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思想和影响

2017-09-06 21:12田雪
魅力中国 2017年29期
关键词:礼义司马迁史记

摘要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仅在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且在经济思想领域亦有独特见解。司马迁深受乃父司马谈道家思想的影晌,高度认同并自觉接受了老子辩证的军事哲学思想,融汇在《史记》的写作中。司马迁“因俗以治”思想给现代国家治理带来了众多启示:一是要尊重风俗习惯并加以因势利导;二是要注重习俗等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兼容;三是要让好的习俗成为一种稳态均衡而固定下来并延续下去。

一、司马迁的兵学思想

(一)严明的军纪是制胜的永恒法宝

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述了许多事指挥家整肃军纪、严明军法的生动故事,如《司马穰苴列传》记载:穰苴日:“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日:“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日:“何后期为?”贾谢日:“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日:“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日:“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粟。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这里,司马迁假穰苴对庄贾行刑前所言。表达了自己对用兵之道的深刻理解:第一,严明的军纪,不仅是一种组织原则和纪律约束,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军命如山,令行禁止,不容丝毫动摇和怀疑,是取胜的根本保证,所谓“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第二。在军纪面前人人平等。这不仅体现军纪的神圣性.更大的意义在于,能让普通士兵感受到尊严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在战场上的自觉意识和坚强的斗志。

(二)士兵永远是战争的主体

兵将的关系,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士兵才是战争的主体。没有士兵的战争,是不存在的;没有士兵的将军,也是没有价值的。因而,以士兵为主,一切依靠士兵,是取得战争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史记》中,司马迁通过客观叙述,记下了许多反映兵将关系的案例。

1.将帅爱恤士卒,上下之间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关系

《司马穰苴列传》记述穰苴将兵,“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赢弱者”。正是穰苴这种爱兵如子之情,使得一旦有军情时,战争动员几乎是多余的,“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那么,吴起这样对待士兵.士兵又如何表现呢?“卒母闻而哭之。人日:‘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日:‘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予,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虽然这位母亲的话,略带心酸,但吴起作为一个将军是称职的。所以司马迁补充说:“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2.对士卒“若驱犬羊”,则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

司马迁之后约千年,赵宋王朝建立。在加强中央集权时,统治者最先考虑的,就是军队问题,对兵将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谓是煞费苦心:举天下之兵宿于京师,创禁兵制,设三衙,以三帅统领禁军;同时设枢密院,以枢密使主管禁军;三衙与枢密院、三帅与枢密使之间的关系是,“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似再设以“更戍法”,名义上使士兵“习山川劳苦,远妻孥怀土之恋”,實则是靠这种“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的频繁换防,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斩断将兵之间的血肉纽带关系,“(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厝其间。

二、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性论与义利观

司马迁对人性的认识是他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他在《货殖列传》开篇, 就提出了对人性问题的思考:夫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 而心夸矜孰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

(二)社会经济管理的原则:善因论

在司马迁之前,孑L孟等儒家思想中即有放任的因素,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而先秦道家的无为思想,亦有放任思想的含义。战国末期产生的黄老之学,主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无为而治。西汉初年,西汉王朝的统治者在经济凋敝、社会贫困的窘境背景下,将黄老之学作为政府政策的指导思想,经济放任主义在这一时期大体形成。但经济放任主义还没有具备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直到司马迁的“善因论”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状况。司马迁从自然人性的“终不能化” 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政府发展经济应遵循的原则是:“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因” 的意思是顺应、听任, “善者因之”,意思是充分调动社会

中人们追求财富的积极性,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司马迁思想的影响

司马迁坚持倡导在全社会树立礼义一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按照司马迁的观点,“礼”为奠定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和社会典章制度的重要基石.“仁”的观念促使统治者推行宽和慈厚的政策措施.并敦睦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和国家统一。首先而重要的是要广泛深入地实行以仁为本的礼义。司马迁站在历史发展前进的立场上,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仁”化于人即道德完善。是天下大治的必要条件。汉文帝仁爱躬俭,励精图治,举贤良方正以收天下英才,躬耕籍田以劝农桑,免田租,南睦南越,北和匈奴。“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也。”司马迁通过汉文帝和汉武帝的对比,既阐明了“仁”是达到礼义一统的内质要素.“仁”是国家兴旺发达、百姓幸福的根本,并且力图倡导构建理想的礼义一统的社会政治模式:国家有一个像汉文帝这样仁德的君王,在国君周围有一批忠诚的大臣,遵循和履行礼治,工商业生产自由发展,国家不穷兵黩武,民众的劳役赋税负担合理,和睦和谐,幸福安康。endprint

司马迁礼义一统的社会政治思想,具有鲜明、浓厚的时代特色:顺应中国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进而走向强盛的进程.强烈地表述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天下富裕、百姓幸福的愿望。具体地说,认为国家是整个阶级的国家,而不是帝王个人的私物,集中阶级中一切优秀人才的智慧为国家强盛尽力.反对帝王专断;一定程度地同情官吏的艰难、民众的疾苦,肯定社会成员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利益采取的必要行动。这表现出,司马迁既要求维护地主阶级统治长治久安的愿望,又表述出他对官吏作为、民众生活的体贴关爱,他希望治理者和生存者能够很好地協调统一,以保持礼义一统国家社会的安定。事实上他强调国家和民族的统一融合,提倡以德治国,主张简政省刑,主张举贤任能,赞成适时势进行变革,肯定正义战争等一系列建立和维护礼义一统社会的观点,对皇权统治者关注皇亲国戚以外的群体、民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理政治国起到了重大作用。

《史记》首创五体纪传通史体例,记载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气势恢宏,博大精深。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宗旨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是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就是人,天就是天,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通古今之变”,就是要探索历史发展、国家治乱盛衰的变化及其规律。“成一家之言”,就是要写出一部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阐明自己礼义一统的国家学说。为此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继承并创造了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组成的五体纪传通史体例,十二本纪记帝王,三十世家记世族,七十列传兼顾社会上层、中层、下层各行业人等,八书专记各种制度、事业发展变化,十表记录各个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五体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历史,又互相补充。组成完整、立体、宏阔、严密的有机整体,这种相互协调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通天人,贯通古今,反映了社会生活长卷总貌,显示出司马迁作为文学大家的卓越智慧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明]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黄汝诚,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程金造.史记管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刘乃和.司马迁和史记[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王利器.史记注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5]《史记·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作者简介:田雪(1990-),山东泰安人,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义司马迁史记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麟溪水长流
漫画史记
《论语》中的诚敬之道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关于伦理道德的再思考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