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类型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

2017-07-31 20:35江旭麦晓雯张鞠蕾张详钦
河北医药 2017年16期
关键词:经颅头晕椎动脉

江旭 麦晓雯 张鞠蕾 张详钦

·论著·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类型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分析

江旭 麦晓雯 张鞠蕾 张详钦

目的 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不同类型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医院收治的131例头晕患者,均对所有患者行TCD检查。结果 共有25例血流速度为正常状态。血流速度增高和血流速度减低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男性血流速度减低的发生率高于女性[83.78%(31/37)比5.80%(4/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正常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27.43±0.32)cm/s比(52.12±5.98)cm/s],平均搏动指数显著高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1.59±0.35)比(1.43±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其它易导致颈部疲劳受损的从业人群以及伏案工作者作为头晕的高发人群,其中男性的发病率低于女性,TCD属于价廉、安全无创、灵敏的检查手段,在头晕患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头晕;脑血流动力

头晕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常常出现在中枢性疾病、全身系统疾病以及前庭系疾病中,尽管众多因素均可能会引发头晕现象出现,然而常常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1]。在检测颅内血管功能中较为简便的方式是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当前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推广使用,此方式可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出确切的反应,在鉴别脑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因素所导致的头晕中可发挥重要的鉴别作用[2]。为探讨头晕患者的脑血管功能情况,本文就TCD对不同类型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31例头晕患者,其中男51例,女80例;年龄26~75岁,平均(46.74±2.36)岁。共有53例为头晕,78例为发作性眩晕。其中共有9例为急性发作的严重头晕,11例为周期性发作的位置性头晕,19例属于复发作的头晕,14例为持续性头晕。纳入标准:(1)依从性较好者,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本次研究;(2)无精神疾病史;(3)无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颅内占位性病变、外伤、中毒、感染、耳源性所致的头晕;(2)伴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3)当前患者正在配合其他项目研究。整个研究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下完成,同时获得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与实施。体位/头改变导致头晕发作者共有67例,20例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右或左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者共有18例,27例伴有颈枕痛及颈部不适,8例伴有头痛症状,11例出现视物模糊、眼前发黑或晃动,耳鸣、晕厥、及走路不稳者各3例。通过对所有患者给予颈椎拍片发现11例患者无异常,120例患者颈椎出现退行性变化。通过职业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从事容易导致颈部疲劳受损的工作以及伏案工作,均属于周期性发作的位置性头晕。

1.2 TCD方法 使用法国爱普生Atys-ExplorerCVS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使用2 MHz脉冲波探头,在探测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时通过颖窗和枕窗做出观察,对音频信号、脉动指数、频谱形态、血流方向、血流速度等进行观察。

1.3 诊断标准 平均血流速度>120~140 cm/s可确诊为血管痉挛,经血管造影检查能发现血管内径相对减小;平均血流速度为80 cm/s和95 cm/s可诊断为血管痉挛速度低限;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加25~50 cm/s可诊断为异常。

2 结果

2.1 共有25例血流速度为正常状态,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2~74岁,平均(61.23±2.14)岁;正常人群以60岁左右居多,PI值增高者共有2例,动脉硬化1例。

2.2 血流速度增高

2.2.1 67例为V-BA增高,有34例属于3条动脉增色增高,有4例异常增高,为异常值上限的2~4倍,并且存在杂音及频谱紊乱,动脉硬化频谱者有2例,3例属于明显增高。在67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为颅内各动脉流速增高,其余31例为前循环动脉流速增高,23例属于PCA流速增高,1例伴前循环流速减低。

2.2.2 有4例患者属于单纯前循环动脉增高,检出ACA 5条,MCA 1条。血流速度增高患者占54.20%(71/131),年龄26~70岁,男性8.45%(6/131),女性91.55%(65/131)。

2.3 血流速度减低

2.3.1 34例为V-BA减低,有13例患者属于3条动脉减低,4例患者伴有PI值增高、明显减低,其余患者为V-BA中的1条或2条流速减低,VA减低占到多数。仅有1例患者为颅内各动脉流速,年龄为72岁,PI值明显增高,频谱呈现为动脉硬化高阻碍波型,剩余2例患者伴前循环(一侧ACA)流速增高,4例患者伴前循环流速减低,PCA流速减低者有12例。

2.3.2 单纯前循环减低:仅有2例患者为单纯前循环减低,V-BA流速处于正常范围偏低状态。本组中共有35例患者,年龄26~73岁,其中女性11.43%(4/131),男性88.57%(31/131)。

2.4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年龄关系血流速度增高和血流速度减低和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1。

表1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年龄关系 例

2.5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性别关系 血流速度减低和血流速度增高和患者的性别存在明显关联性,其中男性血流速度减低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性别关系 例

2.6 血流正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指标比较 血流动力学正常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平均搏动指数显著高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类别收缩期峰值流速(cm/s)平均搏动指数血流动力学正常(n=25)27.43±0.321.59±0.35血流动力学改变(n=106)52.12±5.981.43±0.21t值20.5762.971P值0.0000.004

3 讨论

头晕是受到多个系统病变影响而出现的主观感觉障碍,其中眩晕作为具有代表性和最常见的一种症状[3]。就广义上而言,眩晕主要是指头重脚轻、头沉、头晕,存在或不存在旋转感[4]。患者常常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出现眩晕,将颅内占位性病变、头外伤、眼疾、全身性疾病等因素所导致的眩晕排除后,大部分老年患者的病因均和脑动脉硬化等相关,但在中青年患者中常常缺乏定位体征,经EEC、MR、CT等多项检查,几乎难以发现异常状况,曾经临床中依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治疗,均缺乏明显的效果[5,6]。近年来,伴随着TCD的广泛推广使用,得出VBI等头晕患者的脑血管,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了显著改变。但均存在不同的研究结果,其中有小部分属于V-BA血流速度增高,占到大部分为V-BA血流速度减低[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常会减少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导致前庭神经核、前庭迷路等缺血而发生眩晕,常常也会伴有耳鸣症状[8,9]。一旦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而给脊髓运动神经元有联系的脑干网状结构造成影响时,患者可能会发生突发性昏厥,也被称之为猝倒症[10]。本次研究中的耳鸣、昏厥者各有3例。

本次研究中患者经TCD检查后,共有25例血流速度为正常状态,其余106例患者伴有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血流动力学正常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平均搏动指数显著高于血流动力学改变者。在头晕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低或增高作为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主要形式,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增高,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前循环动脉血流减低或增高。在不同性别中脑血流动力学存在不同表现形式,在大部分女性患者中表现为血流速度增高,在大部分男性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男女两性植物神经在椎动脉丛受到刺激后而出现的不同反应而致。除此之外,在131例患者中,女性患者61.69%,究其原因可能和女性者易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还有就是在高发人群中,大部分以女性从业者为主有关。年龄差异,伴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有越来越少的患者伴有血流速度增快现象,然而大部分患者为血流速度减低,但无明显差异性。和颈肌劳损、颈椎退行性变、无菌性炎症有关,其中在颈椎病变患者中,TCD的异常率高达79.49%,年轻女性作为无颈椎病的头晕患者,血流速度增快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从本次研究中的131例患者TCD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且和临床症状相结合发现头晕较为常见的病因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1)颈椎推行性病变,因骨质增生而导致的椎动脉受压者较少,大部分是因为颈椎增生肥大而给椎动脉造成刺激性影响而致,出现反射性收缩,缩小官腔,减少供血,尤其是在头部转动时,因为一侧椎动脉血流量降低,再加之另一侧受到过度刺激、反射、牵拉影响,而发生血管收缩,降低了血流量,难以实现代偿作用,因此容易出现上述临床症状[11,12]。(2)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官腔狭窄或阻塞,其中以老年人群为主,较长的病程,并且进展较为缓慢[13]。(3)无菌性炎症以及颈部肌肉的劳损,因受到颈部肌肉痉挛、劳损收缩影响,会对此经过的颅外段椎动脉造成刺激性影响,然后发生收缩反应,也会因为肌肉收缩导致经过此部位的椎动脉受到直接挤压,减少供血量,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在部分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14]。

总之,其他易导致颈部疲劳受损的从业人群以及伏案工作者作为头晕的高发人群,其中男性的发病率低于女性,TCD属于价廉、安全无创、灵敏的检查手段,在头晕患者的诊断及疗效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1 张明明,贾化平,梁会泽等.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197-200.

2 黎美超,阮宏,顾章愉等.超声洁治对心脏起搏系统影响的体外实验和临床观察.复旦学报(医学版),2013,40:159-163.

3 Francois C,Rowse GJ,Hewitt LA,et al.Analysis of number needed to treat for droxidopa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neurogenic orthostatic hypotension.BMC Neurol,2016,16:143.

4 Mauri MC,Laini V,Scalvini ME,et al.Gabapentin and the Prophylaxis of Bipolar Disorders in Patients Intolerant to Lithium.Clin Drug Investig,2001,1:169-174.

5 Rodrigues IG,Barros MB.Osteoporosis self-reported in the elderly: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in the city of Campinas,São Paulo,Brazil.Rev Bras Epidemiol,2016,19:294-306.

6 王韦玮,周卫东,王玺等.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在单侧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763-765.

7 Liu IY,Sepahdari AR,Ishiyama G,et al.High Resolution MRI Shows Presence of Endolymphatic Hydrops in Patients Still Symptomatic After Endolymphatic Shunt Surgery.Otol Neurotol,2016,37:1128-1130.

8 To-Alemanji J,Ryan C,Schubert MC.Experiences Engaging Healthcare When Dizzy.Otol Neurotol,2016,37:1122-1127.

9 Hunter JB,O'Connell BP,Wang J,et al.Correlation of Superior Canal Dehiscence Surface Area With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Audiometric Thresholds,and Dizziness Handicap.Otol Neurotol,2016,37:1104-1110.

10 Zalewski CK.Aging of the Human Vestibular System.Semin Hear,2015,36:175-196.

11 Bircher CW,Farrakh S,Gada R.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resenting in labour:A case report achieving vaginal birth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Obstet Med,2016,9:96-97.

12 Lopes Kde C,Sartorato EL,da Silva-Costa SM,et al.Ménière’s Disease:Molecular Analysis of Aquaporins 2,3 and Potassium Channel KCNE1 Genes in Brazilian Patients.Otol Neurotol,2016,37:1117-1121.

13 Plas GJ,Booij HA,Brouwers PJ,et al.Nonfo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emic Stroke:Occurrence,Clinical Determinants,and Association with Cardiac History.Cerebrovasc Dis,2016,42:439-445.

14 王玥,高海军,崔文姬,等.超声心动图诊断右旋心并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双上腔静脉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1143.

10.3969/j.issn.1002-7386.2017.16.024

项目来源: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社会公益项目(编号:2015196)

518104 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神经内科

R 445.1

A

1002-7386(2017)16-2490-03

2017-03-19)

猜你喜欢
经颅头晕椎动脉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梳走头晕
经颅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酒依赖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