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为孝之道

2017-09-08 06:39张文燕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摘 要】孝是孕育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孔子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一书多次提及孝,提出了孝悌为仁之本的观点。把为孝之道作为个人修身的根本,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基础修养。从《论语》原典出发,来阐释儒家思想的为孝之道,对于我们个人修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语》;为孝;孔子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弟子规》总叙中有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孝道,是个人修身的首要内容。《论语》中对为孝之道有着具体的阐释,站在儒家治世经典《论语》的智慧之上进行孝道的探究,更有助于对为孝之道的理解和践行。

《论语》在《学而·第一》篇中就对孝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是孔子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追求,“仁”本质上指的就是“人”,可理解为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所需具备的一切素养。此章对孝有一个很高的赞誉,说孝乃为仁之本,立邦之道,孝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安身立命的基本修养。《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父母都不能爱护、尊敬的话,怎么能和他相处呢?并且,在《为政·第二》篇里又谈及孝“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使整个社会父慈子爱、兄友弟恭,然后这种慈爱、恭敬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政治,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天下大治的政治理想,也是为政的途径之一。

“孝”不管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还是社会的治理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百善孝为先”就足以解释我们的祖先对孝道的重视,而二十四孝里孝感动天、卧冰求鲤等动人的亲情故事,也感染着历代后人,使大家广为传颂。而“孝”这种晚辈对长辈的相处之道,在孔子的眼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因实际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体现和要求。

在《为政·第二》篇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认为晚辈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不因身体有疾病而让父母担心,能做到这样,就是孝了。当然,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是能够很好照顾长辈的先决条件,但这并不是孝的全部。此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圣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的指出,孝顺仅仅止于物质上的“能养”是不够的,犬马、乌鸦等禽兽都可以做到反哺,若人只做到物质上的养,而不是精神上的敬,那就与禽兽无异了。现代很多人用金钱上付出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孝顺与否显然是病态的评判。孝敬一词最能解释孝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孝者敬也,子女要敬重、敬爱自己的父母,让父母得到足够的尊重,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双重满足才能评价一个人孝顺。

孔子所认为的孝道,除了在物质和精神上让父母得到满足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子女对待父母恭敬谨慎的态度上。《里仁·第四》篇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章就足以看出古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是多么的小心翼翼。这种从内心深处完全自觉自发的对父母深沉的爱,才是孝的本意。这种大爱充斥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足以看出古人在对待父母时的挚诚。

而古人之于现代人,最能表现其挚诚之处,就是古人的孝不止于父母离开人世,而在父母离世之后会守孝三年。曾经宰我问孔子:“守孝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孔子回答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在孔子看来,每一个孩子出生三年才能行走,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去世之后,为其守孝三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用守孝三年这一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过世父母亲的缅怀之情,三年里的日日夜夜,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父母去世三年之后才能够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来。古人守孝之举足以向世人展现这其中包含的子女对父母的浓浓深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以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父母过世,以一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每一个人侍奉自己亲人时所要追寻的准则。

古人眼中的孝,无论父母在世与否都是一以贯之的,从不间断。对父母的侍奉由生前的照顾一直延及去世后的祭祀,都要按照符合自己身份的礼节进行,不能僭越,也不可缺失。当今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横流,人们工作生活压力也不断地增大,导致照顾长辈时付出的时间精力有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祖先在侍奉自己长辈时的这种恭敬、谨慎、躬行的态度,值得現代人的反思和学习。

作者简介:张文燕(1990.3-),女,河南省焦作市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中国古典文献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98.

[2](清)李玉秀.弟子规[M].中国古籍出版社,2009.

[3]胡平生.孝经译注[M].中华书局,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