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中“水”的图像符号及其意蕴表达

2017-08-11 08:48赵常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升仙云气全集

赵常玉

(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徐州221116)

汉画像中“水”的图像符号及其意蕴表达

赵常玉

(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徐州221116)

“水”是无形的,所以首先要对汉画像中表现“水”的图像符号进行识别和分类,进而对这些图像符号隐含的意蕴进行解读,从中探究出这些图像符号背后蕴含的汉代人“循环说”的自然观、“浑天说”的宇宙观以及“阴渡”的生死观。这三种观念的紧密联系既说明了汉代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阐释了汉画像的宇宙象征图式,这启示我们对汉画像要进行两层甚至更多层的解读。

汉画像;水;循环说;浑天说;阴渡

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中有“太一生水”一篇讲“太一藏于水”[1]②;《管子·水地》中说:“水,具材也。”王充《论衡·自然》又提:“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在这些文献资料中我们都可以捕捉到“水”的重要地位。“水”作为中国上古乃至汉代所认识的五行之一,并且作为儒家、道家上升到道德的原型和中国哲学观念的本喻,已经被许多哲学家和学者重视、研究。但“水”在汉画像中却鲜有具象表达。其实水是利用汉画像中其他一些图像,而对这些图像符号的发现与解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汉代人的自然观,宇宙观以至生死观。

1 “水”的图像符号

1.1 纹饰:波浪纹,泉纹(钱纹)

姜生在《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中就论证汉画像石周围的图纹是阴界的象征,斜线纹、菱纹和泉纹分别代表了土地的三种物质:土、石和水。[2]88如果其论证是成立的话,那么图纹中的“水波纹”和“波浪纹”更能明显地象征“水”,而这些“水波纹”和“波浪纹”也大多与斜线纹、菱纹共绘于同一画面中。这种“波纹”和“泉纹”的存在方式不同于文字的记载,但也证明了“水”这种物质在汉人观念中的普遍性。

1.2 鱼或鱼兽(水生动物)

水很难具象表达,汉画像中大部分都用鱼或与鱼相类的水生动植物表示水域,例如水榭如何区别于其他建立在地面上的建筑,就在水榭楼台的平行处画鱼或乌龟,显示出水榭这种建筑的特征;“泗水捞鼎”图的下方的鱼的绘画也表现出鼎是从水中捞出来的,更好的印证了“泗水捞鼎”的主题。当然鱼与水密不可分,也有“鱼”的图像并不是为了表现水才绘制的,而是有其本身的象征喻义,此不赘述。

1.3 船

船的图像一般出现在“采莲图”“渔猎图”“泗水捞鼎图”“水陆交战图”等图像中,经常与鱼绘制在同一个画面中表示水域。有时船的图像也会出现在空中,这时它已经不是普通的运输工具,而是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1.4 云或云气船

云作为水的图像符号并不是非常明显,虽然在今天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云朵是由水蒸气聚集而成的,但是古人可能没有这种意识,但是他们能感觉到“云”与“水”、“雨”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雷神出行”时也就是暴雨来临时的云气密布的场景,还有一些图片中云气绘制成船的形状,称为“云气船”,可见出“云”与“水”之间存在着共通性。

1.5 雨

“雷公出行”图像中雨神抱着一个水罐往地下倒水,这是汉代人对“雨”这种自然现象的由来的猜想,将自然神话化并且生活化。

“水”的图像在汉画像中鲜见,而这些图像符号非常常见,但是如果将其深层内涵挖掘,并且连贯在一起解读就会有新的发现。

2 “水”的图像符号的解读

2.1 汉人的自然观:循环说

五行循环说是循环说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春秋元命苞》:“水者,天地之包幕,五行之始焉,万物之所繇生,元气之腠液也。”说明了水是五行循环的开端;《淮南子》的《地形训》也描述了黄金生黄龙,黄龙藏于黄泉,黄泉生黄云,黄云生黄海的矿物演化和气流循环模式;美国学者艾兰认为中国的“气”系是以水和水蒸气为模型的。[3]101这些都说明自然界都是处于变化、循环的系统中,水与云气、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果我们将多幅汉画像构图连贯起来也能发现这种“循环”的观念。

武氏祠左石室屋顶后坡东段有一幅图(图1)应是河伯出行图,画面左侧是河伯驾着鱼车驶来,而来处正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左下有波浪及鱼”[4]29,画面中鱼头也都呈向上趋势,表现鱼奋力向天空游走的姿态,说明河伯及其随从正从水天相接处飞翔,河伯“车下绕卷云和飞翼”[4]29,而那些波浪纹随之也变成了云气纹的形象。从水域到天空,从波浪纹转化为云纹,这是对物质形态变化的形象把握。

图1 河伯出行图①

道家学说认为水是沟通天地的媒介,水面上的船也能在天空漂浮。汉画像中还有许多云气船,如图2图3。从图像中船中的人在仙界东张西望的神态可以看出坐的明显是墓主等凡人,普通的船升天后就变成了云气船。水与云具有了承载船的同一性,在墓主升仙的过程中完成了功能的接替。

图2②

图3③

《逍遥游》中喻示着自然界“循环”的哲学,鲲变成鹏,空间由北冥变成了天池,前者依托着的是北冥的水,而后者依托的是云气,水到云的转变也是鲲到鹏的转变。所以从《逍遥游》的哲学中我们看出水到云的转化即是阴到阳的一个转化的过程,这种循环说利用到为祭祀死者的墓葬中更是表现了汉代人升仙的观念,如果墓主坐上云车,或者乘云风行,那说明他们已经处于仙人的行列或者正在成仙的途中,所以我们在汉画像的天界图中总能看到云雾弥漫的浪漫场景。这是由一种朴素的自然观衍生到哲学的高度:自然处于循环之中,人的生命、灵魂也会循环,生生不息,这是效仿自然规则的生动体现。

2.2 汉人的宇宙观:浑天说

中国古代对宇宙有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混沌说。其中浑天说在汉代就已经流行,有关浑天说的理论我们可以在文献中找到资料:

张衡《浑天仪图说》:“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管子》提出水浮说:“地之东西两万八千里,南北两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史记》:“所谓中国者···裨海环之···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张衡又在《浑天仪注》中说:“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天表里有水,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他认为大地周围都是水,从地中到天顶的高度等于地中到地下的深度,而且在海洋的边缘,天与地是相互连接的。所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神话宇宙观的立体图像,用极概括的语言来描述这个宇宙图象整体的基本特征,那就是:天圆,地方,大地环水。”[5]37

那么这种浑天说在汉画像中是如何体现的呢?1980年在山东嘉祥县满硐乡宋山出土了两幅莲纹与鱼图(图4、图5),看似只是普通的鱼戏莲图像,但是莲纹上神秘的符号和详细的题记都昭示了它应有更深刻的含义。这里的莲花其实是宇宙的象征,而四周以鱼的形象说明宇宙四周都是水,题记上说“闇忽离世,下归黄泉”[4]38,说明鱼所在的水域世界就是黄泉世界,同时另一石的莲花的南方方向刻划的是人首蛇身的翼神形象,说明宇宙的南方成为升仙的通口。这两幅图形象地表现了浑天说这种宇宙观。

图4④

图5⑤

其实浑天说在中国遥远历史中的萨满文化中就已经存在。萨满教有“大地漂浮”的自然观:“天神又怕大地沉到水底,便命3条大鱼把大地驮起。”“在天地形成的原始观念中,大地是水上漂浮物的观念在世界上带有普遍性。”[6]4-5浑天也是其他世界对宇宙认识的一个原型。

水的存在总是有隔离的作用,这不仅体现在天与水这种竖向的隔离模式中,还存在于“水”与“大地”横向的的隔离状态中,“由于水平系统中环绕大地的四海之水与垂直系统中地底的黄泉之水相通相连,这就使垂直模式同水平模式联系起来”[5]37。水可以代表一种地下世界,与天上世界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天上世界是不同于地上普通世界的仙界。横向上,距陆地遥远的海上仙山、仙岛也成了升仙的重要场所,文献中就记载着秦始皇派人去“蓬莱仙岛”求不死之药的故事,只不过在汉画像中这样的图式较少,因为海上仙岛的故事已经被西王母的昆仑山系统所遮蔽。图6是一幅画像砖图像,图左描绘了有灵芝、仙树、灵山的仙境,图右是墓主人渡海求仙的场景,这里“水”是隔开两个世界的物质,但是墓主人不远万里、乘风破浪,克服“水”的阻隔,生动地表现了其求仙的迫切心理。

图6⑥

2.3 汉人的生死观:阴渡

从空间构图上看,汉画像最下端一般是鱼或者是鱼兽,通过这种水性动物的表明,汉代人认为地上是一个水下世界,是幽冥的世界。“阴气极,则下至黄泉,北至北极。”[7]125水代表阴,天代表阳,这样的构图方式就反映了一种升天的倒置:阴渡。

所以我们现在就能理解汉画像中有的墓主是乘着小船而不是乘车马的原因。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木桥下有一艘小船,船上有两名船工和两位端详坐立的妇女,上有铭文说:“上卫桥,尉车马,前者功曹后主簿,亭长骑佐胡使弩,下有流水多鱼者,从儿刺舟渡诸母。……”[8]237这里的“渡”字并不仅仅是乘船渡河的意思,而具有帮助先辈“渡黄泉”的深层内涵。

在一些地方,死者生前是以船为生,死后也会将尸体放在船棺中。江苏省内还保留着给在水里或水边去世的人烧纸钱的风俗,因为他们认为那个去世的人的灵魂还留在水中;他们也会在祭祀时将硬币扔去水中,认为鬼魂会在桥下存在。叶舒宪的《中国神话哲学》中还记载了其他民族关于阴渡的民俗:“七循冥河”,就是去阴间的死者要向帮其渡河的船夫支付钱财。因为水属阴,所以被称为灵魂的最佳场所,但是大家不希望灵魂永远都在地底下,而是希望能转世,能升仙,通过死来获得更高级的重生,所以便产生了道教中尸解或水解的观念。《水解》一篇中讲辛玄子、王进贤及其侍女六出,溺水后修道成仙的故事,文中说“外示沉没,内实密济”[9]1899,说明了“溺水”已经成为升仙的过程之一。《太阴炼形》、《水火荡炼尸形》也都说明了水是“历练”的一个重要过程。如下图(图7)的汉画像中,墓主人是坐着船来到另一个世界的,船或者是水已经成为生命形态转换的一个重要工具。

图7⑦

当然阴渡这种生死观是与汉人的自然观与宇宙观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汉代人循环说的自然观和浑天说的宇宙观是因的话,那么阴渡这种死去升仙的方式就是汉代人世界观的结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的意象在汉画像中需要借助其他符号来识别,这不仅仅是因为“水”在图像中难以具象表现,更重要的是汉葬艺术中对升天环节的着重,对浪漫主义的追求,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图像符号对汉画像进行进一步解读。这种解读有别于对文字记载的研究,体现了汉画像的隐喻性质,我们需要进行两层或多层的研究才能理解背后的思想内涵。从这些符号中我们可以发现汉葬艺术是汉代人对自然的循环说、宇宙的浑天说和阴渡观的集中体现,自然的循环说、宇宙的浑天说和阴渡观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表现了升仙过程中由阴转阳的过程,说明人与宇宙浑然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汉画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图式,人借助这个宇宙的规律来说明生命的规律,阐释了“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自然哲学观念。

注释:

①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蒋英炬主编.2000.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一卷,图八、图九)[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②(《中国墓室壁画全集·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墓室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图五四)

③(《中国墓室壁画全集·汉魏晋南北朝》,中国墓室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图五六)

④(《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蒋英炬主编,图一Ο八)

⑤(《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蒋英炬主编,图一Ο八)

⑥(选自刘克忠《彩绘汉画像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97页)

⑦(选自刘克忠《彩绘汉画像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第109页)

[1]李云峰.水与中国古代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美]艾兰.水之道与德之端[M].张海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蒋英炬主编).中国画像石全集(2)[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5]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中国原始文化根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7][汉]刘安.淮南子(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9][宋]张君房.云笈七签(4)[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辑:周哲良

G12

A

1672-2094(2017)03-0100-04

2017-03-16

赵常玉(1992-),女,江苏扬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升仙云气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高鹏矿业“升仙”
关于考古出土的东汉俑研究
依稀海天云气
浅谈云气纹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云气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装饰运用
空间视角下楚汉葬俗中的凤凰演变
论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中四神图像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水调歌头 一滴水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