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德工匠相遇

2017-08-31 14:52
南方周末 2017-08-31
关键词:李希中德德国

中德在工业领域各有所长,高度互补。当前,“中国制造2025”正与“工业4.0”实现对接。中德两国间的技术转让,正是两种“工匠精神”的融合。

南方周末记者 于冬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林青木 发自柏林、汉堡

“利润是国内的 两三倍”

2017年8月起,中欧班列由每周“六去六回”升级为每日常态化开行,满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的列车在中德之间来回穿梭。

“平均每天可以发送三车皮(集装箱)眼镜盒,发往德国汉堡后利润就是国内的两三倍。”在中欧国际班列厦门集货中心,晋江商人刘辉煌正在履行出关的各项手续。

德国汉堡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今年G20峰会在汉堡召开期间,南方周末记者到汉堡港采访时了解到,中德商品贸易的一半和中欧贸易的三分之一均通过汉堡港。

中德两国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两端,是亚欧两大经济体和增长极。德国在欧洲范围内率先提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并积极参与其中。

数据显示,当前已开通运营的9条中欧班列中,有6条的终点设在德国境内。2016年,中德双边贸易额达1512.9亿美元,占中国与欧盟贸易额逾三分之一。中国首次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则是欧洲对华技术转让最多的国家,也是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德中两国因此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伙伴。”德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迪尔克·梅斯纳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建设将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找到了一个更加 安全的投资环境”

回顾历史,“一带一路”和德国早有渊源。

1868年9月4日,当李希霍芬途经美日抵达上海后,这位德国地理学家在“上海—天津—北京”的日记中写道,“外滩也拓宽了,并且建了石墙,很多新房子耸立起来了。”对于晚清时的北京城,李希霍芬很不屑,“看起来脏极了”。

“破败、贫困”。他描述说,京城的人们几乎都没有办法在街上行走,路上坑坑洼洼充满积水,房屋又矮又破,并做出揣测:“中国人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李希霍芬并不知道,只有外国人才有特权在城墙上走来走去,而普通的中国百姓则不被许可,以此做出揣测有失公允。此时,德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其工业生产能力和GDP总量开始超过法国。

“创造‘丝绸之路这个名字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历史学家郝尔曼。”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说。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德国是最早对合作倡议表示欢迎的西方国家之一,并作为意向创始国积极加入亚投行,也是该组织最大的域外出资国。

2014年10月10日,中德在柏林进行第三轮政府磋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文件中写道,“德方欢迎拓展中国与欧洲之间陆路贸易通道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前,一些知名的德国企业就来华拓展业务。

德国社民党前主席、前国防部部长鲁道夫·沙尔平认为,作为德国技术的先驱,德国中小企业已在中国市场“找到了一个更加安全的投资环境,不论是在金融,还是在法律方面都给予它们足够的安全感”。

史明德认为,沿着“一带一路”,中德合作犹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两种“工匠精神”的融合

尽管有一些认知偏差,但从长远来看,合作互利仍是中德经贸关系的主流。

在很多工业和科技领域,德国都处于世界第一水平。在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宇航、材料、机电、化工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及技术,尤其在高铁、机械、电子、成套设备方面,德国对中国有大量的技术转让。

“现在,德国人非常自豪地会提到‘德国制造。”德国社民党前主席、前国防部部长鲁道夫·沙尔平讲述“德国工匠精神”的历程时表示,130年前,一些德国工程师也曾抄袭英国机器”。

当英法等国开启工业革命半个多世纪后,德国依旧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直到19世纪30年代,德国才正式启动工业革命序幕,但由于缺乏先天技术积累与人才积累,只能“偷师”——模仿英法制造业。

一时,“德国制造”成为“廉价、劣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欧洲各国不得不采取抵制措施。1887年,英国在修改《商标法》条款时规定,所有德国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德国制造”。

这一规定,目的就是曝光产品来源,让消费者抵制“德国制造”。英国政府此举对德国工商界触动很大,也加速了其反思的进程。

英国修改《商标法》条款9年后,英国罗斯伯里伯爵(Earl of Rosebery)痛心疾首呼吁,“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如今,认真、理性、严谨、讲规则已成为德意志的民族特点,也是现代德国企业留给世界的印象。尤其美国和北约组织对德国并没有技术出口和技术转让限制,这使得德国工业技术兼具德国自身特点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技术特色。

中德两国间的技术转让,正是两种“工匠精神”的融合。

“中德在工业领域各有所长,高度互补。德国拥有先进技术,中国具有庞大的制造业市场以及广泛的制造业基础,且研发人员多、研发成本相对低。”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介绍,当前,“中国制造2025”正与“工业4.0”实现对接。

猜你喜欢
李希中德德国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梦梦”“娇庆”德国行
遗失的味蕾
大宰相不欺小买主
中德两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比较研究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
还债的顺序
一只蟑螂打败了哥伦布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