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探骊

2017-08-02 08:38刘国良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6期
关键词:婚姻制度传承

刘国良

【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秉持对传统文化的满腔热忱,去解读古代文化中的一些现象,通过我们的分析、研讨,引领我们的团队、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国民去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中的一些优秀传统。本文重在对于古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传统中的一些常识做几点初步的分析和探究,言浅意深,扬弃传承。

【关键词】古代文化 婚姻制度 婚姻传统 扬弃 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42-02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提出一种观点: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分子,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应该是略有所知的,即使不能纵深研习也应知其常识,而且对传统文化略有所知必须附随一种对传统心存温情和敬意的态度。今天,当我们以心存温情和敬意的态度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那么,我们对于先贤,对于国家,对于学生,都将是一次负责任的、问心无愧的探索。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来浅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古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传统”,以期从中探骊得珠。

第一方面 古代婚姻的目的和原则

1.古代婚姻的目的

《礼记》中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婚姻首要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中国古代同姓不婚,有着相同姓的两个家族是不能结婚的。为了壮大家族的势力,同姓不婚,两个家族如果联姻到一起,势必更加兴旺,此谓“合二姓之好”。

2.古代婚姻的原则

古代婚姻的原则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夫一妻制”。都说古代男子三妻四妾,其实四妾是有的,但是三妻是没有的。所谓的妻,即正妻,只能有一个。历代法律都惩罚那种立了好几个正妻的人。然而,古代虽说是一妻制,但并不限制实际配偶的数量。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其后宫加上宫女一共有4万多人,然而,无论后宫佳丽多少,皇后是有且只能有一个的。

第二方面 古代婚姻制度成立的形式要件和程序

古代婚姻制度的成立必须要有一定的形式要件,还要经过必定的程序,如果没有这些形式要件和程序,婚姻就不会成立。

其形式要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父母之命。父母对于子女婚姻的决定权不仅体现在婚前甚至体现在婚后。比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兰芝的故事,“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 磐石无转移 ”的忠贞爱情,在焦母的权势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第二是媒妁之言。《诗经》里面说,“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有媒人是婚姻的一个形式要件,仅次于父母之命。有媒人是为了“养廉耻”,同时也起到“公示”的作用。《唐律》里说,“为婚之法,必有行媒”,为婚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媒人,违律嫁娶是不允许的。

古代婚姻的程序主要指的是“六礼”。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娶妻纳妾”——正妻是经过了六礼,明媒正娶“娶”过来的,而妾是不必经过六礼直接接“纳”过来就可以了。

“六礼”的具体内容是指:1.“纳采”,即男子提着礼物到女方家里去提亲。2.“问名”,即男方的人到女方家里去问女子的生辰八字及姓名。3.“纳吉”,即男方带着女方姓名、八字这些信息去问一下自己尊长的意见,若尊长已故去,就到寺庙里进行一个占卜,“吉”则进行下一步,“凶”则就此打住。4.“纳征”,男方将一些礼物、财币送到女方的家里,女方接受了,婚姻关系就确定了。5.“请期”,男方把自己家里商定的结婚的吉日告诉女方,得到女方同意,则礼成。 6.“亲迎”,即相当于如今的结婚仪式。

大家都知道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其实按照古代的婚姻制度,卓文君就不能算是司马相如的正妻,因为“私奔”肯定是没有经过“六礼”程序的。当然后来,司马相如做了大官回来补办“六礼”,卓文君才成为一个正妻。可见“六礼”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三方面 古代婚姻关系的解除

古代婚姻关系的解除,主要有三种情况:七出、义绝、和离。

“七出”是离婚制度的一个基础,它反映了一种家族伦理的礼治精神。 “七出”是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无子”是古代男子休妻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据东晋《拾遗记》记载,东汉的经学大师贾逵的姐姐 “嫁尧无嗣而归”。就是说他的姐姐嫁给了韩尧,但是因为一直没有生出儿子来,所以就被休回家了。

“义绝”指的是夫妻双方近亲属之间有相互杀害的行为,此行为会导致夫妻之间恩断义绝。

“和离”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婚。“情不相得者离之”,用今天的话讲就是感情破裂了,自愿离婚。

其实,古代婚姻传统中有很多让人感觉温情地方,比如说“三不去”。所谓“三不去”是指:“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即娶的时候女方父母尚在,但是要休掉她的时候其父母已经去世,无所依存,这种情况下休妻是非常不人道的,所以不能休;“与更三年丧不去”,即男方父母去世后,妻子跟他共同守过三年丧,做此至“孝”之事,就成为家族一份子,不能休;“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女子嫁给男子的时候,男子家贫,但是要休掉妻子的时候,男子已富贵,此种情况下休掉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是非常不道德的,所谓“糟糠之妻不下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第四方面 古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传统的总体特点

1.宗族性。中国古代婚姻无论从它的目的、形式等各方面来看,都是以宗族性为特点的。古代確定嫡长子继承制,其意义在于继承整个家族的荣耀和身份,他承载的是整个家族的传续这样一个重担,而对于祖辈留下的财产其实基本上是诸子平分的。

2.礼仪性。古代的婚姻经过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逐步脱离了原始的状态,具备了一种文化,承载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礼仪性。“导之以礼,才之以律”,这是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五方面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培养了中国人对婚姻、对家庭的责任感。婚姻在中国古代是被君主、被社会上各类人所重视的。现在人们常说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古代人从来没有这么说过。古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伴侣忠贞不渝、从一而终、不离不弃的情怀,至今想来仍然让人回肠荡气。中国人的责任感,对婚姻的使命感,对家庭的担当,不同于西方,就是受到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影响的。

其次,对“门当户对”理念的重视和关注。直到今天,中国很多男女青年在谈婚论嫁的时候还是会重视诸如学历、工作、家庭背景等因素。如果单从积极的一面来讲,这是现实主义对家庭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体现。

再次,其长期的“媒妁”效应影响并形成了中国人相对含蓄的求婚方式。男不亲求,女不亲许,“媒妁之言”等依然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诸多的婚姻中介的存在和流行就是很好的证明。在中国越是文化修养高的人,他的求爱方式往往就越含蓄,从中也能看出中国古代婚姻传统的影子。

纵观我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不难看出,古代人的婚姻相比当今时代人们的婚姻,总体来说还是要稳定得多。“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除了个人情感的因素,这不能不说也是古代婚姻制度和婚姻传统的一种磅礴力量。

我们研究古代的婚姻古代文化,了解其基本常识,不仅仅是为了语文教学,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一种景仰,一种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个过程中,适度的扬弃还是十分必要的。

猜你喜欢
婚姻制度传承
太行抗日根据地婚姻制度的变革探究
对西周时期贵族女性的地位的探讨
西方教会法时期婚姻制度中的契约关系
结婚权的宪法保护:以美国的婚姻制度为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从平权到身份
论毛泽东与我国婚姻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