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分析

2017-09-06 00:40赵青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促进方法教育

赵青

摘要: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对文化传承问题开始给予更多关注。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遭遇了重重困境,以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通过加强现代教育,则能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展开了分析,分别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角度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育;民族文化传承;促进;方法

引言:作为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文化需要得到长久的传承与发展。而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民族文化开始出现传承困难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展。而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发展有着相通之处,因此相关人员还应加强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遭遇的困境

(一)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文化传承断层

在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问题,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从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式来看,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的影响下,自发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但是从我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已经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了地理条件闭塞的生活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以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旅游业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以后,民族特色商品经营、乡村旅馆和家庭农家乐成为了一些少数民族家庭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在民俗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游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好奇心理,成为了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一大动力,但是在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下,传统民俗与商业气息的融合,已经让民俗失去了自身的艺术特色。这种变质的传统文化艺术并不能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善以后,文化传承方面所表现出的断层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外部文化传入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确立了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发展过程中,外部先进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渗透,让少数民族同胞也更好受到了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在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年轻一代在追求现代技术所带来的舒适感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身传统生活中的不足之处[1]。在外部现代技术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影响下,一些少数民族的青年同胞甚至对自己的民族身份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在外部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民族认同危机问题,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

(三)民族地区教育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普及,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普及。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在考入大学以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送自己自己到汉语学校就读的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距离汉族生活地区相对较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父母更是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汉族的学校之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校中处于汉族文化环境之中,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学生也会出现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感降低的问题。

(四)教育中文化适应与中断现象的产生

所谓的文化适应现象,主要指的是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的过程性或能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的变化,从理论上讲,这种文化适应现象具有一种双向化的发展特点,但是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来看,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同化作用成为了文化适应现象的主要特征。由于汉族文化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在教材长期依托主流文化进行编写的情况下,少数民族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出现的断层现象也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一)現代教育理念与民族文化拥有一致理念

在对教育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是通过对人的活动进行改善的方式,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的。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一因素对社会的个性化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要求来看,在素质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说明学生的全面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核心要素。在帮助学生完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的基础上,让其在自身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为社会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是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从新型教育模式给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看,现代教育模式的教育格局对民族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从民俗文化的自身特色来看,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生活习惯。民俗自身的文化性特征,也可以说明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一大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是建立在民俗的历史性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对历史文化精神的沟通,是民俗传承工作在文化领域的实质性因素。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衔接也是新型教育理念的中的重要内容,这就说明现代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已经拥有了一致化的理念。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也可以让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样,从现代教育的本质来看,民俗文化就在教育中的渗透,可以让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现代教育特色能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便利

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而发现,口耳相传是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由于这种传播方式是建立在民众自身对民俗文化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受到民俗传播者自身的主观经验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往往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色彩。这种主观色彩的存在,往往会对民俗的原汁原味的艺术特性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往往与本民族的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在主观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影响下,其中的一些糟粕性因素难以在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清除。在将民俗教育渗透到教育领域以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民俗文化进行系统整理,这就可以让民俗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素得到有效的传承,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一些灵活性的教学措施的应用,也可以对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主动性进行提升[2]。因此,现代教育也可以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对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优化,是教育机制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所带来的一种积极影响。endprint

三、以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分析

(一)以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在现代教育方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种教育形式也随之诞生与发展,从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种途径。相较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教育形式,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所以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更多优势。因此,还应加强对以学校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的探索,以便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首先,想要通过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还应使教师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在社会实践中,只有文化主体达成对某种文化意识的共识,才能产生相应的文化认同感。而将这种情感转化为以民族文化为荣,才能形成民族自豪感。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与教师是基本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这两个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培养,才能完成良好民族文化教育氛围的营造。为达成这一目标,还应多组织能够表达民族热爱之情的表演、游戏等活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不断表达自身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使教师的民族自觉性得到唤醒,学校还应加强教师的培训,以便使教师认识到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并能主动参与到民族文化传承活动中。在教师将自身文化自觉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条件下,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将得到唤醒。而在此基础上,学校才能完成相应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立,并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作为社区和家庭成员,学生与教师形成民族自豪感,也能对其它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继而使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得到更好的促进。

其次,学校还应加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以便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目前,学校主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进行开发,即自主开发和合作开发。对于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自主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可以采取与课程专家、社区民众合作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所以还应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以便使教师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专业化发展,进而更好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实际进行教材编写时,则应加强与社区和家庭的合作沟通,以便从群众中完成更多民族文化资源的收集。对这些资源进行提炼,则能得到校本课程内容,从而将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到一起[3]。目前,在进行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时,学校可以采取主题单元的方式。具体来讲,就是结合当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的特点和教材单元教学目标,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美术、音乐等多个主题,并开展相应的系列主题单元活动,进而将民族文化知识引入到多类课程教学中。

再者,应加强多种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以便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在开展“六一”运动会、新年晚会等多种重大文体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传统文化的穿插,以便使活动内容与形式得到进一步丰富,进而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比如在举办新年晚会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各自民族舞蹈的表演,并规定民族文化节目应占据节目总数的一半以上。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则能使学生对各自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增强。另一方面,在学校开展的各类常规教育活动中,也可以进行民族文化的渗透。从本质上来讲,文化的传承需要一点一点渗透,所以还应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得到体现,才能确保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学校还应利用广播和校报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民族文化知识的宣传,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并完成良好校园环境的营造。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图书室进行阅览课的开展,并增加阅览室中有关民族文化知识的图册和书籍,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为了持续开展该类活动,学校还应进行相应规章制度的制定,如将民族文化教育列入日常教学,并进行相应教学考核内容的设置,从而督促教师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三个带回家”等活动,使学生将自己学习到的民族文化知识向家庭成员与社区成员传递,以便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民族优秀文化的较好宣传。为使学生真正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到民間艺术组织进行学习和参观,并加入到社区民族艺术表演活动中,从而使学校开展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的影响力得到有效提高。开展该类活动,能够在学校、社区与家庭之间完成良好沟通交流平台的建立,进而使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

最后,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应该起到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而就目前来看,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进行濒临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所以学校教育还应加强对该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在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完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一方面,学校可以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进行民族文化的引入。比如在讲授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时,可以对各民族在图案设计和颜色搭配等方面的文化进行讲授,从而使少数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更好的反映。针对即将失传的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则应成立专门的歌舞队进行该类服饰文化的宣传,如在节日活动中进行穿着该种服饰进行表演,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种民族服饰的关注,进而使服饰的制作技艺得以被传承。另一方面,还应对多民族文化进行整合,从而全面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比如在民族歌舞表演方面,就可以对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进行融合,以便完成能够适合推广的民族课间操的改编,进而使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采取该种方式,不仅能够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还能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创新,进而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实现对多元文化教育,也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保持,从而使民族文化保持一定的活力和创造力[4]。因此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学校还应将优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较好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在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展开培养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多元文化观,进而更好的实现民族文化创新。

(二)以社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所谓的社区教育,其实就是社区工作的新模式,可以结合社区发展需要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进行教育内容灵活传授。目前,社区教育是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并列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大多以成人为对象,并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开展的活动。由于社区居民可以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所以该种教育形式有一定的广泛性特点。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社区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即通过全面开展幼儿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教育和文化教育发挥自身的文化渗透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社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聚居规模也相对较小。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社区内拥有独特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人民则对社区活动保持着较高的积极性。在这一背景下,较好的开展社区教育则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endprint

首先,还应通过加强社区民族文化与学校的联系进行民族文化发展弱势的扭转。就目前来看,学校教育以主流文化为主,从而导致青少年一代在民族文化缺失的环境中成长,进而导致民族文化的传承遭遇了危机。而学校作为社区教育治理主体,需要向社区开放。社区通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则能为青少年学习民族文化提供更多的途径。相较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教学,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社区与学校联合开展活动时,社区能够组织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并使用传统语言进行活动组织,从而使孩子们更多的接触民族文化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社区也可以进行民间艺人的聘请,从而进行民族音乐舞蹈的教授,进而使孩子们产生民族归属感[5]。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社区也可以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孩子们多与同辈互动,从而实现家庭教育的补充。比如在节假日期间,社区就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节日活动,以便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氛围,并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民族仪式及节日的内涵,进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从活动形式上来看,社区可以与学校联合开展三类活动。第一,可以联合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板报宣传等活动,从而通过宣传民族文化激发社区居民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社区可以联合学校进行乐器演奏、山歌对唱和歌舞表演等活动的开展,从而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第三,社区可以联合学校进行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图书阅览活动的开展。

其次,在社区教育中,应加强社区资源的充分挖掘,然后利用这些资源增强社区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想要达成这一目标,还应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教育内容的有意识选择,即选择与民族文化与渊源的事物开展教育,从而使民众形成文化自觉性,并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对民族文化价值产生认同。就现阶段而言,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通常建设有文化站和图书室,其中有大量的文献资源与民族历史文化有关[6]。为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社区还应加快对这些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便通过向社区居民播放相关资料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并通过组织社区居民学习这些信息来更新居民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此外,社区还应加快民族主题网站建设,以便更好的进行民族文化的宣传,进而使该地区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再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府应该担负起制定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的职责,以便使该地区民族文化保持健康发展。所以在社区教育开展方面,乡镇政府还应进行专门小组的组织,以便在对社区教育发展目标进行确认的同时,更好的发挥自身領导作用,进而使社区各种教育资料得到高效融合与利用。依托乡镇政府,社区可以借助行政手段完成文化中心的建设,并将民族文化活动设置为社区基本活动内容。同时,拥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社区也能获得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资金,因此能够顺利的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而为了使社区教育的单一管理模式得到改变,还应加强社区教育的居民自治。具体来讲,就是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参与到社区教育中,从而主动完成社区教育活动的选择。在这一基础上,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将得以举办,民族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此外,使居民参与社区教育,也能使社区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社区组织的诞生与成长。而包含民族手工艺协会在内的更多与民族文化有关的社区组织的出现,则能推动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以社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还应注意文化的传承方式与方法。就目前来看,一些社区通过在寺庙和市场等场地进行古老文化传承活动的开展,虽然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但是却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实际举办这类活动时,还应对古老的活动进行规范和改造,以实现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除了开展古老民族文化,也有一些社区开展了充满现代气息的文化传承活动,在文化站和文化中心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而为了进行优秀民族文化的较好传承,还应对民间艺人开设文化室的行为给予更多鼓励,并采取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承。采取一对多的方式,主要是安排僧侣、民间艺术和祭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知识或技能的传授[7]。采取多对多的方式,则是安排多人共同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进而在活动中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以家庭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方法

从社会区组成结构上来看,家庭是基本的组成单位。而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家庭同样也是基本组织,所以家庭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少数民族都是通过家庭教育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家庭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在现代教育中,同样需要依靠家庭教育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才能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家族通常有供家庭成员活动的场所,这些地方就可以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心。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就习惯在饭后围绕火塘进行对话沟通,甚至进行民族技艺的传承。在现代教育中,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仍然值得延续。一方面,家长可以采取该种方式教授下一代如何取暖照明和管理内部事务等,并进行家族技艺的传承。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围绕火塘进行家族故事、民族历史和古老神话的讲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家庭成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此外,也可以组织祭祀仪式和祖先祭拜等活动,进而使该种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节日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能够使人形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古代的家族之所以时常举办节日活动,就是为了实现群体道德的培养,并使家族形成更强的凝聚力[8]。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应注重节日风俗的讲述,以便使家庭成员掌握民族风俗禁忌和历史传说等内容,从而更好的理解节日活动中隐藏的精神文化,进而对民族文化进行自觉继承。

其次,家庭教育多采取一对一的文化传承方式,能够获得更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效果。采取该种传承方式,能够使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多方面文化得到传承[9]。比如,很多少数民族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随母亲进行织布和刺绣等技艺的学习,男孩子则跟随父亲学习耕作和打猎等技艺。在传授这些技艺的过程中,青少年也将形成民族文化观念,并切实了解民族服饰色彩、图案等内容的含义,进而形成本民族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观。endprint

最后,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家庭教育可以起到辅助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作用。通过加强三者的合作,能够完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的营造,從而使学生将实际生活与民族文化传承较好的融合到一起,进而更好的参与到民族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讲,就是家庭教育应该确保自身小环境与周围大环境一致,以便使民族文化得以持久的传承[10]。同时,家长应该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学校与社区组织的一些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中,从而使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此外,在学校与社区通过书本等媒介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传授学生技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进而更好的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结论: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通过在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引入民族文化,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使民族文化面临的发展危机得到有效解决。因此,还应通过加强现代教育发挥三者的文化传承功能,进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苏慧.以社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J].教育文化论坛,2011,06:18-21.

[2]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06:81-84.

[3]李志鹏,何勤勇.藏民族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现状分析[J].西藏教育,2012,05:14-16.

[4]张春梅.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研究[N].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4:5-9.

[5]刘方旭.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分析[N].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6:31-34.

[6]唐兴萍. 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SWOT分析[J]. 贵州民族研究,2015,05:210-213.

[7]冉红芳. 教育传承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探究——基于鄂西南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分析[N].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184-188.

[8]陈丽萍.现代教育环境下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5,08:145-148.

[9]李红霞.跨文化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影响调查研究——以伊犁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11:78-80.

[10]尹杰.近十年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研究综述[J].民族论坛,2013,04:94-99.endprint

猜你喜欢
促进方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体验式旅游”促进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的作用研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微信营销对小微企业的促进作用研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