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课程的实施建议

2017-08-02 08:38许小莉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6期
关键词:技工工匠院校

许小莉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66-02

一、前言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企业在生产中要借助这种精神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份报告迅速在各个领域中激起了千层浪,而其中耐人寻味、让人触动的正是总理所说的“工匠精神”。

其实工匠在我国自古有之。但今天,当我们在谈论现今的工匠大国或者搜索工匠精神、匠人故事时,往往看到的是德国、日本这些国家的职业精神及其匠人的事迹。据网络上的一份统计显示,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而在中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为什么工匠历史悠久、古代工艺发达的中国如今却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况?为何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的企业生命力如此之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工匠精神”的保持与传承。

技工院校作为为制造业培养技术工人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决定着我国工业未来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根据人社厅函﹝2016﹞252号文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教育课教学大纲(试行)>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在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课程不仅有必要而且需要长期坚持,通过这门课程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国家、民族的意义,进而内化为动力、升华为态度、练就好技能。

二、解读工匠精神

(一)工匠及工匠之道

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匠人。工匠精神是任何一个行业、岗位上的人都必须秉承的品质。

我们不禁忖度——工匠在中国自古有之,先辈匠人留下的精神文明和物质遗产也极其丰富,为什么即使引进了和德国一样的设备、仪器,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却还是与德国制造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产生这种差距的秘密是因为“人”的不同,即工人的工匠精神不同。

(二)工匠之道

1.工匠精神的养成及内涵

工匠精神既是抽象的,又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它集中地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严谨敬业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时代在变,工匠精神的传统和特点也在不断地演变,但其本质和核心精神却沿袭下来,成为生生不息的生产源泉。匠人从一开始学习一门手艺(技能),逐渐热爱并为之著迷,继而细心钻研,在实际操练和工作中通过反复尝试、探索,将基础技能提炼、上升为技术,服务于生产、贡献于社会。在这个技能学习、技术形成的过程中,匠人身上逐渐显示出来的不急不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心手合一、精益求精等等品质就是工匠精神。因此,归根到底工匠精神萌芽于技能的习得,形成于劳动生产的技术磨合过程中。

2.重拾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

(1)各国工匠精神的共同点与区别

中外的工匠精神有一些共同之处,但仔细分析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不同,其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德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她们所演绎出来的工匠精神除了共同点,还有基于文化、历史根源而产生的细微差别。如德国的工业企业大多秉承注重品质、追求完美极致和精雕细琢的特点,提倡慢、稳发展,重视每个生产技术细节,遵守企业道德。美国的工匠精神则更多指创新、好奇、激情、追求效率等品质。而日本的工匠精神更多提倡的是坚持、耐得住寂寞、苦心钻研、感性拿捏,甚至是将产品与灵魂融为一体的品质。

(2)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内涵

自古以来,中国的工匠精神除了精湛的技艺、良好的品德之外,与其他国家不同的还在于我国的匠人在打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潜意识里都在冥冥中追求与自然、天地合一的大道。我国工匠精神的灵魂在于合乎事物、自然的本性,在于追随国家大义,既恬静又深沉。正如同仁堂不仅把“仁”字放在心中、刻在牌匾之上,时刻践行“仁爱”二字,还一直秉持“以义为先,义利共生”,在利益之外不忘国家、民族大义,才能屹立不倒。工匠精神诚然必须包括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创新进取等基本品质,但同时也必须找到其历史文化根源,中国制造才能巍巍立于世界,打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三、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课程的意义

(一)技工院校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如前所述,正因为工匠精神的萌芽和形成都离不开技能习得这个最初的载体,因此技工院校作为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教育阵地,开设工匠精神课程可以启发学生对于职业、专业的热爱与情感,培养职业自豪感,进而在技能学习和操练中磨练耐心、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的品质。此举不仅符合技工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也将为中国成为“制造强国”储备一支技能精湛、品质一流、以人品带动技能进步的人才队伍。

(二)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德育课的延伸,是区别于普通中学、大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标志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其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有别于普通中学、大学的德育课程。除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外,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还潜移默化地灌输职业观和一定的企业道德伦理规范。在这个基础上开设工匠精神课程,对于技工院校的德育课来说是一种延伸,而从宏观上看也是职业观和企业道德伦理规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更明确地让学生了解未来自己岗位所要求的能力、素养和职业的人文特点。成功的工匠精神课程教育能让学生看到工业、制造业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贡献,对专业产生归属感,对职业产生自豪感,进而将这种认识转化为内在动力,驱使自己练好技能。

(三)有利于提高技工院校的内涵和综合竞争力

随着2013年德国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全球开始了人工智能竞赛,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合作与竞争势不可免。有专家预测“到2028年,将有50%的岗位被机器人所取代”,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世界经济的转型与变化,人类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法宝”究竟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这个“法宝”正是工匠精神,因为越是在高度依赖机器生产的时代,越是需要人类凝神静气、精雕细琢的“匠心”作为工业前进的导航灯。我们应该在迅猛变化的世界中打造专属于人类的工匠精神文明,以人的品质带动生产的发展和技能的进步,才能使人类在工业4.0时代与机器人的合作中不致迷失。

人工智能生产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到来,机器人代替人工的趋势一旦开始则铺天盖地地蔓延,且未来人们的岗位、职业的更替、转换也更加频繁。因此,技工院校除了技能训练之外,也必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所需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这其中最主要的素质就是工匠精神。笔者则认为“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的强校之本,是提高技校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未来企业的转型、生存和发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在这个经济转型、科技进步、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少企业将不得不面临转型以求生存、发展。而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比机器、设备等硬件的变换更为关键的是人的因素。在今天这个学习型社会中,作为企业生产源泉的人才也必须具备好学、求索的工匠品质,才能不断更新专业技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步伐,企业才能因此谋得长远的生存与发展。

四、技工院校开设工匠精神课程的实施建议

(一)教材的选用

工匠精神课程可以单独一门课程的形式开设,也可作为德育课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展教育。

针对不同的课程开设情况,工匠精神课程的教材选用也有不同的方式:首先,可以考虑选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工匠精神教育通用教材,并选择一些工匠人物的故事辅助教学。因为目前市面上可以作为工匠精神教材的书籍并不多,因此建议使用人社部编写的教材,难易程度适中,选材、内容也比较适合技工院校的教育所需。其次,各技工院校也可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学习、研讨工匠精神,编写更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其中不仅可选录古今中外的著名工匠轶事,也可收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匠人或本校教师事迹,对学生来说人物更加具体、真实,事迹更有启发性。校本教材编写的形式可以是讲义、读本或者故事汇,关键在于要实用、能用、适用。最后,在缺乏可用教材或未完成教材开发编写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工匠精神教育安排在德育课程中,辅以补充故事阅读的形式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读工匠故事来领会、学习工匠精神。

(二)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开设专门的工匠精神课程,系统地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工匠精神;二是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因为对专业的喜爱、了解认知,从而主动、积极地探索、求知而逐渐形成的专心、坚守、敬业爱业、精益求精等品质;三是在学习过程中,受任课教师身上的素质、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蒙,继而在日后工作中秉承这些品质并逐渐形成工匠精神。所以“言传不如身教”,技工院校要开设工匠精神课程,首先必须有一支敬业、负责任、做事追求完美、勇于探索、乐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该课程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唤醒他们的对职业的使命感,形成正面、积极的品德和职业态度。因此,技工院校在开设工匠精神课程的筹备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师资配备的问题,事先做好师资的挑选和课程培训工作,使课程的实施有保障。

(三)课时安排及分配

如前所述,工匠精神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年级和所有的专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列入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爱岗敬业、认真做事的心性、品质。它既可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也可融为德育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以课时的多少衡量教育效果,而應重视教学的质量,重在给学生启发。具体的课时分配应根据各技工院校的教学安排设计,一般情况下建议每周开展两个课时的工匠精神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持续学习与思考,教学效果更好,能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教学方法及课堂活动形式

由于工匠精神课程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建议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结合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解读、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及特征,深入思考应该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真切实地去实践它。另外,在课程开设前充分做好准备,利用网络、各种影音资料,建设辅助教师们开展教学的有效资源库。根据教材、辅助教材和班级特点,精心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作的教学活动。借助小组、双人、个人等不同形式组织课堂活动,调动课堂气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是课堂的关键参与者,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主持人、引导者,其主要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主题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实施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人施教,对教材内容灵活取舍、安排,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引导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重新审视技术工人的地位、作用,培养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对社会的情怀。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引导他们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未来职业的意义。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认同工匠精神慢慢地迁移为对自己的要求。

(五)考核评价形式

在课程的考核评价方面,不提倡采用书面闭卷笔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尽量用笔试以外的其他综合考核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表现。具体的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组长评价、小组互评甚至是系部专家测评等多种方式结合。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本课程更注重的是过程性评价和学生情感、能力的提升。在这种评价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指导。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可包含考勤、课堂活动表现、作业或项目完成效果及综合测评等项目。

五、结语

人们常说现代社会正迈向“后工业时代”,现代的机器制造和工程文化多以隐藏零件为目标,人类出于好奇而探究机器内部零件及其构造的的欲望受到一定的限制。笔者犹记得少年时,常自行修理卡带的录音机。修复后心中又喜悦又自豪。而后染指录像机、复读机等机器,在挫折和成功的交替中与机器对话,心手配合磨练了自己的心性、灵性。

马修克劳福德在《摩托车修理店 未来工作哲学》中写道“工作的人会欣赏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作品,而他的工作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这个世界”。工匠精神课程的灵魂也正在此,它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动手操练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也让世界通过作品认识他自己。

猜你喜欢
技工工匠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从技工到英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技工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