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17-08-02 08:38杨光明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讨论法多元化阅读教学

杨光明

【摘要】语文阅读课从思想政治课,逐渐演变成日常交际课,再到“能力中心”课,社会各界从没停止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争论与探讨。网络阅读的流行和应试体制的束缚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也让很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矫枉过正,迷失了自我。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向在于有效性的达成,首先需树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意识,其次要搭建多元解读平台,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对象意识 多元化 讨论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89-02

应试体制约束下,语文阅读教学中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等乱象层出不穷:教师或用单一的思维方式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或只关注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或忽视学生作为人的阅读个性发展欲望。很多课堂看似“平等对话”,实际上其中有很多浅尝辄止的内容,很多公开课也变成了视频展示课。正如2006年《中国教育报》在题为“拯救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的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使用汉语者自身的放任和苟且,让汉语陷入空前的危机,汉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正受到挑战,游戏与随意改写正在割裂汉语的文化传承脉络。”语文的阅读教学出现了异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本质上是语文课程的实施和落实,从近年来语文高考新课标试题的主体(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等)上看,语文课的实质就是文本的“阅读”课,从文本的阅读中积累语言文字,获得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进而让学生进行文本的再创造,达到一种文化传承。即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达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对象意识”

阅读活动是个体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心理活动,自主、能动、创造性地对文本解读才是合理的阅读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应是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的引导教学,教师需强化“对象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构建。

在对学生认知规律、思维状态和接受状况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的“对象意识”,能促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推心置腹”的教学氛围(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模式的选择、探究问题的设置、师生关系的把控等),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参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内化阅读体验。

二、达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在于打造个性化课堂,搭建文本多元化解读的平台

文本自身含义是由语义层、形象层、审美层以及思想层等多维度构成的,某些作品的思想层(论点、主题、情感)甚至是矛盾和复杂的,且往往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及各种文学技巧予以表达,再者对同一文本不同的评论家往往又有着不同的解读,对这种文本的张力,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搭建多元解读的平台。

如人教版必修三小说《祝福》的课堂教学,我们摒弃传统课堂中从情节归纳、人物形象感知、环境描写分析入手的常规做法,而是从人物论、主题辨析方面入手来构建多元化解读的课堂阅读平台。教师首先将作品放入作者创作的整体背景之下,引入鲁迅对20世纪初国民(特别是普通劳动妇女)的剖析态度,激发学生对祥林嫂“前后变化”意义的探讨,思考小说作为人学的意义。在主题的辨析中,将学生提出的小说主题与后来名家的评论一起呈现,在平等的对话里,师生各抒己见,达成“多旋律”的认知。最后把祥林嫂与话剧《雷雨》中的鲁侍萍、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氏进行对比,把特定的人物置于不同的语境中来感知,在更深层次上完成对祥林嫂饱满形象的理解,自主而又深刻地探究主题。

三、达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高度在于转变阅读取向,倚重“讨论法”,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归纳为四种取向:一是“作业者”取向(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二是“职业性阅读”取向(以分析课文形式为主);三是“鉴赏者”取向(以“诵读”为主要样式);四是“讨论法”(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

实践“讨论法”的阅读教学取向才是真正的开放式阅读教学,教师勇于对文本的传统、常规主题进行批判,敢于引导学生对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质疑,这样的对话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探寻文本深处的精髓,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批判性思维。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中有一篇人教版九年级《珍珠鸟》的教学实录,在教学中,郭老师大胆的质疑了对作者表达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哲理,通过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等不同语境把“双重悲剧”的哲理解读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引发学生的讨论,这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高度,而是從文化的高度来解读文本,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浪潮中,一线教师们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许多尝试,有的课堂教学走过场看起来热闹,有的对文本的解读过度而造成无意义,有的放任自流无引导。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元固本,需要尊重个体,需要搭建平台、更需要站在解读的高度予学生以启迪,我们的汉语教学才能“承受之重”。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讨论法多元化阅读教学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高效有趣的法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法应用的实效性
运用讨论法强化写作训练效果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