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2017-07-31 20:35陈红张重阳徐俊祥
河北医药 2017年16期
关键词:心肺成功率心脏

陈红 张重阳 徐俊祥

·论著·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分析

陈红 张重阳 徐俊祥

目的 分析院前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存活率。方法 146例心脏骤停患者根据发生地点分为院前组(n=87)和院内组(n=59)。2组均给予心肺复苏治疗,包括胸外心脏按压、畅通呼吸道、电除颤等,比较2组复苏总有效率、自助循环恢复情况、血压、心肺复苏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与第一旁观者的救治尤其相关,心肺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心肺复苏术必须向普通群众普及,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院前;院内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该病是由于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引起机体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等症状,具有起病急、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临床救治难度大,约80%的患者死于室颤、室速等室性心律失常[1,2]。目前,心肺复苏是临床救治心脏骤停的关键措施,通过及时有效的胸外按压、畅通呼吸道、除颤等一系列方式促使心脏恢复自助循环[3,4]。本研究对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自秦皇岛海港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146例,其中有92例患者有明确病史。146例患者中男101例,女45例;年龄28岁~87岁,平均56.32岁。根据心脏骤停发生地点分为2组,院前组87例,院内组59例。院前组发生在家中53例,其他场所34例;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5~20 min,旁观者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的有6例,其余81例均为旁观者拨打120急救电话医务人员赶到现场后实施的心肺复苏术;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47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脑血管疾病26例(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呼吸衰竭10例、急性中毒4例。院内组实施心肺复苏的时间最短的为1 min,最长的为3 min,均为专业的医务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有37例发生在急诊室,其余22例发生在其他住院科室及就诊科室以及医院的楼道等其他场所;心脏骤停原因:心血管疾病33例(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脑血管疾病18例(脑梗死、脑出血等)、急性呼吸衰竭6例、急性中毒2例。2组年龄、性别比、心脏骤停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制定的心脏骤停诊断标准[5];②经医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患者;③病例资料完整者。

1.2.2 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患者;②病例资料不完整者;③严重心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患者;④精神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判断心脏骤停后立即行心肺复苏术(2015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进行有效的心脏胸外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min,按压深度5~6 cm),快速建立人工气道,控制呼吸频率8~10次/min,同时加强心电监护,若患者出现室颤时应及时进行电除颤,正确使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复苏药物。

1.4 观察指标 ①复苏总有效率;②自助循环恢复情况;③血压;④心肺复苏各项指标;⑤并发症发生情况;⑥预后。

1.5 心脏骤停判定标准 突发意识丧失,昏迷,瞳孔散大,脸色苍白或紫绀, 呼吸微弱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或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室速或心室停搏动。

1.6 心肺复苏成功判定标准 成功:经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心律恢复时间超过24 h,意识恢复,面色红润,瞳孔出现对光反射,有眼球 活动、手脚抽动、睫毛反射、咳嗽、吞咽等生理反射;有效:经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心律恢复时间超过20 min但未能维持超过24 h;无效:经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心律未恢复。

1.7 存活判定标准 心肺复苏后心脏骤停患者存活时间超过3个月,CPC分级为1~3级,未出现重度脑功能障碍。

2 结果

2.1 2组复苏总有效率比较 87例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后抢救成功8例,有效2例,无效77例,总有效率为11.49%(10/87),其中第一时间旁观者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抢救成功的占4例;59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后抢救成功35例,有效9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4.58%(44/59)。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复苏总有效率比较 例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2.2 2组自助循环恢复情况比较 2组经救治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院前组自助循环恢复12例,自助循环恢复概率为13.79%(12/87),自助循环恢复时间为(8.60±1.03)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47例,自助循环恢复概率为79.66%(47/59),自助循环恢复时间为(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前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较院前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自助循环恢复情况比较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2.3 2组血压比较 院前组SBP、DBP分别为(75.24±8.42)mm Hg、(50.87±6.58)mm Hg;院内组SBP、DBP分别为(93.85±11.60)mm Hg、(63.96±9.54)mm Hg。院内组SBP、DBP较院前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2组心肺复苏各项指标比较 院内组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较院前组显著缩短,乳酸浓度较院前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和院内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入ICU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组别SBPDBP院前组(n=87)75.24±8.4250.87±6.58院内组(n=59)93.85±11.60∗63.96±9.54∗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组别心肺复苏开始时间(min)心肺复苏持续时间(min)开始除颤时间(min)入ICU时间(min)乳酸(mmol/L)院前组(n=87)25.09±3.5653.21±6.4322.79±3.565.45±0.7111.06±1.47院内组(n=59)2.10±0.32∗52.17±6.279.48±1.10∗5.42±0.645.37±0.59∗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2.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院内组呼吸衰竭、DIC、脑疝、肾衰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院前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2.6 2组预后比较 院内组存活率较院前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预后比较

注:与院前组比较,*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为严重的急危重症。心脏骤停后患者心、脑、肺、肾等全身各器官由于缺血、缺氧导致不可逆损坏,最终导致死亡。据报道,全球每年发生心脏骤停人数高达800~900万人[6],我国每年发生人数约为54.4万人,且仍呈现上升趋势[7]。发达国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生存率为6.5%~15.0%[8],我国成功率不足1%,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

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分秒必争,心肺复苏术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全球心脏骤停患者人数中约80%的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前,由于老百姓缺乏最基本的急救知识,院前缺乏必要、充足的抢救设备、药物和紧急救治的手段,使得院前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降低,远远低于院内,我国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不足1%,而院内复苏成功率则为12%~24%[9]。在院前急救中,一般患者从被发现到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心脏骤停时间一般较长,大多数超过4~6 min复苏最佳时机,复苏成功可能性极小,虽然急救人员大都能在10 min内到达急救现场,但因为现场缺少旁观者或第一目击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术,使得大部分心脏骤停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而错失了心脏骤停后4~6 min宝贵的复苏的黄金时间。本组资料中仅有6例患者接受了旁观者实施的心肺复苏术,而这6例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所以,院前旁观的群众是最直接的目击者与参与者,只有他们掌握了急救知识,积极开展自救互救,才能为专业医疗人员提高抢救成功率打下良好的抢救基础[10,11],才能为心脏骤停患者赢取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复苏率和存活率[12]。

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常常突发难以预测,抢救成功的关键除与原发病的轻重程度有关外,还与开始复苏的时间,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得科学、有效地抢救方法也有重要关系,及时有效的心脏按压是抢救成功关键的一步,决定了大脑和心脏的缺氧缺血情况能否及时快速的得以解决,进而直接影响到复苏的成功率。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尤其强调了心脏按压的重要性。心跳停止后,血液停止流动,应用胸外心脏按压压迫胸骨和脊柱间的心脏而使心脏继续泵血,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脏按压后,血液才能在心脏及大血管内开始循环,但维持的心排量不稳定,说明外周的循环甚至微循环的情况与所测部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向老百姓普及心肺复苏的知识非常重要,让第一旁观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脏按压是非常必要的,正确识别心脏骤停,及时进行心脏按压,达到最佳时效性,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的机会。而且徒手心脏按压院外可操作性强,简单易学,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及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准CPR在国际上一直备受推崇,使得院前、院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大大提高[13]。

本研究结果表明,院前组、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11.49%、74.58%,院内组复苏总有效率较院内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分别为13.79%、79.66%,自助循环恢复时间分别为(8.60±1.03)min、(4.26±0.58)min,院内组自助循环恢复概率较院内组显著提高,自助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院前组比较,院内组SBP、DBP、存活率显著升高,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显著缩短,乳酸浓度、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越早,越能尽早促使患者自助循环恢复和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液灌注恢复, 从而提高患者存活率。

目前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工作仍存在很大的挑战,要求急救工作者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向广大群众普及急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尤其重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院前的心肺复苏模式,提高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把“百姓生命更健康,百姓家庭更幸福”作为我们的誓言。

1 Morrison LJ,Neumar RW,Zimmerman JL,et al.Strategies forimproving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the United States:2013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3,127:1538-1563.

2 Kushaharan S,Ravindranath T,Sanjiv V.Prognosti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ospital survival in comatose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World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3,37:103-110.

3 Ong ME,Quah JL,Annathurai A,et al.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by training dedicated cardiac arrest teams incorporating a mechanical load-distributing device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Resuscitation,2013,84:508-514.

4 Fallat Mary E.Withholding or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in pediatric out-of-hospital traumat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Pediatrics,2014,133:1104-1116.

5 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92.

6 Mehra R.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sudden cardiac death.J Electrocardiol,2007,40:S118-S122.

7 张在其,陈文际,陈玮莹,等.福州市鼓楼区1255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广东医学,2010,31:2841-2845.

8 尹存芳,胡辉莹.胸外按压研究新进展.中国急救医学,2013,33:981-985.

9 任晓红,单飞.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院前急救心脏骤停的影响.中国急救医学,2012,32:554-556.

10 刘奕然.天津市某地496例次社区出诊患者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825-827.

11 王立祥,郑静晨.从心源性猝死谈建立家庭自助急救体系.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57-458.

12 胡淑珍,夏海鸥,王国文.122例猝死病人的流行病学分析及其对社区护理工作的启示.护理研究,2013,27:182-184.

13 吴秀玲,张秀云,董春梅.院外心肺复苏成功与失败原因探讨.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6:277-278.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6.019

066000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急诊科(陈红);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张重阳);河北省秦皇岛市卫生应急调度中心(徐俊祥)

R 605.974

A

1002-7386(2017)16-2475-03

2017-03-12)

猜你喜欢
心肺成功率心脏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脏
如何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研究发现:面试排第四,成功率最高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