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析解题得失,善觅解题技巧

2017-08-02 21:23徐子淇
知识窗·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柳条解题技巧高中生

徐子淇

摘要:在高中语文解题中,要想正确答题,需要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并在得与失的分析中寻找解题技巧。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高中生解题的得与失,并总结了几点解题技巧,以期提高高中生语文解题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解题技巧

进入了高中阶段,学生会发现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大不相同,做题时不容易得分。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筆者分析了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得与失,从中发现了解题的技巧。

一、勤练“内功”保基础

在讲解例题时,高中语文教师经常说:“基础题是送分题,必须要把分数‘装到口袋里,还要‘拍拍拉链,看是不是稳妥妥的。”但在考试时,笔者总是在一些基础题上失分,这让笔者很是苦恼。

记得在一次考试中,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目: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__________;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________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需要________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哪个词语是最恰当的。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些技巧来答题。如确定了两个答案,也就能确定第三个答案等。但笔者觉得,这种技巧的运用不是语文学习的尽头,要想很好地解答这样的基本题,学生还是要立足于对词语最准确的理解,练好“内功”。

笔者认为,练“内功”的过程应该分为两步:第一步,在临场考试时,由于没有其他工具书,学生必须通过对这段话的理解,或对词义的理解与猜测,确定答案。如对“历史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的理解,既然是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那么“徘徊”与“踟蹰”分别表达的“来回往复”与“迟疑”的意思就正好对应了。在解题的时候,笔者感觉“踟蹰”是描述人的心理的,用来描述历史不太恰当,但又没有把握,因为拟人的手法比较常用。这一道题目中还有另一个挑战,在考试时,笔者根本不知道“宵衣旰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有“废寝忘食”作为比较,大体可以猜出其是表示工作勤勉之类的意思,但第二空可以肯定用“积淀”更佳,于是笔者选择了选项B。在考试后,笔者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去查词典,了解了“宵衣旰食”这个词语是形容“勤于政务”的,从而丰富了笔者对该词语的理解。

笔者认为,每次考试之后,高中生一定要重点总结两种题目:一是明显不会的题目;二是猜对的题目。这些其实都是提升自己语文“内功”的台阶,它们在题目中无处不在,高中生只要抓住这些细节,就能有效提高语文解题效率。

二、语言表达题要多读

语言表达类的题目是高中语文的常见试题,在语言表达题中,笔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耐心读题,为了节省答题时间,常常是走马观花,结果时间节省了,但题目也答错了。经过反思和总结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做题效率,高中生一定要多读题,尤其是在考试的情境中多读题。

在考试的时候,笔者还遇到过这样的题目: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都比较讨厌这类题目,因为四个答案感觉都能衔接上,答对题目也缺乏成就感。经过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消极对待这类题型是不可取的,于是想了一个“笨办法”:不急着找顺序,而是去读,多读几遍。这个办法看起来很笨,对解题却很有效。因为在读题的过程中,笔者逐渐理解了这些句子的意思,发现了其中的因果逻辑关系,而这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因为只要发现了逻辑关系,才能做对这道题目。在读这道题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清明祭扫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人们为什么要插柳条呢?虽然笔者可以肯定,插柳条是一种风俗习惯,但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习惯。于是笔者往下读,发现先写柳条的是⑥,而这里有个“由于”,所以肯定要找个因果关系衔接上,于是基本就肯定了③,而③又说到“生命力”,所以可以肯定下面是④,①则因为明显的因果关系,因而是紧随④后……这样下来,解题思路就清晰了。

三、跳出字词先寻意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试卷上“杀伤力”最强的题型,其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还要对试卷上陌生的诗歌进行有效地解读。在解答诗歌鉴赏类题目的时候,笔者曾经总想着弄懂每一个关键字词,再去完整地理解诗歌的意思,可是这样是达不到预期的答题效果的。后来,通过教师的点拨,笔者意识到诗歌鉴赏不仅要求“义”,还要求“意”,读懂生词与读懂诗意并没有绝对的先后关系,所以在解答诗词鉴赏题时,有时候学生是可以跳出生字词,先去寻找诗意的。

如在读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时,笔者不能理解“恨灞陵醉尉”“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汉开边”等诗词的意思,于是决定先去多读几遍诗歌,总体感受大致的词意。接着,笔者发现该诗是描写李广的,词中表达了作者对李广的赞赏,同时慨叹了朝廷的腐败、求和讳战的心理。当读到这层含义时,笔者基本就找到了解题的正确方向。

如果细加总结,高中生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诗歌鉴赏(包括一些文言文类的习题),都不必过于强求对每个字词含义的理解。既然如此,大家何不先初读一两遍,然后把握诗歌的整体意思呢?

参考文献:

[1]王小鸿.谈高中语文课文解题技巧[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8).

[2]郑保华.高中语文客观题做题方法与技巧[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5,(6).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一10班学生)

猜你喜欢
柳条解题技巧高中生
柳芽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拔河
浅谈高中数学线性代数解题技巧与例解
分部积分公式的解题技巧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