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历史课

2017-08-13 10:39杜春吉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课中学互联网+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上升至国家层面。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腾讯公司時说,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曾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十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时常被固化,甚至有人“认为无多媒体不成好课”,“形成‘教师——课件——学生三点一线的教学方式,不仅会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而且还会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游离于教学之外,为信息技术所捆绑。这些都从根本上限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

目前,新课改正处于常态期和深水区,面对“互联网+”的时代大趋势,中学教学唯有积极应对和着力调整才是应有之策。那么,传统性极强的历史学科将如何顺应这一时代趋势?中学历史教学将朝着哪些方向发展呢?

一、更具专业化的历史课

从2001年新课改启动以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之中,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随着“繁难偏旧”作为旧课程的标签和符号而受到口诛笔伐,教材被请下神坛,“用教材教”替换“教教材”渐成大势所趋。我很赞同李晓风老师对历史教学的看法:“学术是教学之本”、“历史课一定要讲得透彻”、“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历史教师将会以其人类文明交流与传承使者的身份展现自己的价值……将用更为专业的精神与技能来解决本专业面临的问题,同时,专业人士必须要有更为开阔的眼界和必要的信仰,才能发挥更加专业的方法来建构一个转型后的美好社会。”

因此,无论是新课改形势下对历史教师的重新定位,还是教育专家对中学历史教师的大声疾呼,亦或是顺应人类发展趋势的新要求,都需要历史教师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过去,因为时间、金钱、技术和渠道的制约,中学历史教师不可能及时了解史学的前沿动态,获得自己需要的史学资料,也不可能随时与专业人士交流切磋。但在“互联网+”时代下,这一切的技术障碍将迎刃而解,历史教师借助现代科技拓展历史文化视野,提升教材的处理能力,推动历史教师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更具个性化的历史课

自孔子开创私塾开始,一位教师同时给多个学生授课的形式便已出现。现在的“班级授课制”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需求,这种授课形式强调统一性和固定性。由于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面对年龄与程度相近的固定班级学生,教师只能是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达到一致的学习水平。虽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但是这种追求同质化的教学,自然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和多样化发展结果。

学生是有灵性的,其灵魂所需要的不是“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适合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无数次强调要因材施教,培养充满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学生。然而,由于中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仍很欠缺,在目前大班额的教学实际下,一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50~60名学生,教师与每位学生间的互动毕竟有限,有时照顾了这部分群体的需求,另一部分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就无可避免地被忽略,更妄谈满足每个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发展要求。

在“互联网+”时代下,原来桎梏中国教育发展的障碍必然逐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将发生全面、彻底的转变。目前“微课”、“慕课”等多种课程教学模式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满足学生不同的求知欲。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微课常以主题突出、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载体,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不仅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成为教学活动的缔造者,着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不同层次、充满个性化的人才。

三、更具多元化的历史课

人类文明迄今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数千年前出现并持续数千年,释放出“物之力”;第二次是工业革命,数百年前出现并已持续数百年,释放出“能之力”;第三次是智业革命,数十年前开始孕育,目前正处初级阶段,将不断释放“智之力”。1980年,托夫勒预言了这次新起的文明,并明确指出这次文明将以信息化为标志。正在开启的“互联网+”时代即是对“智之力”的进一步释放。互联网将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重新结构了过去的组织结构、社会结构与关系结构、关系及其连接方式相对更具有随机性,主要是连接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在发挥作用;“互联网+”真正实现了分布式、零距离,关系的建构与连接融汇了人的智能,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群体智能”的交汇。

参考文献:

[1]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04).

[3]贺福初.大科学开启大数据、大发现新时代[D].光明日报,2015,30(10).

[4]戴羽明.浅谈互联网时代下历史课堂教学观念的全新转向[J].历史教学,2015(05):51.

[5]肖楚熊.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优质课的评价标准[J].中学历史教学,2015(06):21.

[6]陆安.标尺:历史课改绕不过的坎儿[J].历史教学,2015(09):58-59.

[7]王雄.人类共识:历史教育的新使命[J].历史教学,2015(3):12.

[8]杜芳,张雪.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热探讨”中的“冷思考”[J].历史教学,2015(13):49.

作者简介:

杜春吉,硕士研究生,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一级教师,承担市级课题,重点研究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猜你喜欢
历史课中学互联网+
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几点看法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
嫁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