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教学要凸显“实践”与“综合”本质

2017-08-26 02:06潘丹彤黄少曼
师道·教研 2017年8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数学知识学科

潘丹彤+黄少曼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模型思想的建立。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由于“综合与实践”这一模块配套资源缺乏,教学效果难以在学科书面监测中体现,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存在态度忽视、研究不透、疑惑诸多。本文对如何凸显“实践”与“综合”本质,有效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一些探索。

一、还原学生主体,凸现“实践”的价值

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活动的感性认识积累、巩固和提升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为知识的延续抛砖引玉。“综合与实践”的课程,通过问题的引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全程参与,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里经历了实景观察、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并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探究、实践,提升数学能力和素养,凸显“综合实践”的育人价值。

1. 分工合作、调查研究,丰富活动形式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强调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能比较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学生根据要研究的问题自行设计出调查方案,经历信息或数据的收集。让数学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和运用,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探寻“问题”解径,深化实践过程

数学课堂是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所收集和调查到的信息和数据需要进行整合,并运用于课堂,为解决数学问题而服务。学生是带着拟好的数学问题进行社会实践,在调查和收集的过程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和数据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集中、讨论、筛选,加工等才能成为有研究价值的素材加以利用,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把研究的问题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二、整合学科与方法,体现“综合”的本质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教学重在“综合”。通过问题引领,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它是数学与其它学科、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互结合的综合运用,两方面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1. 数学知识、方法的综合

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创设学习情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学生的认知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学生积累的数学学习经验,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知识的活动提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知识、方法的综合,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融会贯通,同时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融合其中。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课《确定起跑线》,这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之后,通过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生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来确定起跑线。综合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仅包含了数学知识的内涵,生活的技能和经验,还蕴藏了美学、文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如在学习综合实践课《确定起跑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学生设计操场的平面图,在设计中,就隐藏了学生所学过的几何知识的运用、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学生对平面图设计美观的审美水平、平面圖设计中数据的合理使用等要求。

3. 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学习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延伸,由于课堂上受时间和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某些课程需要让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课后借助“长作业”的设计, 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继续进行,使学习活动在课外充足的时间下继续进行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学习、逐步完善受课堂所制约而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

“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重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数学模型的构建、创新意识的培养。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数学知识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超学科”来啦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