[2]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58-63.

[3] 文继奎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基于中外网络公开课的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102-106.

[4] 姜霞.建构主义下的网络课程评价研究[J].教育观察旬刊.2013,2(1):52-55..

[5] 张岸,汪岩.基于移动电话进行移动学习的课程资源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7(13):208-209.

[6] 黄黎明.信念视域下的课程学习包:技术主义的突围[J].教育导刊.2013(2):18-21.

[7] Yacine A tif,Liren Zhang.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QoS in Ubiquitous Learning[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6,41 (11):148-156.

Construction of Stereoscopic Curriculum Resource System of Teacher Education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HONGQing,BAIZhifan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of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21China)

A 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stereoscopic curriculum resources of teacher educ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design stereoscopic curriculum resource system in teachereducation,inclu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module from teaching filesandmethod instruction,learning tasks and learning extension etc..Follow 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of the horizontal integration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in order to fulfill various types of teachers’training needs,we need to integrate notonly all kinds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under information environment,such as network courses,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opening online classes,mobile courses,curriculum packages and other forms,but also 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methods and ideas,such as network andmobile platform,m icro-curriculum,flipped classroom,ubiquitous learning andm ixed teachingmodel.

Teachereducation;curriculum resource;stereoscopic curriculum resource system

G40-057

A

1009-8445(2017)04-0072-05

(责任编辑:杨怀玫)

2017-01-10

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肇庆学院教学改革特别项目《肇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GWT201203)

洪 清(1987-),女,福建漳州人,肇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白沚凡(1988-),女,辽宁辽阳人,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立体化学习者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曲曲通”立体化声乐教材建设实践探索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建构班级立体化阅读体系的实践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一把“条举”的“立体化治理”突围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资源回收
立体化监控在广东省路网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