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乐的对外传播

2017-08-22 14:41官奕聪王鑫
今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现代科技民乐民族性

官奕聪+王鑫

摘 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音乐,尤其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民乐,可望发挥独特而深远的作用,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坚持民族音乐自身的特性,传播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的民乐文化;运用国外受众熟悉的方式进行整合传播,强调意境、情景和氛围的营造;运用现代科技强化效果等,是中国民乐“走出去”的要义。

关键词:民乐;民族性;现代科技;整合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7-0164-02

音乐是人类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独特语言,也是外交实践和国际传播中经常出现的符号。对外传播如何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隔膜,增进理解,抵达“琴瑟和谐、民心相通”的境界?音乐,尤其是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民乐,可望在其中发挥独特而深远的作用,增进中国与世界的融通。

一、“一带一路”为民乐“走出去”开辟广阔空间

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的结晶,民乐在某种程度上蕴含着一个民族历史、人文的特质。我们的祖先不仅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也遗留了精彩的有关音乐的论著。据考证,流传到日本长崎的《乐谱学》《魏氏乐谱》和“冲绳的工工四”,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乐谱的对外传播及其变化规律,是中国古代音乐学术思想对日本产生影响的有力证明[1]。另外,日本出土的大量盛唐时期的中国音乐文物,越南传承的中国完整的雅乐体系,高丽朝鲜的大晟雅乐、轩架乐器、八佾舞等,也都印证着我国民乐在历史上对外传播影响力的深广[2]。???

民乐的发展与传播还折射出中华文明广采博纳的气度。例如,传统的琵琶吸收了西域弹拨乐器构造上的长处而演化改造成今天的琵琶。箜篌、扬琴、胡琴、唢呐等乐器的演化也都如此。体现了民乐与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各民族音乐的融汇与共荣。近年来,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民乐艺术创作与传播日益兴盛。如何拨动“丝路回响”琴弦,成为我国民乐对外传播的重要课题。

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在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有9000年的历史,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笛有7000年的历史[3]。可以说,作为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复兴,无疑也涵盖了对民乐的继承和光大这一时代命题。

在近年来民乐传播向何处去的问题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尝试,一是现代化、娱乐化、西化;另一条则是坚持民乐自身个性和民族性前提下的改革。在民乐“走出去”问题上,如何对待“民族性”更是成为相关管理部门及学界业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尊重民乐的个性与传承是我们与世界音乐文化对话交流的立足点。民乐既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经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其广采博纳的生命力之源,依然来自它的民族性。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民乐的对外传播。

民乐大众化的实践也证明,大众化不等于娱乐化、快餐化、媚俗化。古代圣贤和大家大多精通乐理。我们的民乐传统中既包含文人雅士的古典音乐文化,也涉及各少数民族丰富灿烂极具个性的民间乐曲。民乐的作曲家往往集演奏、创作于一身,只有通晓乐曲和乐器、拥有对民乐及民族乐器的深刻理解,方能更好地继承和彰显民乐自身“旋律优美、个性多样、色彩丰富”的传统与特色。为此,作曲家如何深入民间,演奏者如何警惕“炫技”,避免技术至上主义,都成为民乐真正走上世界大舞台的关键要素。民乐之根在中国,民乐国际传播就是要坚守民族性,让世界认识到真正具有中华传统精髓、民族风格的民乐精品和民乐文化。

三、民乐对外传播的策略路径

基于上述情形和理念,中国民乐对外传播需要从如下诸方面入手,进而达到入耳、入心的效果和境界。

1.运用外国受众熟悉的方式介绍和传播具有包容性、时代性的民乐文化

实践证明,以国外受众熟悉的、接近其文化背景和欣赏习惯的方式来介绍、传播民乐,方能收到好的效果。以享有盛誉的当代艺术家谭盾于1996年创作的胡琴协奏曲《火祭》为例,作者既巧妙地调动了民族管弦乐创作的特殊性及潜在的表现力特质,又充分考虑到国外受众熟悉的宫廷音乐的整体风格及接受习惯,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彰显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在国外演出时,为赢得观众喜爱,着重强化了“乐队剧场”的演奏效果,分布在观众席两侧的唢呐、笙、拍板以及人声相互交融、彼此呼应,将观众带到了神秘的祭祀现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當年中央民族乐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乐会上,这一做法被作为乐团“走出去”的新策略,广受好评。另外,乐团还将一些经典的西方古典音乐进行改编,如在《拉德斯基进行曲》中融入浓郁的京剧韵味,同样收到好的效果[3]。

2.整合传播,融音乐于故事、情境之中,让受众感染并领略中国民乐的精神特质

一个国家、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往往与其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的发生密不可分。如道家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仁爱、和谐,佛家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真善美的追求等,“琴棋书画”作为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的修养,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印度和阿拉伯国家的古典音乐同样拥有很长的历史。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其古典音乐在民间非常普及。音乐之于灵魂就像粮食之于身体一样重要。如何让这些国家的百姓认识、喜爱中国文化风格的民乐,不是简单的一场音乐会、一次演出所能奏效,需要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大环境下进行整合传播,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展现或清静淡远或喜悦欢快或苍凉空旷的整体画卷,进而触及民乐的灵魂和意境,实现入耳入心的效果。

坐落于长城脚下的“居庸书苑”,其创建之初的梦想,就是“在真山真水中,以小众传播的形式,探索、传承和传播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精髓”,堪称倡导全息理念之下情境传播的有益尝试。每年夏天,书院都会举办以古琴、诗词为核心,兼容箫笛、钢琴的雅集,“借居庸关叠翠之天然圣境,聚各路琴家文士,以琴诗为凭,以即兴为宗,相见相和,相问相答……在真山真水中品香茗,听琴音,放荡情怀,激发灵思……找回养育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诗性情怀。[4]”这项具有某种“还原现场”意义的艺术实验,可谓中华传统文化回归本源的另类尝试,其背后的理念与想象同样适用于民乐的对外传播。

3.运用现代科技推广民乐艺术、强化民乐对外传播的效果

录音及影音设备发明之前,音乐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人、乐器和音律。从技术上讲,音乐除了作为信源外,其本身即是音乐传播的媒介与桥梁。而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传播的渠道与方式都发生了巨变。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實体音乐”(concrete music)到六、七十年代的“磁带音乐”(tape music)再到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电子音乐整合运用了人类在电声学、音乐声学、录音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的成果,在音乐艺术与技术之间架起了桥梁。

音乐的传播在个体层面经历了无线接收、唱片、播放器、随身听、CD、固体存储、智能手机等诸多阶段,早已脱离了特定的物理场所、氛围,日益成为伴随性的、触手可及的精神食粮。尤其是数字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的媒介环境为音乐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也为民乐的国际传播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音乐团体和艺术家、民间乐手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以多种方式推广自己的作品,更是日益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直接与受众、尤其是“粉丝”们建立联系、即时互动。

民乐生成的自然环境、民族性和地域性,造就了“人文雅乐”的音色特质、乐曲的想象和意象上也具有净空、疏朗、淡远之意境。与西方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的上述风格和音色特点,对听音环境、声学环境等也有某些相应的需求,进而对如何借助现代科技保证演奏质量、强化传播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更特殊的要求。譬如,弹拨乐器(古琴、古筝、琵琶等)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民乐乐器,其音色的形成与效果,与该乐器的表演环境、演奏方式都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民乐的传播考虑营造与之相匹配的演奏、欣赏环境及生态环境。一项针对北京、南京、杭州的四座音乐厅的6场民乐音乐会现场听众的问卷调查(有效样本量为627——笔者注)显示,94.7%的听众认为民乐的发展需要音乐厅文化,77.6%的听众认为中国的音乐厅将来的主要演出是中国的民乐,75.2%的听众认为演出场所的声学品质会明显影响民乐的生存与发展[5]。

音乐艺术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同步与互动是值得研究的议题,在民乐领域尤其如此。上述声学设计的调查数据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乐艺术传播对技术的要求。为此,以高科技为依托展现民乐艺术的特色、拓宽民乐对外传播的渠道、丰富包括民乐艺术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样式和交流方式,当是目前民乐“走出去”的值得尝试的策略路径。以新华社最近制作发布的一则短视频为例,这则题为“Lets go Belt and Road”(中文名为“‘ 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的音乐短视频,在短短几分钟内,充分调动数字技术手段和中国元素,“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京剧与说唱、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6],在众多有关“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音乐视频传播中独树一帜,受到网民热捧。

参考文献:

[1] 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音乐》2007年版,第117页.

[2] 张丰艳.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走出去”战略问题研究[J].人民音乐,2016(11).

[3] 任姗姗.求解中国民乐坐标:传播西强东弱,民乐怎么走出去[EB/OL].201-01-13,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8742 3/13719420.html.

[4] 李凤云.《流水》引鸟(参见“腾讯视频”).转引自居庸书院:“从来没有哪只鸟能如此,铭刻在我们如《流水》般的记忆里”.

[5] 孟子厚,安翔,丁雪.声景生态的史料方法与北京的声音[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 新华社.2017年5月13日音乐视频 Lets go Belt and Road 一带一路 世界合奏[EB/OL].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2017-05-13.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现代科技民乐民族性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我与民乐
浅析现代物理与现代科技
猪八戒学习无理数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我,民乐高手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天道为酬勤 大略驾群才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