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国本在吱嘎作响

2017-08-31 21:26
南方周末 2017-08-31
关键词:杰斐逊根基虚无主义

陈斌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内的杰斐逊雕像被泼红漆,成为又一标志性事件。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他的墓碑上写着:托马斯·杰斐逊埋葬在此,美国《独立宣言》作者、《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案》作者与弗吉尼亚大学之父。这起事件是什么征兆?我们似乎听到了美国的国本在吱嘎作响。

此前,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发生骚乱,围绕着美国内战时南方将领罗伯特·李的雕像,一伙人试图拆除之,另一群人试图保护之。2017年8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反诘:“乔治·华盛顿是奴隶主,那应该拆除他的雕像吗?托马斯·杰斐逊呢?我们要拆除他的雕像吗?因为他是个大奴隶主。”“你们在篡改历史,你们在篡改文化。”哈,说杰斐逊,就到杰斐逊。

那么,美国的国本是什么?任何一个共同体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什么?

国内有一些人把美国看成践行“个人主义”原则的理想国。问题在于,自由派与保守派眼中的“个人主义”很不一样,前者认为摆脱传统、风俗与共同体的一切束缚,解除一切生活压力才是自由,后者认为自由就是自负其责,共同体不是自由的敌人而是自由的坚强堡垒。后一种理解才是美国的底色,是促进秩序生成的力量,代表美国人的日常。

2013年笔者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国际机场飞芝加哥,在登机口候机时,突然来了一位美国现役军人及他的妻子或女友。令我吃惊的一幕发生了。检票员请他们两位优先登机,说了一些感谢他“保卫国家”“保卫我们”的话,然后全体候机乘客微笑鼓掌。这是美国人对军人的礼遇与尊敬,从中可以感受到美国人浓浓的爱国心及对共同体的孺慕之情。

是的,一种健康的个人主义+共同体主义/爱国主义,是自由与秩序的泉源,可谓美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任何一个共同体赖以存继的根基。美国过去有“民族大熔炉”之称,奉行的是这一套: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与文化,都赋予你同共同体其他成员一样的平等权利,然后一切看你个人努力,融入共同体就自然而然成为每个自负其责的新移民之追求。

1960年代以来,自由派为了争取选票及推进多元文化主义议程,通过刻意优待少数族裔制造“民族识别”,通过刻意逢迎边缘人群大搞“身份政治”,通过刻意高举异质文化大搞“文化相对主义”,一点点侵蚀共同体赖以存在的根基,终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认为,爱国主义在美国社会有深厚的基础。但是,自1960年代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尤其是对美国的国家认同感出现下降的趋势。他认为,近几十年来一直为推动建设多元文化社会而不余遗力的“社会精英”应对美国国家认同的低迷状况负责。

作为对这种趋势的反制,美国人把特朗普送进了白宫。

特朗普控诉历史虚无主义,让人感觉画面很违和,但背后的问题很严肃: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是共同体危机的征兆。清人龚自珍道: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位学者说:“虚无主义史观赞扬的伟大人物,往往是文明的挥霍者、共同体的毁灭者或汲取者。积累者和保护者反而默默无闻,甚至遭到蓄意的丑化。这些迹象的意义比事件本身更为重大。因为秃鹰不会在活人头上盘旋。老鼠敢于跳上餐桌,就是因为它们所在的船只岌岌可危。”

杰斐逊雕像被泼红漆,下一位会是谁呢?这一迹象表明,美国价值观大撕裂时代的到来似已不可避免。这可能是“新罗马帝国”历史进程的一个重大节点,就像日中则昃一样。

看今日在美国上演的一幕幕,犹如隔岸观火,但还请哀矜勿喜。这一幕幕对中国来说也是极有价值且免费的教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确保对共同体的认同,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古史辨运动的发起者顾颉刚在1939年疾呼“中华民族是一个”,是极有见识的。

猜你喜欢
杰斐逊根基虚无主义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把这张报纸给人看
男人的友谊
从虚无主义到教育虚无主义的认识与反思
浅议小学语文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
让养成教育成为德育的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
不接待副总统的小旅馆
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