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邮政制度管理研究

2017-08-11 08:49李蕾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邮政中华考试

李蕾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中华邮政制度管理研究

李蕾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我国的近代邮政事业自成立以来便经历了3个阶段(海关邮政、大清邮政、中华邮政),这主要是伴随政权的更替而改变。本文将主要研究民国时期中华邮政这一阶段,通过对中华邮政的概述、业务、管理制度等角度分析,总结近代我国邮政管理,希望从中可以得到一些经验与教训。

民国时期;中华邮政;制度管理

近年来发表的与此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国时期邮政的发展变迁;二是邮政业务的研究;三;是邮政与海关的研究;四是区域性邮政史的研究。有关近年来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状况,苏全有先生写有两篇综述性的文章①,扬换宇先生也写了一篇综述文章②。本文将从前三篇综述文章、相关论文与书籍以及四川省档案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注重讨论民国时期我国交通部中华邮政管理制度。

1 民国时期中华邮政的基本概况

1.1 近代邮政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1.1 最早出现的邮局——“客邮”

“客观的说,我国最早的邮政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侵略过程中产生的。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公然在广州他的住所内开办了一个“英国邮局”,这个邮局直属英国邮政总局统辖。1842年4月15日,在鸦片战争还未结束的时候,英国侵略军头目璞鼎查就以“英国香港总督”的名义,宣布成立了“香港英国邮局”。在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到《南京条约》后,英国便在各通商口岸开办英国邮局。他们把邮局设在领事馆内,还任命各商埠的英国领事为邮局的代理人,把邮局称为“领事邮政代办所”,直属于伦敦英国邮政总局,后来又归香港邮局管辖。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日本、德国、俄国等国也先后以“利益均沾”的原则,纷纷在上海设立了各自的邮局。清政府哪里敢得罪列强,不但听任洋人在华滥设邮局,还给这些邮局取了一个名字———“客邮”。”[1]8-9

1.1.2 海关试办邮政

伴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愈加深入,各种经济贸易往来不断的在中国国土上产生。在各种交往中,就必须要有一个通信办事处。因此,邮政在经历了“客邮”之后,帝国主义需要更加完善的与更多的经济侵略手段为要求,海关试办下的邮政便应运而生。

“1860年,清政府签到《北京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清政府设立各国事务衙门,办理外交和通商事宜。1861年英、法、俄、美等国在北京设立了驻华领事馆。为了方便起见,各国驻华使馆把往来的公文交给总理衙门,再由总理衙门转交中国邮驿代寄。1865年海关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往北京,结果,海关交往的文件也送交至总理衙门代寄。这样邮寄的文件主要发送往来于北京、上海之间。后来,当海关总税务司署移设北京后,总理衙门便把递送外交文书的工作推给海关。1866年,北京、上海和镇江分别设立了邮务办事处。1867年3月,天津海关也成立了邮务办事处。1868年后,各地陆续成立了邮务办事处。邮务办事处是近代邮政的雏形,为以后海关试办邮政奠定了基础。”[1]20

“1878年初,因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疏通下,总理衙门同意由赫德主持海关试办邮政,并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今营口)5个城市试行。3月23日,德璀琳在天津宣布海关书信馆的业务对公众开放。这一天是天津海关书信馆成立的日期,也是海关试办邮政的开端。当时,真正试办邮政的机构是海关邮政办事处,海关书信馆是办事处对外使用的名称。”[1]13-14

1.1.3 大清邮政到中华邮政

“海关试办邮政后,南洋大臣张之洞于1896年奏准成立大清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总邮政司”。”[2]“1896年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国家正式办立国家邮政,即大清邮政。”[1]20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邮政,但是邮政大权仍然在帝国主义的手中掌握着。

1.2 业务

中华邮政业务比较的广泛,按照经营的性质划分,邮件传递、报刊发行属于专营业务。所谓专营业务,是指除邮政部门或由邮政部门代办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经营的业务。邮件中的包裹、汇兑和储蓄业务因与交通运输部门、银行之间有一定的社会分工,属于兼营业务。其他的如邮转电报、代购书籍与刊物,代售印花等,属于附带业务,或叫代理业务。在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具体记载了邮政开办业务以及时间。比如:“1912年开办了收寄商务传单、保险信函业务;1913年开办了代售印花税票业务;1914年创设了或者行动邮局;1918年开办了兑换国际回信邮票业务;1919年开办了邮政储金和邮转电报业务;1920年开办国际保险信函和箱厘业务;1921年开办了航空邮务;1922年开办了邮政认知证;1927年在沈阳和北京间开办摄影电报业务;1934年开办代订报刊、代购书籍、快递邮件、平快邮件等业务;1935年开办了人寿保险和小包邮件等业务。”[3]此外,还有普通邮件、挂号邮件、保险信函、商务传单业务等。在业务经营上强调迅速、安全、普遍和服务,取费低廉,重视信誉。因此,业务发展十分迅速。“1912年全国邮件的收、发、转共计4.4亿件,到1920年就增加到12.6亿件;以收寄邮件一项统计,1912年为1.4件,1924年为5.22亿件。包裹业务1924年与1922年比,由368万件增长到1729万件。汇兑由1912年的37万两(银),增加到华4年的9883万元(银元)。1919年以后邮政还开办了储金业务。由于邮政是国营事业,举办储金业务,信誉较高,稳定可靠,因而收益颇丰。北洋政府时期,曾经出现过几次金融风潮,存户纷纷挤兑,不少银行都难以招架,唯独邮政储金未发生过动摇。因此这项业务发展也比较快,到1929年存款已达108万元。”[4]

关于中华邮政近20年的发展,下面还有两表可以再次说明近20年储金业务的发展迅速的表现。

表1 1919—1934年存户总数对比[1]109

表2 1919—1934年存款总数对比[1]109

2 民国时期邮政总局的人员管理

2.1 严格的等级制度

我国的邮政最初是在由海关办理的,后来大清帝国正式成立中国邮政,辛亥革命后改名我中华邮政,但是在很多的制度都还是沿袭以前的。以前邮政在海关下是由英国人管理的,所以很多制度基本上是效仿英国的制度。

“中华邮政的员工自1928年以后,共分成四班,实行“四班制”;1928年以后,由于邮政工人的斗争,又把四班改为两班,实行“两班制”。所谓四班制即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和拣信生。前三班又分为超等、一等、二等及四等,每等又分为不同的级。其中邮务官和邮务员被称为高级人员,邮务生和拣信生被称为低级人员。自1928年10月1日起,将四班制改为两班制。把邮务官、邮务员和邮务生合并为一班,统称为邮务员;拣信生自成一班,为邮务佐。拣信生分为邮务佐后,内部的顶级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总的来说,顶级次序以工资的高低顺序排列,并无一定的规律。在中华邮政森严的等级中,依考试的等级和年限晋级加薪,把工作表现、工龄期限与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1]74-75

2.2 考试

“1928年以前,依照四班制的情况,制定了能适应当时大学、中学、高小及初小程度的各级考试。考试科目分为12科。1928年以后,邮政考试改为两种,邮务员与邮务佐考试。报考邮务员必须取得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的毕业证书,或同等学历经审查合格者,同时还必须是现任邮务佐。考试科目有三民主义;国文;外国文;中外地理;数学;常识。邮务佐应是高级小学毕业或有同等学历经审查合格者,并且在邮政部门服务。考试科目适应高小毕业程度,科目有:三民主义;国文;简易外国文;本国地理;算数;常识。”[1]76-77“1935年起,邮政人员考试成为考试院的特种考试之一。1935年7月27日考试院公布《特种考试邮政人员考试条例》,对邮政人员考试做了详尽规定。”③“邮政人员的考试种类,分为四种:高级邮务员考试;初级邮务员考试;邮务佐考试;信差考试。高级邮务员及初级邮务员考试,均分第一试、第二试、第三试,前两试为笔试,第三试为面试;邮务佐和信差考试分第一试和第二试,第一试为笔试,第二试为面试。”④

从考试科目来看,邮务佐的考试内容要相对于邮务员的考试内容简单一些,而且考试的程序也要少一些。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交通邮政总局通令第七百四十六号”⑤又颁布了新的考试规则新增加一些考试规则,相应地删除了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后又修正了初级人员考试办法。”⑥无论如何,中华邮政员工的考试制度是愈来愈完善与严格,也为后来发展新中国邮政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2.3 人员的工资、奖惩

邮政人员的工资是比较优厚的,在同时期邮政人员的工资基本是高于其他行业的,这也是近代中华邮政得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在洋人的控制之下,邮政人员之间工资的差距是非常悬殊的。他们的工资按照班次及等级的大小发放的。以下是四班制中邮务官、邮务员和邮务生的工资情况。

表3 邮政人员工资表[1]83

从表中就可以看出,邮务人员的工资是严格按照等级制度发放的,等级之间的大小和工资严格挂钩,级别越大,工资越高。

在洋人和华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也是非常悬殊。比如,外籍邮务长的工资分别为1875元、1650元、1500元、1350元和1200元五级,外籍副邮务长的工资分别为1200元、1125元和1050元三级。华人邮务长的工资曾为1050元,后改为800元、750元和700元三级,后改为650元、600元和550元三级。[1]84在变更工资后,洋人和华人之间的工资差距甚大。

此外,邮政部门还发放有津贴,种类有会计津贴、署理津贴、管局津贴、巡查津贴、调迁津贴、房租津贴、出纳人员津贴、保证津贴等等,名目繁多。总之,洋人掌控下的邮政以各种形式榨取中国经济。也正是由于上述严格的等级制度、工资差距悬殊以及洋人竭力榨取国人经济的原因,为后来的邮务工人争取权利举行罢工埋下了伏笔。

“为鼓励邮务人员工作,中华邮政制定了按考绩结果进行晋级的办法。考绩范围适用于邮务官、邮务员、邮务生和拣信生。对于邮政职工的奖惩全凭邮务长和邮务总办根据“颜色密报”决定。随着邮政权的收回,1929年前后取消了颜色密包制度,而代之以公开报告。”[1]80

中华邮政的考绩制度是严密的,但任何完善的制度都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1928年以前邮政大权是在洋人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职位培养自己的亲信,掌握中国的各种权利,竭力压榨中国人员,以强大的帝国主义为基础的前提下,控制着我国的邮政大权。1928年以后,虽然收回了邮政大权,但是国内在执行过程中,工作不负责、崇洋媚外。如,“民国二十二年上海工会密令中,表示现任邮政总局局长黄乃枢媚外成性,遇事辄重洋员而抑华人以致洋人气焰高涨,还以某项借口办理某项公务发给经书处某洋员奖金三千元开从来未有之先例。”⑦

2.4 假期与退休

“邮局的假期分为四种,即短期假期、长期假、病假和特种假。

短期假每年不超过24天。这项规定适合于各项邮政人员。每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用完,或分成几次,但以24天为期限。如有特殊情况,可以延长24天。在延长期内,邮局不发薪水。信差除上述假期外,每年还有不超过10天的临时假。至于分几次用,完全由个人决定。此外,还有调遣假和婚丧假。邮务佐及其以上人员服役到规定年限,可请长假期。长假期的时间根据个人的地位及服务年限而定。”[1]86表4是长期假的具体情况。

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外籍人员的假期月数明显高于本国人员假期月数。

病假分为短期假和长期假两种。短期病假每年不超过14天。长病假视邮员服役的时间而定。长病假具体的时间如下表5:

表5

“邮员想换工作或者自愿告退,可在一个月前向邮政总局呈交报告。如果在偏远地区,通信不便,也可以以电报的形式呈请当局批准。金总局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退职,否则要按照章程处罚。员工服务满十五年或信差及其以下各公役服务满十年者得准其请退休按照下列规定照办:一、凡员工服务满十五年或十五年以上或信差及其以下各服务满十年以上者得呈请退休如经核实即按服务每一全年给以一个月之全薪以二十五年为度,如服务超过二十五年者,每一全年给以半个月之薪水作为养老金;二、退休之员工月薪在二百七十元或以下者得另给一项特别酬金其数等于所发养老金之百分之十,其月薪超过二百七十元而不超过五百元者改项特别酬金即按所发养老金百分之五发给;三、所有由东三省撤回之信差及其以下各公服务虽不及十全年亦准呈请退休如经核准即按每一全年给以一个月之薪水全数作为养老金并另给百分之十作为特别退休酬金。没人无论服务之暂所得养老金及特别退休酬金两项合计不得少于六个月之薪水。”⑦下表是当时某某邮区各级员工退休清单。

表6 附件第二號某某邮区各级员工退休清单⑧

“另外对于邮员的退休年龄也有规定:邮员工作满40年或年龄满60年,抑及邮差年龄满5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此外,还有“因病告退”和因公致残”等退职方式。”[1]79

3 民国时期中华邮政的发展原因与邮权斗争

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更名为中华民国邮政,简称中华邮政。当时中国政府被北洋军阀统治,百姓生活困难,各地大小军阀混战,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经济遭受到重大的打击。但是在如此的艰苦的条件下,中华邮政始终保持着全国集中统一管理,邮政收入一律上交邮政总局,1920年以后有《邮政条例》的法律保障制度,因此在中华邮政建立后20多年中,发展比较健康和迅速。下面简要分析当时中华邮政发展的原因。

3.1 邮政事业的发展原因

民国时期的邮政,可以划分为北洋政府统战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不同时期中国邮政发展的状况也各不一样。可以说前期中国邮政虽然在海关的掌握之下,但是由于使用的是英国邮政的管理制度,对于邮政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1912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邮政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邮政事业得到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中华邮政的“铁饭碗”、高工资为邮政集聚了优秀的人才,对邮政事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另外,严格的考试制度也为邮政吸收了大量的人才。考试制度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迎合了新的要求。如:关于修改考试办法条例,“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第746号。”⑨

帝国主义是中华邮政的保护伞。邮政背后闪烁着列强的身影,客观上,邮政大权在高级洋人手中,邮政业务借列强的势力抵御封建军阀及其职能部门对邮政的压制和侵害。

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邮政发展的保障。北洋中华邮政,法律完善、制度健全,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制定了“《邮政规程》”⑪。邮政部门及时检查问题,并及时发布命令纠正问题,促进了邮政的长足发展。在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第六百八十五號中就指出“邮政为交通部门的重要事业,自邮权收回后,更应认真办理,以达国人期望,乃比年以来,外间舆论,对于邮政,呈现诸多弊端,经考察有以下几大弊端:①服装不洁;②邮件遗失;③邮包夹带违纪物品;④员工迟到早退及中途外出,乃至请假太多;⑤邮处迟缓;⑥窃取汇票。在得知这些弊端后,邮政总局立即积极分析出现这些情况原因,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详细的应对措施,并要求在执行中严格执行。”⑫

较开放的民主管理制度。在管理的制度上,中华邮政是比较的民主,广泛采纳民间的意见与建议。如:“为嗣后员工对于业务如有何項建议应随时将意见书送至改管长官转呈改管邮务长分别核办,以期办理迅速有效提高办事效率,代替以前的业务建议按月讨论一次的方式。”⑬

3.2 民国时期收回邮权的斗争

3.2.1 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罢工斗争

在收回邮政大权之前,我国邮政员工就有进行过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北洋军阀统治初期影响比较大的有北京信差反奴役斗争和广州信差拒穿“大清邮政”号衣的斗争。”[1]39其中广州邮差举行大罢工,提出以下几个要求:“取消大清号衣,增加工资。在整个斗争中,广州邮差不畏敌抢,坚持斗争,成功取消穿“大清邮政”号衣的要求。广州信差、分拣差拒穿“大清邮政”号衣的罢工,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性罢工。”[1]41斗争的胜利增强了广州邮工的自尊与自信,对全国邮工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北伐期间北伐战争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向前发展,邮政员工的斗争也是风起云涌。影响比较大的有湖南省邮政工人大罢工、湖北省邮工运动、浙江邮工运动。“其中武汉国民政府在邮工运动的推动下,任命施宗岳为湖南区邮务长。施宗岳上任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更有意义的是,他打破了不要女工的陈规,于1927年4月在长沙招考拣信生,不分男女,统一考试。结果录取了一名我国第一个女邮工。”[1]43在这些罢工斗争中,不仅要求收回邮政管理权,还开启了邮政企业启用女性作为工作人员的先例,对于女性同胞参加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2.2 收回邮权的斗争

北伐战争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向前发展,南方各省邮政工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掀起了反帝爱国主义、收回邮权的运动。

1927年,改组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王伯群出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为了攫取北京邮政大权,王伯群任命刘书蕃前往南京为交通部直属下的邮政总局局长。但是受到外籍邮务总办铁士兰的反对。在几经协商后,在大连举行的谈判中,达成了“南北邮政总局公共管理全国邮政事务”的框架协议。

“1928年2月1日,会谈又在上海继续进行。在没有铁士兰出席的情况下,双方代表达成了协议。因此,中国便出现了两个总办的局面。会议还规定了:所有重大问题,必须由南北两个总局共同商定;总局公文必须由局长、总办、会办一起签字,才算有效;裁汰洋员;如果铁士兰拒不实行共同条款,可以另外派他人为邮政总办。”[1]47

“1928年6月,北洋政府垮台,北京的邮政总局撤销。铁士兰被迫到南京办公。不久,借病回国。南京政府改派英籍邮务长希乐思为代理总办。铁士兰假满后退休,南京政府趁机委任挪威籍邮务长多佛森接任,并把邮政总办官衔依照英文C o-D i r ecto r G ene ra l的含义译为“邮政总办”(会办,即副职)。”[1]47至此,洋人充当中国邮政总办的历史遂告结束,邮政大权才由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但仍保留了一批洋员为邮务长、副邮务长等职。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彻底解决了洋员占据中国邮政管理权的问题。

4 结语

中华邮政成立前,中国的邮政通信经历了古代邮驿、“客邮”、海关试办邮政以及大清邮政的几个时期。在中华邮政成立后,邮政事业发展曲折,洋人掌握着邮政大权,压榨中国邮员工人,差异对外国内外员工,引起各地区工人的罢工斗争与收回邮权的斗争。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中华邮政靠着高效的管理模式,以“迅速、安全、普遍和服务,取费低廉,重视信誉”为发展理念,在面对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的破坏和镇压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下,邮政事业不但没有停滞,相反在建立后的20多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还在1928年收回了邮政的管理大权。说明了邮政事业在面对强大的敌人面前没有妥协,而是凭借着高超的运营与管理模式,推动了邮政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当时的抗日斗争做出了重要的经济贡献。并且这样的奋斗与抗争还为后来新中国成立彻底解决中国邮政管理权的问题以及发展,奠定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与坚实的发展基础。

注释:

①这两篇文章分别为:苏全有,李风华:《近十年来我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综述》,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87-89;苏全有,刘文旭:《近年来民国邮政史研究综述》,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07-111.

②这篇文章是扬换宇:《中国近代邮政史研究状况综述》——以近年来硕士论文为例,载《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3):65-71.

③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4):18-25.

④李致远:《抗战西川邮政研究》,四川大学2007级中国近代史硕士论文,2007:46,《特种考试邮政人员考试条例》,张樑任:《中国邮政》(上卷),周谷城:《民国丛书》第二编(40),上海书店,1990:27.

⑤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七百四十六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5):26.

⑥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七百二十七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5):109.

⑦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七百四十六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5):26.

⑧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七百二十八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5):138-140.

⑨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第七二十八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6):139.

⑩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5):67-68.

⑪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七百二十八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4):257.

⑫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第六百八十五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4):31.

⑬交通部邮政总局通令第六八零號:[B].成都:四川省档案馆(全宗015,目录1,卷宗0104):132.

[1]修晓波.邮政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凌彦.民国邮政与民间信局的关系析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

[3]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60.

[4]晚晴.近代邮政的黄金时期[J].邮政史话,1992,(5):45.

责任编辑:周哲良

K25

A

1672-2094(2017)03-0078-06

2017-03-21

李蕾(1991-),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国政治史。

猜你喜欢
邮政中华考试
邮政农品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邮政进化史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